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秦鸿的目光落在那个模型上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那熟悉的山川形势,那标志性的坝体、闸门、引水渠……虽然比例缩小了无数倍,但每一处细节,都精准地复现了他当年呕心沥血设计的工程!
尤其是那坝体的倾斜角度、泄洪闸的巧妙结构,甚至连引水渠那一些微小坡度,都做得一丝不差!
这不仅仅是一个模型,这分明是对他毕生事业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崇高的致敬!
一股巨大的暖流和难以言喻的感动瞬间涌上秦鸿心头,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那冰冷的、用石头和泥土垒砌的“坝体”,眼眶竟有些湿润了。
他一生见过无数珍宝,却从未有一件礼物,能像眼前这个朴拙的模型般,直击他的心灵深处!
“好……好孩子……你们……有心了!这份礼,太重了!老夫……很喜欢!非常喜欢!”
秦鸿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他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三个眼神清澈、充满敬意的年轻人,心中已然做出了决定。
时近正午,秦鸿心情极佳,执意留三人用饭。
饭食很简单,四菜一汤,皆是家常口味,但席间气氛融洽。
秦鸿不再谈高深的学问,而是问了些他们在国子监的趣事,以及家乡的风物,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辈。
饭后,秦鸿又考较了陈耀祖一些算学、格物方面的知识,陈耀祖皆能对答如流,甚至能提出一些让秦鸿都觉新颖的观点。
临别之时,秦鸿亲自将三人送到“衡漳轩”院门口。
他看着陈耀祖,目光深邃,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耀祖啊,老夫年纪大了,精力不比从前。
皇上让我收几个学生,传承这点微末本事。这人选嘛,首重品性天分。
有些人,看着光鲜,内里却是草包;有些人,看似寻常,却内藏锦绣。这识人之明,老夫自问还有几分。”
他顿了顿,拍了拍陈耀祖的肩膀,声音温和却带着重量:
“你回去后,好生准备。这拜师,终究还是要有个正经仪式的,才不算辜负了这场缘分。
也不负你我这多年的相交。该有的礼数,不能废。”
这话,已然是再明确不过的信号了!
陈耀祖心中狂喜,但面上依旧保持着沉稳,他后退一步,对着秦鸿深深一揖,声音坚定而郑重:
“学生明白!定不负老师期许!”
离开秦府,回到小院,王富贵和姚宗胜依旧沉浸在兴奋之中。
“耀祖哥!秦老这是答应收你为徒了!”王富贵激动地嚷嚷。
姚宗胜也笑道:“看来我们得赶紧准备拜师礼了!”
虽然秦老只收陈耀祖一人为徒,可他们三人本来就是一个共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得益的都是三人。
陈耀祖重重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深知,秦老这番话,不仅是对他学问的认可,更是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期望,交付到了他的肩上。
第二天一早,陈耀祖便忙碌起来。
他严格按照古礼,备齐了“六礼”束修: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每一件都精心挑选,寓意深远。
同时,他也准备了一份敬师礼,并非金银,而是一套他亲手整理、标注了详细心得的历代水利典籍摘录。
以及几方他托沈文渊博士寻来的、适合绘制工程图的特制徽墨。
这一日的秦府,较之往常更为热闹。
虽未张灯结彩,但府门大开,身着整洁服饰的仆从肃立迎客,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而喜庆的气氛。
京城中但凡收到消息或与秦府有旧的达官显贵、学界名流,纷纷携礼而至。
谁都知道,今日是“定水神针”秦鸿秦老大人正式收徒的日子,能入他法眼、行此大礼者,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陈耀祖一早便被秦府管家亲自接到府中,引入后院一间僻静的厢房暂歇。令他稍感意外的是,房内已有一人。
那是一位年纪约莫十八九岁的青年,身着月白色儒生长衫。
腰系玉带,面容俊雅,气质温润如玉,眉宇间与秦老竟有几分神似,正含笑看着他。
见陈耀祖进来,那青年主动起身,拱手一礼,声音清越悦耳:
“这位想必就是陈耀祖陈师弟吧?在下秦逸轩,家祖乃秦老大人的堂弟。久闻师弟大名,今日一见,果然风采不凡。”
陈耀祖心中了然,原来此人是老师的堂侄孙。
他连忙还礼,态度不卑不亢:“逸轩兄过誉了,小弟陈耀祖,初来乍到,日后还请兄长多多指教。”
秦逸轩笑容温和,毫无世家子弟的骄矜之气:
“师弟何必客气。祖父常在我面前夸赞师弟,说你在水利一道上天资卓绝,见解独到,令我这自幼耳濡目染之人也自愧弗如。
今日能与师弟一同拜在叔祖门下,实乃逸轩之幸。
往后我们便是同门师兄弟,正当相互砥砺,共同精进才是。”
一番交谈下来,陈耀祖发现这秦逸轩不仅仪表堂堂,谈吐亦是不俗,对水利、经史皆有涉猎,且为人谦和,心胸开阔,绝非程景华之流可比。
两人就一些水利上的小问题简单交流,竟颇有些惺惺相惜之感。
陈耀祖心中暗赞,老师家族中亦有如此俊杰,看来秦氏门风,果然清正。
随着吉时临近,前厅传来的喧哗声渐大。
陈耀祖透过窗棂缝隙望去,只见庭院中、廊庑下,已是冠盖云集,高朋满座。
工部尚书、侍郎,翰林院几位学士,国子监的刘祭酒、沈文渊博士,甚至还有几位他只在传闻中听过的学界泰斗,皆已莅临。
更有不少身着国子监服饰的年轻监生,显然是跟着家中长辈或师长前来观礼,
其中便有陆嘉、沈知言等人,他们看到陈耀祖,皆远远地投来惊讶、羡慕与祝贺的目光。
陈耀祖心中感慨,他没想到老师会将这拜师礼办得如此隆重。
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宣告,一次将他陈耀祖正式推向京城舞台中央的亮相。
从今日起,他不再是那个可以任人随意轻视、仅靠着六皇子背景的“寒门秀才”。
他的身后,赫然站立着大夏朝水利界的泰山北斗——秦鸿!
这份师承,将是他未来安身立命、施展抱负最坚实的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