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烟火与星轨的和鸣
天刚蒙蒙亮,驼队的篝火还剩最后一点火星,北去的花影却已经醒了。银线缠着未燃尽的梭梭柴,往戈壁深处延伸,尽头隐约出现了片蒙古包的轮廓。
“是牧民的夏季营地!”伙计揉着眼睛喊,他指着远处蒙古包顶的铜铃,“那是乌日娜阿妈的帐篷,她的奶酒能驱寒,去年商队在这儿借过宿!”
驼夫翻身下驼,发现花影里的星砂突然亮了起来,像在回应什么。果然,蒙古包里很快钻出个梳着小辫的姑娘,手里提着桶刚挤的羊奶,桶沿的铜环上,竟也挂着缕银线——是她前几日在河边打水时捡到的,一直当护身符缠着。
“是星花影!”乌日娜眼睛一亮,举着羊奶桶跑过来,“阿爸说这线会带来远方的客人,果然应验了!”她把羊奶倒进铜锅,花影立刻顺着锅沿爬上去,星砂落在奶沫里,煮出的奶皮都泛着银光。
与此同时,往南去的花影已经钻进了邻镇的学堂。教书先生刚推开窗,就见道银线缠上了窗棂,上面还挂着片驼毛——是塞北驼队经过时,被花影勾住的。窗台上的砚台里,墨汁正顺着花影往上爬,在宣纸晕开个淡淡的星符,像极了星算馆先生画的样式。
“这墨痕……”先生捻着胡须,忽然想起昨日杂货铺老板娘的话,“莫非真是南北相通的影子?”他取来支狼毫,蘸着带星砂的墨,在星符旁写下“知”字。墨迹干时,字边竟浮起层银雾,顺着花影往南飘去。
梅山下的溪边,叶璃正对着穿衣镜整理星砂。镜里的蒙古包影旁,突然多出个“知”字,银雾散去后,竟显露出乌日娜煮奶的样子。她笑着往镜里递了片刚摘的荷叶:“让她们尝尝南边的清味。”
荷叶刚触到镜面,北去的花影里就多了点青绿。乌日娜舀奶时,忽然发现铜锅里漂着片荷叶虚影,奶香味里竟混进了菱角叶的清苦,像极了梅山下的溪水解腻。
“是南边的味道!”她把第一碗奶酒递给西域少年,“快尝尝,里面有影子带来的风呢。”
少年抿了口,奶酒的醇厚里果然藏着丝清凉,让他想起阿荔递来的菱角米糕。他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路上捡的星砂,倒在奶酒里,立刻化开成串小泡:“让影子带这个回去,告诉阿荔,我们快到下一个山口了。”
此时,邻镇学堂的课铃响了。学生们涌出来,看见地上的花影都惊呼起来。最调皮的那个孩子伸手去踩,星砂却顺着他的鞋底往上爬,在他衣襟上印了个小小的星符——和星算馆先生画的一模一样。
“这是会跟着人的光!”孩子举着衣襟往家跑,花影也跟着他拐进了巷弄。孩子的母亲正在晾衣裳,看见衣襟上的星符,忽然想起去年从塞北来的货郎说过,这种光沾了谁的衣裳,谁就能收到远方的信。
她取下件刚晒干的蓝布衫,往花影里一放,布衫上的皂角香立刻被星砂吸了去。北去的花影经过山口时,忽然散出阵清冽的皂角味,驼夫闻着就笑了:“是家里的味道,婆娘准是又在晾衣裳了。”
日头升到正中,南北的花影在穿衣镜里交汇的地方,忽然凝出颗饱满的星砂珠。叶璃用指尖轻轻一碰,珠子弹开,化作漫天星点,落在《汇通医镜》的纸页上,拼成了句话:“烟火缠星轨,南北共晨昏。”
老药农往火塘里添了把菱角梗,火星溅在星点上,竟让每个字都泛起了暖光。星算馆先生的罗盘指针,此刻正稳稳指着镜心,不再晃动。
“这哪是影子啊,”老药农看着光字,忽然叹道,“这是把南北的日子,织成一块布了。”
叶璃望着镜里重叠的蒙古包与学堂影,忽然明白,所谓远方,从来不是距离,而是那些被星砂串起来的烟火气——奶酒的醇,皂角的清,菱角的甜,还有孩子们衣襟上,那抹不会褪色的星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