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透过深圳书城的落地玻璃窗,在铺着浅米色桌布的签售台上洒下柔和的光斑。林晚星指尖抚过刚拆封的《掌心的刺·拾光》样书,封面右下角那行烫金小字——“献给每一个在困境里追光的女孩”,像一颗小小的火种,映亮了她眼底的笑意。这本凝结了两年心血的续篇,不仅是她对乡村女孩成长故事的延续,更藏着一个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约定——首签会当天,她要邀请十位来自粤北乡村的女孩代表来到现场,而主持人,正是她特意邀请的深圳师范大学大一学生江念初。
“晚星老师,乡村女孩们已经到后台了,念初同学正在陪她们熟悉流程。”书城工作人员轻轻敲了敲休息室的门,递过来一份粉色的签到表,上面歪歪扭扭地签着十个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林晚星接过表,指尖在“苏晓雨”“李苗苗”这两个名字上停顿——这是她去年去粤北支教时认识的女孩,晓雨爱写日记,苗苗总抱着旧字典认字,当时她就跟她们说:“等我的新书出版,一定请你们来深圳,咱们一起分享故事。”
推开后台的门,热闹的笑声瞬间涌了进来。江念初穿着白色衬衫和浅灰色半身裙,正蹲在地上,跟女孩们一起翻看《掌心的刺·拾光》的插画页。“你们看,这个叫‘阿杏’的女主角,小时候也跟你们一样,在山村里捡板栗、读旧书,后来她靠读书走出了大山,还回村里建了图书馆呢。”念初指着插画里扎着马尾的女孩,声音温柔又明亮,“等会儿签售会开始,你们可以跟晚星老师说说,你们最喜欢书里的哪个故事,说不定晚星老师还会给你们写专属寄语哦。”
“念初姐姐,我能问晚星老师,阿杏后来有没有教村里的妹妹们读书吗?”扎着羊角辫的苏晓雨举着书,眼睛亮晶晶的,书的扉页上已经写满了她的读书笔记,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阿杏的错题本”“阿杏的读书计划”。江念初笑着点头,把晓雨拉到林晚星面前:“当然可以啦,这就是晚星老师,快跟她说说你的疑问吧。”
林晚星蹲下身,轻轻摸了摸晓雨的头,接过她手里的书:“晓雨观察得真仔细!阿杏后来不仅教妹妹们读书,还在村里办了‘周末读书班’,就像你们学校里的阅读角一样。你看这本书的第78页,这里写的‘板栗树下的读书会’,就是我根据去年在你们村看到的场景写的——当时你是不是还在会上读了自己写的日记?”
晓雨惊喜地睁大眼睛,用力点头:“是!我读了《我的大山》,晚星老师你还记得!”旁边的李苗苗也凑过来,小声说:“晚星老师,我喜欢书里‘阿杏攒钱买字典’的故事,我现在也在攒零花钱,想给我们班的小图书馆买一本新字典。”林晚星握住苗苗的手,在她的书扉页上写下:“苗苗的字典里,藏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林晚星”,还画了一个小小的字典图案。
离签售会开始还有半小时,江念初带着女孩们去参观书城的儿童阅读区。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彩色封面的书籍,女孩们像发现了宝藏一样,踮着脚尖在书架间穿梭。晓雨拿起一本《女生科学小实验》,翻到夹着书签的页面,兴奋地跟念初说:“念初姐姐,我们科学课上也做过这个‘彩虹水’实验,当时老师说‘女生也能学好科学’,我现在特别喜欢上科学课!”
