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的帖子林知意只扫了一眼就关掉了。偷拍的照片角度暧昧,配文更是脑补出了一场“冰山学神为爱低头,与美术系才女密室研讨”的大戏。她叹了口气,有些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细微的悸动。她甩甩头,把这点异样情绪抛开,眼下有更现实的问题要解决——项目方案毫无进展,而她的毕业创作采风也迫在眉睫。
为了寻找灵感,她决定先完成一系列校园夜景的速写。这需要用到一款复杂的3d建模软件来构建场景基础,但那软件对电脑配置要求极高,渲染速度慢得令人发指。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林知意都泡在画室,对着卡顿的屏幕和缓慢的进度条,一次次地熬夜等待。
又是一个深夜,画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屏幕上的渲染进度条像蜗牛一样爬行,才到30%。林知意疲惫地揉了揉干涩的眼睛,趴在桌上,感觉自己快要被这种无休止的等待耗尽了耐心和灵感。她甚至开始怀疑,选择这个技术结合的方向是不是一个错误。
就在她昏昏欲睡之时,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项目群的消息。
陆辰屿发来一个压缩包,附言:【项目相关环境库,更新一下。】
林知意有些疑惑,但还是强打精神,下载解压。里面是一些她看不太懂的程序库文件。她按照说明,替换了旧文件。做完这一切,渲染进度条依旧缓慢,她叹了口气,决定先去洗漱清醒一下。
当她顶着一头湿发回到画室时,无意中瞥了一眼屏幕,整个人瞬间僵住。
进度100%。
完成了?!
这怎么可能?她才离开了不到二十分钟!按照之前的龟速,至少还需要好几个小时!
她难以置信地坐到电脑前,检查渲染结果。画面细腻,光影精准,效果比她预想的还要好。她反复确认了几次,不是做梦。一股巨大的惊喜和如释重负涌上心头,让她几乎要欢呼出来。
是巧合吗?还是……
她猛地想起陆辰屿刚刚发来的那个“环境库更新”。一个荒谬又合理的念头冒了出来。她立刻点开与他的聊天框,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陆同学,你刚刚发的环境库,是不是……优化了渲染引擎?】
消息发出去后,如同石沉大海。直到第二天中午,她才收到回复。
【嗯。顺手。】
只有两个字,轻描淡写得仿佛只是掸了掸灰尘。
林知意看着那两个字,心里却像炸开了一朵烟花。她几乎能想象出,他是在某个深夜,或许是在完成自己的课题之余,“顺手”分析了她抱怨过卡顿的软件,找到了性能瓶颈,然后编写了优化代码,再以“更新环境库”这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发给她。
没有邀功,没有解释,甚至没有期待她的感谢。
这是一种她从未体验过的、笨拙又极致的体贴。
下午,她在去教室的路上偶遇了周屿。周屿看到她,笑嘻嘻地凑过来:“小学妹,听说你最近熬夜搞渲染?黑眼圈都快掉地上了。”
林知意下意识摸了摸眼眶,有些不好意思:“嗯,不过昨晚突然变得特别快,搞定了。”
“哦?是吗?”周屿挑眉,笑得意味深长,“那肯定是老天爷都被你的勤奋感动了,给你开了加速挂。”他顿了顿,压低声音,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音量说,“不过我跟你说,老陆这人吧,有时候挺轴的。他要是认准了什么事,或者……什么人,那绝对是默默把路铺到你脚下,还非得说是你自己走过来的。”
说完,他冲林知意眨眨眼,吹着口哨走了。
周屿的话,像最后一块拼图,印证了林知意的猜测。一股暖流从心底汩汩涌出,蔓延至四肢百骸。她站在人来人往的校道上,看着远处实验楼的方向,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扬起。
那天之后,林知意感觉自己对项目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她不再将陆辰屿视为一个无法沟通的“异类”,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他的逻辑,甚至主动去学习一些基础的编程概念,以便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她依旧会带去画室,但不再空手。有时是一杯奶茶,有时是一块精致的草莓蛋糕,她会放在他常坐的位置旁边,附上一张简单的便签:“渲染加速费,聊表谢意。”或者“补充糖分,有益思维。”
陆辰屿从未对此发表过评论,但林知意发现,那些奶茶和蛋糕,总会在他离开后消失。
两人之间的交流依然不多,但那种无形的、冰冷的屏障,似乎在一次次无声的“顺手”与“答谢”中,慢慢消融。他们开始能就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进行简短的、有效的讨论。他依旧言简意赅,她依旧天马行空,但某种奇异的平衡正在建立。
这天,林知意收到陆辰屿发来的一个新文档,标题是《基于适应性算法的动态视觉表达框架V1.0》。她点开一看,里面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参数,而是他尝试用逻辑框架,去构建和描述她所追求的“灵动”与“情感”。
文档的最后一页,只有一行加粗的字:
试运行入口:[本地服务器链接]
林知意的心跳莫名加速。她点击那个链接,浏览器跳转到一个极其简洁的黑色界面。中央,只有一个输入框和一行提示语:
【请输入一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