岩台县的改革试点工作,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在李为民的主导下开始缓缓启动,但最初的运转并非一帆风顺,反而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而这阻力,恰恰来自改革试图惠及的对象——基层干部与群众的思想桎梏。
全县干部大会虽然统一了思想认识,但当改革真正触及利益格局和传统工作模式时,各种潜在的矛盾和顾虑便浮出水面。
最先出现问题的是在“飞地经济”园区。按照规划,西部几个乡镇引进的一家小型竹木加工企业即将入驻青川镇的园区。这本是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的好事,却在人员安置问题上卡了壳。该企业原所在乡镇的党委书记老马,一个在基层干了二十多年的“老黄牛”,私下找到了李为民,满面愁容:
“李县长,不是我不支持改革,可这企业一走,我们镇里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几个技术骨干也跟着走了,税收也大部分算到了青川镇头上。我们镇本来就穷,这下更是雪上加霜……下面有些干部和群众,意见很大啊,说我这是‘卖镇求荣’。”老马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奈和委屈。
李为民没有批评老马,而是耐心倾听,然后和他一起算了一笔账:企业虽然在青川镇生产,但原材料(竹子)主要来自西部乡镇,可以带动当地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按照税收分成协议,原乡镇依然能获得一部分稳定税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西部乡镇可以学习东部发达乡镇的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为未来自己培育产业打下基础。
“马书记,改革的目的是共同发展,不是劫贫济富。”李为民恳切地说,“眼光要放长远。我们不能只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要敢于让要素流动起来,在流动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你们镇失去的是一棵‘小树’,但未来可能收获一片‘森林’。”
他当即指示县财政,在税收分成协议正式生效前,先期拨付一笔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该西部乡镇改善基础设施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承诺将园区管理模式标准化后,优先向西部乡镇倾斜项目资源。一番深入浅出的道理和实实在在的举措,终于让老马心中的疙瘩解开了大半,表示回去一定做好干部群众的解释工作。
几乎同时,“岩台乡珍”品牌整合也遇到了麻烦。为了统一标准、保证品质,李为民要求对加盟合作社的农产品实行严格的检测和分级。一些习惯了粗放经营、以次充好的农户和 small 商贩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有人散布谣言,说政府这是要“垄断市场,与民争利”。
一天,十几个来自不同乡镇的农户聚集在县政府门口,嚷嚷着要见李县长,讨个说法。场面一时有些混乱。
李为民闻讯,没有回避,也没有让公安驱散,而是亲自走到群众中间。他没有站在高高的台阶上讲话,而是让人搬来几张凳子,就在县政府大院的门廊下,和这些面带不满的农户坐了下来。
“各位乡亲,我是李为民。大家有什么想法,慢慢说,我听着。”他平和的态度让躁动的人群稍稍安静了一些。
农户们七嘴八舌地抱怨起来,核心就是觉得新规矩太麻烦,检测要花钱,分级压低了他们的收入。
李为民耐心听完,然后拿起随身带着的一小包贴着“岩台乡珍”标签的优质菌菇和一小包品相差的散装菌菇,问道:“大家说说,这两包,哪包能卖上价钱?哪包能让我们岩台的特产走得更远?”
答案不言自明。
“乡亲们,”李为民语重心长,“我们搞品牌,立标准,不是为了卡大家,恰恰是为了帮大家把好东西卖出好价钱,让我们岩台的农产品能挺直腰板走进大城市,甚至走出国门!以前那种好坏掺着卖的方式,短期内可能多赚一点,但长期看,砸的是我们自己的招牌,断的是我们子孙后代的财路!”
他当场宣布,县里将出资补贴前期的产品检测费用,并组织技术员下乡,免费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同时,承诺将严格监管市场,对打着“岩台乡珍”牌子卖劣质货的行为严厉打击,保护守法农户的利益。
“我们要做的,是让大家辛辛苦苦种出来、养出来的好东西,都能实至名归!”李为民斩钉截铁的话语,赢得了大部分农户的认同,聚集的人群渐渐散去。
这些风波,看似是基层执行中的小插曲,却深刻反映了改革之艰难。它不仅要突破制度的藩篱,更要扭转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惯。
一直在岩台“考察”的赵瑞龙,冷眼旁观着这一切。他看到李为民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看到他为了一点细节反复斟酌,看到他被群众围住时的不慌不忙。这与他在商场上见到的那些要么高高在上、要么简单粗暴的官员截然不同。他原本带着几分玩世不恭和投机心理而来,此刻内心却受到了一种莫名的触动。他第一次隐约觉得,父亲让他“一切听李为民的”,或许并不仅仅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
而李为民,在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矛盾中,越发沉稳。他深知,改革非一日之功,人心需要用耐心和诚意去凝聚,更需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去证明。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驭着岩台县这艘刚刚起航的改革之船,避开暗礁,调和各方,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最初的阻力与磨合,正在转化为推动改革深化的动力。李为民相信,当改革的红利逐渐显现,当公平规范的秩序得以建立,支持和参与的力量必将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岩台县的这场变革,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和节奏,深刻地改变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