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恩师后的第三日,苏明远按约前往拜访张侍郎。张侍郎名讳张载道,乃是十年前的进士出身,如今已官至礼部侍郎,在朝中颇有声望。更重要的是,他曾在地方任职多年,对基层政务极为熟稔,是苏明远此次拜访行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站。
张府位于京城内城西南,是一座典型的官宦宅邸。门前石狮威严,门楼高耸,彰显着主人的显赫地位。但让苏明远意外的是,这座宅邸虽然宏伟,却不显奢华,处处透着一种务实而低调的气息。
管家将苏明远引入书房时,张侍郎正在处理公务。他年约四十,面容清瘦而精明,双眸如鹰隼般锐利,举手投足间透着久居高位的威仪。但当他抬起头看到苏明远时,那严肃的神情瞬间转为温和的笑容。
明远贤弟,久仰大名!张侍郎起身相迎,语调亲切而不失分寸,听说你高中二甲进士,又得袁州知县美差,老夫心中甚为欣慰。我朝能得如此年轻才俊,实乃国家之幸。
这种恰到好处的赞美让苏明远心中一暖,但同时也让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这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每一句恭维话的背后都可能蕴含着深层的含义,他需要仔细品味其中的微妙之处。
张大人过誉了,晚辈不过是运气好罢了。苏明远谦逊地回应,此次前来,是特意向大人请教地方为政之道,还望不吝赐教。
张侍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显然对苏明远的谦逊态度和求教诚意颇为满意。他示意苏明远坐下,亲自为他斟茶,然后缓缓开口:
明远贤弟能有此谦虚之心,已胜过许多同龄之人。张侍郎的语调变得深沉而意味深长,不过,在传授经验之前,老夫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地方官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苏明远陷入了深思。他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答,而是张侍郎在测试他对官场政治的理解深度。经过片刻思考,他慎重地回答道:
晚辈以为,地方官最重要的素质是能够在各种复杂关系中保持平衡。既要忠于朝廷,执行朝政;又要体恤民情,为民造福;还要协调各方利益,维持地方稳定。
张侍郎满意地点点头,眼中的赞赏更加明显:不错,你已经抓住了要害。地方为政,确实是一门平衡的艺术。但这只是表面,更深层的问题是:当这些关系发生冲突时,你该如何选择?
这个追问直击核心,让苏明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思考压力。他意识到,张侍郎不是在进行一般性的经验传授,而是在对他进行深层次的政治启蒙。
晚辈愚钝,还请大人指点迷津。苏明远诚恳地说道。
张侍郎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的竹林,那些翠绿的竹叶在微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他的背影在夕阳中显得格外深沉,仿佛承载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
明远,你要记住,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在这个世界上,绝对的忠诚和绝对的正义都是奢侈品,只有相对的平衡和相对的妥协才是现实。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苏明远心中震撼不已。作为一个现代人,他习惯了用黑白分明的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但张侍郎的话提醒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
以袁州为例,张侍郎转身面对苏明远,眼神深邃而复杂,那里地处偏远,朝廷的政令传达往往有所延迟;那里民风淳朴,但也因此相对保守;那里水患频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但朝廷的拨款往往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平衡各方面的需求?
苏明远仔细思考着这个问题,他意识到这不仅是对他政治智慧的考验,更是对他价值观的挑战。最终,他慎重地回答道:
晚辈以为,应该在坚持大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具体问题。对于朝廷政令,应该全力执行其精神实质,但在具体执行方式上可以因地制宜;对于民生问题,应该优先解决最紧迫的困难,同时逐步推进长远规划;对于资源分配,应该做到公开透明,让百姓和官员都能理解和接受。
张侍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显然没有想到苏明远能够给出如此成熟的回答。他重新坐下,神情变得更加严肃:
你的想法很好,但现实比理论更加复杂。让我给你讲几个实际的例子。
接下来的时间里,张侍郎详细地向苏明远介绍了他在地方任职时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如何处理豪强与百姓的利益冲突,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解决水患问题,如何在执行朝廷政令的同时保护地方利益,如何在各种政治派系中保持中立而又不被边缘化。
每一个例子都充满了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但同时也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和复杂。苏明远听得入神,不时点头表示理解,但内心深处却涌起了复杂的情感。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张侍郎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就是要学会保护自己。在地方任职,你会面临各种诱惑和陷阱。有人会试图收买你,有人会设计陷害你,还有人会利用你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你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过于清高而得罪所有人,也不能过于圆滑而失去原则。
这种生存智慧的传授让苏明远感到既感激又沉重。他明白,张侍郎分享的不仅是工作经验,更是人生智慧。但同时,这些经验也让他对即将面临的官场生涯有了更加现实的认识。
大人,苏明远谨慎地问道,如果遇到明显违法乱纪的事情,是该直接举报,还是先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张侍郎沉默了良久,脸上的表情变得极为复杂。最终,他缓缓说道: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是小问题,可以先私下劝说,给对方改正的机会;如果是大问题,涉及百姓生死,就必须坚决举报;如果是涉及更高层级的问题...他停顿了一下,意味深长地看了苏明远一眼,那就需要更多的智慧了。
这种暧昧的回答让苏明远心中一凛。他意识到,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正义和法律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候坚持正义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夜色渐深,谈话也接近尾声。张侍郎最后说道:明远,老夫今日所言,都是肺腑之言。你是个有理想的年轻人,这很好,但理想必须与现实相结合。记住,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国为民。过刚易折,过柔易废,唯有中庸之道,方能长久。
告别时,张侍郎还送给苏明远一册《地方政务要览》,是他多年来总结的实用经验。书页间夹着许多手写的批注,每一条都是血泪经验的结晶。
走出张府,苏明远的心情格外复杂。张侍郎的教诲让他对官场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也让他感到了某种说不出的沉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原则与妥协的平衡,这些问题将在他未来的官场生涯中反复出现,考验着他的智慧和品格。
在回客栈的路上,苏明远不断回味着张侍郎的话语。他明白,今天的谈话将成为他政治启蒙的重要一课,影响着他未来的每一个决策。但同时,他也暗自决定,无论现实多么复杂,他都要努力在妥协中坚持底线,在平衡中追求正义。这或许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做到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