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左将军府内一片静谧,气氛压抑而沉闷。猇亭之战的惨败如同一层阴云笼罩在众人心头,久久未能散去。然而,就在这片愁云惨雾之中,曹操的使者满宠却不期而至,带来了新的抉择与压力。
满宠踏入府门,他的身影在黯淡的光线下显得有些阴森。他带来了曹操的“厚礼”——一份约定,共灭墨涵之后,曹操将把益州的巴郡等地划归刘备。这个条件看似诱人,却让刘备和诸葛亮心中都如明镜一般:这不过是曹操画的一张大饼,想要将他们绑上自己的战车。
满宠离去后,府内的气氛并未因此而轻松。众人的心头反而愈发沉重,仿佛被一块巨石压住。就在此时,一个更为意外的访客悄然到来。他通过隐秘的渠道,持着益州牧墨涵的密信,求见刘备和诸葛亮。
来者乃是法正亲自挑选的辩士,名为伊籍。此人机敏善辩,对荆州的人物情势颇为熟悉。他的出现,无疑给这场本就波谲云诡的局势又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密室之中,烛光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刘备面色沉郁,他的眉头紧紧皱起,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诸葛亮则羽扇轻摇,目光锐利地打量着伊籍,试图从他的一言一行中洞察出其来意。
关羽、张飞虽伤势未愈,但坚持在场。他们站在刘备身后,眼神中充满了警惕与敌意。赵云等将领也侍立一旁,沉默不语,却都散发出一种冷峻的气息。
伊籍不卑不亢,向刘备和诸葛亮施礼后,呈上墨涵的亲笔信。
信中,墨涵并未因猇亭之胜而倨傲,反而对造成的伤亡表示了遗憾(政治作秀),继而笔锋一转,直指核心:
……曹孟德这个老狐狸,挟持着天子来号令诸侯,他的野心就像老虎和狼一样,天下人都知道。他邀请皇叔一起去攻打涵,实际上是一个驱虎吞狼的计谋,就是想让皇叔和涵互相残杀,两败俱伤,然后他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就算皇叔侥幸成功了,巴郡那个地方又偏僻又荒凉,哪里能够供养得起皇叔手下那么多的雄兵猛将呢?到那个时候,皇叔的前面有强大的曹操,旁边还有对他心怀忌惮的孙权,就像住在累卵之上一样,危险得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随时都可能消失。
涵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啊。皇叔和我之间,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深仇大恨,之前的交锋,也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现在曹操那个贼人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傲视天下了,如果皇叔和我再继续争斗下去,那只会让我们自己人伤心,让敌人高兴啊!
“涵愿在此立誓,若皇叔愿在此番曹贼南侵之际保持中立,涵则:一,即刻归还猇亭之战所有被俘将士;二,承认皇叔对荆州南郡、零陵、桂阳(除武陵外)之治权,并与皇叔签订盟约,互不侵犯;三,若曹贼或孙权日后无故侵犯皇叔,涵必倾力相助,共抗强敌!”
这封书信的内容,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打在刘备和诸葛亮的心上。他们面面相觑,一时间都沉默不语。
张飞首先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他猛地站起来,怒目圆睁,吼道:“大哥!休听这厮花言巧语!墨涵那厮害得俺损兵折将,此仇不共戴天!岂能与仇寇联盟!”他的声音震耳欲聋,仿佛要冲破屋顶。
关羽也眉头微皱,丹凤眼微眯,冷冷地说道:“墨涵此人阴险狡诈,他的话绝对不可信。恐怕这只是他的缓兵之计罢了。”他的语气虽然平静,但其中蕴含的不满和警惕却显而易见。
然而,诸葛亮却沉默良久,羽扇也停止了摇动。他看向刘备,沉声道:“主公,墨涵此信……虽有其算计,然所言,确是我等当下困境之要害啊。”
他分析道:“与曹操联合,我军前锋,胜则利归曹操,败则元气再损,且彻底得罪墨涵,将来在荆州更难立足。而与墨涵暂息兵戈,我可获得喘息之机,消化荆州,整军经武,更可避免被曹操利用。至于将来……天下大势,变幻莫测,未必没有转圜之机。”
刘备脸色变幻,内心挣扎无比。与墨涵合作,情感上难以接受,但理智告诉他,这是目前最符合他集团利益的选择。他看向赵云:“子龙,你以为如何?”
赵云沉吟片刻,道:“云乃武将,唯主公之命是从。然,墨涵信中提及归还被俘将士……此乃仁德之举,可安军心。且,北疆曹操,确是我等与大敌。”
连赵云都如此说,刘备终于下定了决心。他长叹一声:“为了麾下将士,为了汉室基业……备,愿与益州牧暂息干戈。”
伊籍心中大喜,但面上不动声色:“左将军深明大义!我主必不负约定!”
随后,双方就细节进行了密谈。诸葛亮老谋深算,不仅要求墨涵立刻释放俘虏,还要求在巴东、荆南边境建立非军事区,并希望墨涵能提供部分粮草作为“补偿”。伊籍在法正授意下,基本答应了这些条件。
一场秘密的“刘墨互不侵犯、共抗强曹”的口头协议,在江陵这间密室内初步达成。与此同时,法正安排的人,故意将“刘备与墨涵使者密会”的消息,泄露给了江东在江陵的细作。
消息很快传到柴桑孙权耳中,果然引起了孙权的极大猜忌和愤怒,对曹操的联盟热情顿时大减。
曹操苦心经营的围剿联盟,尚未正式发动,便已从内部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墨涵通过精准的外交手腕和利益交换,成功地将最危险的局面,扭转为自己与曹操之间的正面较量。而这场较量的舞台,注定将是烽火连天的汉中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