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硝二硫三木炭,加点白糖大伊万。”
叶云帆一边低声念叨着这句在现代网络上广为流传、却又极不严谨的顺口溜,一边小心翼翼地将三个分别盛放着研磨好的硝石粉、硫磺粉和木炭粉的木盒,依次摆放在实验室那张新打制的宽大木桌上。
粉末极其细腻,色泽分明:硝石粉洁白如雪,硫磺粉明黄耀眼,木炭粉漆黑如墨。它们安静地躺在盒中,看似无害,却蕴含着足以撕裂时代的狂暴能量。
他心念微动,从玉佩那无形的储物空间里,取出一台银白色、巴掌大小、精度高达0.1克的现代电子秤。将其放在桌面平整处,放上配套的不锈钢托盘,然后熟练地按下“归零”键,屏幕上的数字稳稳地定格在“0.00”。
目光扫过三盒粉末,他迅速在心中计算着配比和总量。
“第一次试验,不能做太多,安全第一。先试制十斤,也就是五千克的量。”
他拿起一张裁切好的干净宣纸,对折成漏斗状。
“最佳配比是……硝石占比百分之七十五,硫磺百分之十,木炭百分之十五。”
他一边默念着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的黄金比例,一边开始操作。
“那么,五千克总量,就需要……硝石三千克七百五十克,硫磺五百克,木炭七百五十克。”
他用一把小木勺,从对应的木盒中舀取粉末,通过纸漏斗小心地倒入电子秤的托盘。眼睛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动作轻缓而精准,确保份量毫厘不差。
“硝石,三千七百五十克……好。”
他将称量好的洁白硝石粉倒入一个准备好的、内部光滑的大号木盆中。
“硫磺,五百克……完成。”
明黄色的硫磺粉被加入木盆。
“木炭,七百五十克……齐了。”
漆黑的木炭粉成为了盆中的第三位住客。
三种性质迥异、颜色截然不同的粉末在木盆中堆叠出清晰的层次。
叶云帆取过一根早已准备好的、打磨得极其光滑的木棍,深吸一口气,开始沿着木碗的内壁,用极其缓慢、极其轻柔的力道,顺时针缓缓搅拌。
这是一个需要极大耐心和专注力的过程。他必须确保粉末被彻底、均匀地混合,不能有任何结块,更不能动作过大激起粉尘。空气中弥漫开一股淡淡的、混合着硫磺特有刺激性气味和木炭焦糊味的奇异气息。
汗水从他的额角微微渗出。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五分钟,他才终于停下动作。
此刻,木盆中原本泾渭分明的三色粉末,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碗色泽均匀、略显灰黑、质地细腻的全新混合物。
叶云帆放下木棍,看着这盆看似普通的灰黑色粉末,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感慨。
‘就是这东西……这碗其貌不扬的粉末,即将成为撬动整个大唐战争模式的支点。从此以后,大唐的军队或许将告别纯粹的冷兵器肉搏,迈向一个火光与巨响交织的新时代。’
他定了定神,开始收拾现场。将剩余的大量原料粉末——三盒硝石粉、三盒硫磺粉、三盒木炭粉,仔细盖好,集中放置在实验室一个阴凉、干燥且远离门口的角落。
随后,他心念一动,将那三台立式研磨机、六组锂电池以及逆变器等所有来自现代的电子设备,全部收回玉佩空间,妥善藏好。那台电子秤也被他仔细擦拭干净后,一并收起。
实验室瞬间恢复了“古代”作坊应有的模样,仿佛那些现代的工业造物从未出现过。
做完这一切,他走到门边,打开了那扇厚重的木门。
门外,空旷的院落中,一名身着劲装、腰佩横刀的部曲护卫,正按刀肃立在距离实验室门口足足三十步开外的地方,忠实地执行着他“任何人不得靠近十丈之内”的严令。
叶云帆朝那名护卫招了招手。
护卫见状,立刻快步小跑而至,在他面前三步远处站定,抱拳躬身:“家主!”
直到此时,叶云帆才忽然意识到,自己搬进这通义坊叶宅后,一直忙于各种事务,竟连这几位由朝廷配发、负责护卫宅邸和他人身安全的部曲壮士的姓名都未曾问过,心中不免有些歉意。
“你叫什么名字?”他和声问道。
“禀家主,奴唤梁元亮!”护卫声音洪亮地回答。
“好,元亮,”叶云帆点点头,“你去寻石管事,让他将之前我吩咐他采买的那些陶罐,立刻送过来。”
“诺!”梁元亮干脆利落地抱拳领命,转身便快步离去。
大约一炷香(约十五分钟)后,总管事石俨带着小跑的步伐赶来,身后跟着梁元亮,怀里抱着一个沉甸甸的大竹筐,里面满满当当地装着各式陶罐。
石俨来到叶云帆近前,躬身行礼:“家主,您之前吩咐采买的陶罐,均已办妥。共购得大号陶罐十只,中号二十只,小号三十只。”他侧身指了指梁元亮放下的竹筐,“全数在此了。”
叶云帆看着那一大筐陶罐,心里暗自嘀咕:‘其实只是做几个试验样品而已,用不了这么多……’但他并未说出口,毕竟自己当初也没有明确交代数量,石管事也是本着办事周全的原则。“无妨,先放着吧,日后总有用处。”他想到或许可以用来分装未来要酿造的高度白酒。
他走到竹筐边,随手拿起一只中号的陶罐仔细端详。罐子做工不错,胎质均匀,表面施有一层深褐色的陶釉,罐口收束得较小,呈窄口圆肚的造型,便于密封。
这种器型若放到现代,确实算得上一件不错的民窑古陶,而且还是唐朝的,看到这件民窑陶罐,叶云帆才想到之前一直忙于火药的事,都忘了拿一起大唐的东西回现代,等这次把该处理的事情外理完,就开始筹划两界之间的贸易问题了。
他收回思绪,查看片刻,对石俨吩咐道:“老石,还有一事。你从大、中、小三种陶罐里各取一个样品,然后立刻去找木匠。让他照着这三个罐口的尺寸,分别制作一批配套的木塞。要求是塞进去之后严丝合缝,不易脱落。另外,在每个木塞的正中心,都要钻一个约莫半分粗(约1.5毫米)细的贯通小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