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 年腊月的广州,与北方的冰天雪地截然不同。珠江边的榕树依旧披着浓绿的枝叶,偶尔有几片泛黄的叶子飘落,被温暖的东南风卷着,落在青石板路上。工作组驻地的院子里,却堆着小山似的御寒物资 —— 清一色的黑色羊皮袄,毛领厚实得能遮住半张脸;防雪靴的靴筒有膝盖高,鞋底钉着防滑的铁掌,是赵组长特意从东北军区调运过来的;墙角还码着十几个粗陶坛子,坛口封着红布,上面贴着苗寨的符咒,是寨老托人连夜送来的 “苍山雪蛊药”,据说能抵御云贵高原的寒气与蛊虫侵袭。
沈砚之蹲在院子西侧的石桌旁,正帮阿妹把晒干的烈火草装进油纸包。烈火草的叶片呈暗红色,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摸起来有些扎手,晒干后却散发着淡淡的暖意,是苗寨用来驱寒和克制阴蛊的常用草药。阿妹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一根细麻绳,将油纸包捆成整齐的小捆,每捆正好够一次使用的量。
“砚儿哥,你包得慢点儿,纸角要折好,不然草药会受潮。” 阿妹抬起头,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微微晃动,她顺手将头发别到耳后,露出耳垂上的银坠子 —— 那是苗寨成年礼时寨老送的,刻着驱邪的纹路。
沈砚之笑着调整了折纸的手法,指尖划过油纸,留下细微的褶皱:“知道啦,上次在深海地宫,你就说我包草药像裹粽子,这次肯定不让你挑出毛病。” 他想起在玄冰海沟时,自己急着赶路,草草包了驱蛊草,结果海水渗进去,草药大半受潮失效,还被阿妹笑话了好几天,嘴角忍不住弯得更厉害。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一阵 “哒哒” 的马蹄声,声音由远及近,带着泥土的气息。沈砚之抬头望去,只见一个穿着靛蓝色苗服的汉子牵着一匹枣红色的马走了进来。汉子约莫二十七八岁,身材高大,肩膀宽阔,苗服的袖口和裤脚都绣着黑色的蛊虫纹样,腰间系着一条牛皮腰带,上面挂着一把短刀和一个竹编的小篓。他的皮肤是健康的古铜色,脸上带着风霜的痕迹,却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笑起来时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显得格外爽朗。
汉子背上的竹篓比普通的背篓大些,用坚韧的竹篾编成,外面裹着一层防水的油纸,篓口插着几支带刺的藤蔓 —— 藤蔓通体翠绿,刺尖泛着淡紫色的光,正是苗寨特有的 “蛊刺藤”,能解百蛊,还能探测周围的蛊虫气息。
“是岩峰兄弟吧?” 沈竹礽从屋里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本翻到一半的《青囊经》抄本,显然是刚在研究地脉相关的记载。他快步走上前,伸手拍了拍汉子的肩膀,语气里满是熟稔。
岩峰咧嘴一笑,将马拴在院门口的老榕树上,解下背上的竹篓放在地上:“沈先生,寨老让我来帮你们。他说你们要去洱海对付蛇蛊教,那边的苍山雪蛊、洱海雾蛊,我比阿妹熟,跟着你们能多份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