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嘈杂声越来越大,夹杂着官兵的喝令声和百姓的惊呼声。杨文昭皱眉道:这是怎么回事?
李季华走到窗边向下望去,脸色顿时变了:是巡城司在抓人!看样子是在搜查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都有些紧张。在这个敏感时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前程。
我们继续谈论学问便是,赵子厚强作镇定地说道,想必不会牵涉到我们。
然而话音刚落,楼梯上就传来沉重的脚步声。片刻后,几名差役出现在门口,为首的是一个面色严肃的捕头。
诸位进士,捕头拱手道,有扰清雅,实在抱歉。听闻诸位在此议论朝政,上面有令,需要了解一下谈话内容。
杨文昭起身迎上前去:这位大人,我等只是在讨论学问,准备殿试,并无不妥之处。
捕头点头:杨进士莫要紧张,例行公事而已。听说诸位刚才讨论了边防和财政问题,能否详细说说都谈了些什么?
房中一时安静下来,众人心中都明白,这恐怕不是什么例行公事。在殿试前夕出现这种情况,背后必有深意。
苏明远心念电转,迅速分析着眼前的情况。这很可能是朝中某些势力的试探,想要了解新科进士的政治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说话必须格外谨慎。
大人,苏明远站起身来,声音平和而恭敬,我等确实在讨论边防等时政问题,但都是从学理角度出发,并无妄议朝政之意。
捕头的目光落在苏明远身上:你就是苏明远?听说你在刚才的讨论中很活跃,能否具体说说你的观点?
苏明远心中一凛,看来自己已经被人注意到了。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缓缓说道:在下认为,无论是边防还是财政,都应该以国家大局为重,以百姓福祉为念。具体的策略虽有不同,但忠君爱国的初心是一致的。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没有具体涉及政策细节,又表达了正确的政治立场。
捕头点点头:那你们对西夏问题是怎么看的?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苏明远知道,这很可能是一个陷阱。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对西夏问题的态度很可能暴露一个人的政治倾向。
在下以为,苏明远字斟句酌地说道,西夏问题应当遵循陛下的圣明决策。作为臣子,我们的职责是执行朝廷的政策,而不是质疑或改变它。
这个回答再次巧妙地回避了具体的政策讨论,而是强调了对皇帝权威的服从。
捕头又问了几个问题,苏明远都巧妙地应对过去。其他进士见状,也都效仿苏明远的做法,用一些模糊而正确的表态来回应。
最终,捕头似乎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拱手道:打扰诸位清谈了,告辞。
待差役们离去,房中众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刚才真是惊险,陈君实擦着额头的汗珠,幸好明远兄应对得当。
杨文昭也点头赞同:明远兄的应对确实巧妙,既没有暴露我们的具体观点,又表明了忠诚立场。
但李季华却皱着眉头:这件事不寻常。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来查我们?
赵子厚若有所思地说道:或许是有人故意为之。在殿试前夕,任何风声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前程。
苏明远也在思考这件事的深层含义。他意识到,京城的政治环境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即便是进士聚会讨论学问,也可能被人利用或针对。
诸位,苏明远说道,今夜之事让我们都学到了一课。在京城,任何言论都可能被人有心曲解。我们今后说话做事,都要格外谨慎。
众人都深以为然。
那我们还继续讨论吗?杨文昭问道。
苏明远思考片刻:当然要继续,但方式需要调整。我们不必讨论具体的政策主张,而是研究如何在殿试中恰当地表达观点。
这个建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接下来的讨论,就不再那么直接了,而是更多地关注表达技巧和政治分寸。
比如说,苏明远举例道,如果殿试题目涉及改革,我们不应该直接批评现行政策,而是要从古代先贤的思想中寻找依据,用历史典故来包装自己的观点。
陈君实接着说道:而且要特别强调对皇帝的忠诚和对朝廷的感激,这样即便观点有些新颖,也不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还有一点很重要,赵子厚补充道,就是要体现我们的学问功底。引经据典、诗词歌赋,这些都能显示我们的文化素养。
李季华也说道: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不可过于直白。有时候,暗示比明说更有效果。
这些讨论让苏明远深有启发。他发现,这些同科进士虽然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但在应对政治环境这方面,都显示出了相当的智慧和成熟度。
我们再来模拟一下,杨文昭提议,假设殿试题目是论治国之要道,诸位会如何作答?
这个题目很宽泛,给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但也正因为如此,更需要谨慎应对。
赵子厚首先发言:我会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角度入手,强调君主的品德修养对治国的重要性,然后自然而然地赞颂当今圣上的德行。
陈君实说道:我倾向于从的角度来论述,引用孟子的思想,强调爱民如子、轻徭薄赋的重要性。
李季华则说:我会重点讨论用人之道,认为治国关键在于选拔和任用贤才,这样既能显示自己的见识,又不会触及敏感问题。
轮到苏明远时,他沉思片刻说道:我会采用因时制宜的思路。首先承认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治国方法,然后分析当前时代的特点,最后提出相应的治理思路。这样既能显示历史眼光,又能体现现实关怀。
他继续解释道:比如说,可以从夏商周三代的治理方式谈起,说明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治国特色。然后指出当前时代面临的挑战——比如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边防压力等,需要有相应的治理方式。最后提出一些建议,但一定要强调这些都是在圣上英明领导下的具体执行策略。
这个思路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赏。
明远兄这个框架很好,杨文昭点头道,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针对性,而且政治上也很安全。
接下来,众人又讨论了几个可能的题目,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思路。通过这些讨论,苏明远发现,虽然大家的具体观点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应对策略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都强调要在展现才学的同时保持政治正确,要在提出建议的同时表达忠诚。
夜已深了,众人准备散会。临别时,杨文昭提议道:我们几个今夜讨论颇有收获,不如结为同年好友,日后互相扶持?
众人纷纷赞同。他们知道,在未来的仕途中,这种同科友谊可能会非常重要。
苏明远与众人一一告别,心中却五味杂陈。今夜的经历让他对即将到来的殿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他对政治环境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走在回寓所的路上,苏明远回想着今夜的种种。从最初的学术讨论,到后来的应对技巧研究,这个转变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在这个环境中,纯粹的学术探讨似乎已经不可能,任何讨论都必须考虑政治因素。
但同时,他也感到了一种收获感。通过与这些同科进士的交流,他不仅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政治倾向,也学到了许多应对复杂局面的智慧。
这或许就是成长吧,苏明远自语道,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平衡,学会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护自己。
明天就是殿试了,一切准备都已就绪。无论面临什么样的题目,他都有信心应对。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今夜的经历,他对自己未来要走的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夜风吹过,带来阵阵花香。在这个静谧的夜晚,一个年轻人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人生转折做着最后的心理准备。而明天的太阳升起时,他将踏上一条全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