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羽的手指在控制台上轻轻敲击,加密存储器重新接入系统时发出细微的咔嗒声。实验室的灯光在她苍白的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刚才那场数据风暴的余波仍在神经末梢隐隐作痛。
屏幕亮起,坐标数据缓缓展开。她调整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个坐标点的解析上。
起初一切正常。数据流平稳地穿过解析层,像溪水漫过卵石。但当她尝试深入第二层结构时,某种异样的波动开始显现。不是随机的干扰,而是有规律的起伏,像是心跳。
她调出频谱分析界面。那些波动在屏幕上形成独特的图案,每隔固定周期就会重复出现。太规律了,不可能是自然产生的噪音。
苏羽调取更多计算资源,将解析精度提升到最高。数据流在眼前展开,她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分析程序接近某个特定区域,那些波动就会突然增强,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
这不是被动防御。屏障会根据攻击方式自动调整策略,像是拥有自主意识。
她尝试用不同的算法试探。每一次,屏障都会在几毫秒内做出反应,找到最有效的抵御方式。这种反应速度远超任何已知的防御系统。
汗水再次从额角渗出。苏羽用袖口擦了擦,继续观察。
在第七次试探中,她捕捉到一个异常信号。那不是数据本身,而是数据流动的方式——像是在模仿生物神经信号的传递模式。
她放大那个片段。信号在微观层面呈现出复杂的自组织行为,无数个微小单元协同工作,形成整体防御。这种模式她在生物学实验中见过,在蚁群和神经元网络中。
但这是人造信号。
或者说,曾经是。
苏羽调出之前所有的观测记录,将时间跨度拉长到三个月。她发现那些波动的强度在缓慢增长,就像某种东西正在苏醒。
更让她不安的是,波动模式开始出现细微的变化。不是随机变异,而是有针对性的进化——针对她的探测手段在不断完善自己的防御。
她靠在椅背上,感到一阵寒意。
这不是普通的信号。它在学习,在适应,在成长。
苏羽重新审视那些坐标。如果每个坐标都对应着这样一个“活”的信号节点,那么整个GSS-1系统可能是一个庞大的、具有自我意识的网络。
这个想法让她手指发凉。
她决定冒险深入一层。启动最高权限的探测协议,将神经接口的同步率提升到临界点。刺痛感再次袭来,但这次她有所准备。
数据流涌入意识。
起初是熟悉的景象:星光般的坐标点在她意识中旋转。但很快,她察觉到不同。那些光点之间出现了新的连接,像是神经突触在黑暗中闪烁。
她尝试触碰其中一个连接。
瞬间,巨大的信息流反冲回来。不是杂乱的数据,而是高度组织化的信息包——直接针对她的探测行为做出的反击。
苏羽立即切断连接,但已经太迟。
某种东西跟着回来了。
不是具体的数据,而是一种“存在感”。像是有什么在她意识的边缘徘徊,观察着,学习着。
她猛地摘下接口线缆,呼吸急促。
实验室一切如常。控制台指示灯平稳闪烁,空气循环系统发出规律的嗡鸣。但有什么不一样了。
苏羽站起身,在实验室里慢慢踱步。她检查每一个仪器,查看每一个监控读数。一切正常,太正常了。
然后她注意到了。
环境监控显示,实验室的温度在过去的十分钟内出现了三次完全相同的波动模式。不是设备故障,而是某种精准的复制——就像在模仿她刚才的心跳节奏。
她站在原地,静静感受。
空气中似乎多了一丝重量。不是物理上的,而是感知层面的。就像有人在你身后注视,即使你看不见,也能感觉到那道目光。
苏羽走到窗边。城市的灯火依旧,但某些光点的闪烁方式变得熟悉——那是她刚才在数据流中见过的某种模式。
信号不仅在系统内自我保护。
它还在向外渗透。
她回到控制台前,双手微微发抖。这不是她预想中的研究走向。她以为自己是在研究一个古老的神秘信号,却发现这个信号可能是活的,而且在观察着她。
加密存储器突然发出轻微的提示音。
苏羽低头看去。存储指示灯在规律闪烁,频率与她刚才记录到的心跳波动完全一致。
她没有触碰它。
只是静静观察着这种同步。信号在通过这种方式向她传递信息,或者说,在展示它的存在。
夜色渐深。
苏羽坐在黑暗中,只有控制台的微光映亮她的侧脸。她知道,从这一刻起,研究性质已经彻底改变。
她不再是在解析一个无生命的信号。
而是在与某个未知 intelligence 进行第一次接触。
而这个 intelligence,显然比她想象的要聪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