念初接过书,跟晓雨一起翻看:“这太好了!我在深圳师范大学也学过相关的课程,以后要是你在科学课上遇到难题,随时可以跟我分享,我们一起讨论。”她还特意给女孩们介绍了书架上的《居里夫人传》《中国女科学家故事》,“你们看,这些姐姐们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努力,她们用行动证明,女生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不管是读书、做实验,还是写故事。”
十点整,签售会正式开始。江念初走上舞台,手里拿着话筒,笑容明媚:“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林晚星老师《掌心的刺·拾光》的首签会现场。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深圳师范大学初等教育专业的江念初。”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她顿了顿,继续说:“《掌心的刺》第一部出版时,我就被书里乡村女孩的故事深深打动;而这部续篇,不仅延续了温暖的叙事,更让我们看到,女孩们在成长中如何突破偏见、追逐梦想。今天,我们还有一个特别的环节——邀请了十位来自粤北乡村的女孩代表来到现场,她们带着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跟我们一起分享这本书带来的力量。”
在观众的掌声中,十位乡村女孩手拉手走上舞台,她们穿着整齐的浅蓝色校服,脸上带着些许紧张,却难掩兴奋。林晚星走到女孩们身边,拿起话筒说:“这些女孩,是我去年去粤北支教时认识的。她们生活在大山里,却有着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晓雨爱写日记,苗苗想攒钱买字典,还有的女孩梦想成为老师、医生、科学家。今天邀请她们来,不仅是兑现我去年的承诺,更想让大家看到,每一个乡村女孩的梦想,都值得被看见、被支持。”
台下的读者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有位带着孩子的妈妈轻声对身边的女儿说:“你看这些姐姐们,虽然生活在大山里,却依然坚持读书、追求梦想,你也要向她们学习,勇敢做自己喜欢的事。”
接下来的分享环节,江念初邀请女孩们依次发言。苏晓雨拿着话筒,声音虽然有些颤抖,却格外坚定:“我喜欢《掌心的刺·拾光》里阿杏说的‘读书能让我们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以前我觉得,女生只要读完初中就够了,可晚星老师告诉我们‘女生也能读高中、读大学,也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现在我每天都写日记,希望以后也能像晚星老师一样,把我们村的故事写下来。”
李苗苗也鼓起勇气说:“我最喜欢书里阿杏教妹妹们认字的片段,因为我也在帮我们班的小同学认字。晚星老师说‘知识是可以传递的’,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都传递给村里的弟弟妹妹们,让他们也喜欢读书。”
女孩们的分享结束后,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林晚星眼眶微红,对观众说:“这些女孩的话,比任何赞美都让我感动。我写《掌心的刺》系列,就是想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女孩的成长困境——她们中有的因为性别偏见被劝退学,有的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书,可她们对知识的渴望,一点都不比城里的孩子少。这部续篇里,阿杏最终回到乡村办学,就是我对‘知识反哺’的期待——希望更多走出大山的女孩,能成为照亮家乡的光。”
江念初接过话茬,笑着说:“晚星老师的故事,不仅温暖了乡村女孩,也让我们这些城里的学生深受启发。在深圳师范大学,我们有‘乡村教育帮扶’志愿项目,很多同学都会利用假期去乡村支教,我去年也去过粤北的一所小学,跟晓雨、苗苗她们一起读过书、做过游戏。我发现,只要给乡村女孩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她们就能绽放出惊人的力量。”
签售环节开始后,读者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林晚星坐在签售台前,认真地在每一本书上写下寄语,遇到带着孩子的家长,她会特意多写一句:“愿每个孩子都能自由追逐梦想,无关性别,无关出身。”遇到来参加签售的学生,她会问:“你最喜欢书里的哪个故事?”耐心倾听他们的分享。
十位乡村女孩也坐在旁边的小桌子前,给读者们递书、盖章。有位读者好奇地问晓雨:“你们在村里读书辛苦吗?”晓雨摇摇头,笑着说:“虽然我们的教室没有城里的漂亮,书也没有这么多,但我们都很喜欢读书,老师和晚星老师也经常鼓励我们,一点都不觉得辛苦。”
中午十二点,签售会接近尾声。林晚星和江念初带着女孩们来到书城的餐厅,点了她们爱吃的糖醋排骨、番茄炒蛋。吃饭时,晓雨拿出自己的日记,递给林晚星:“晚星老师,这是我最近写的日记,里面写了我们村的板栗熟了,还有我新认识的字,您能帮我看看吗?”
林晚星接过日记,一页一页仔细翻看,日记里的字迹虽然稚嫩,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9月10日,今天是教师节,我给老师画了一张贺卡,老师说我画得好看”“9月15日,山上的板栗熟了,我和妈妈一起去捡板栗,卖了钱买了一本新笔记本”。她在日记的最后一页写下:“晓雨的文字,像大山里的星星,明亮又温暖。继续写下去,未来你一定能成为很棒的作家。”
下午,林晚星和江念初还带着女孩们去了深圳科技馆。在“儿童科学乐园”里,女孩们兴奋地体验着各种科学实验——晓雨在“水力发电”展区,认真听讲解员介绍发电原理;苗苗在“机器人互动”区,跟机器人一起下棋;其他女孩则围在“太空探索”展区,看着模拟的太空舱,小声讨论着“以后能不能去太空看看”。
江念初陪着女孩们体验每个项目,耐心地给她们讲解科学知识:“你们看,这个水力发电机,是利用水流的力量发电的,就像我们村里的小溪,也有这样的力量。只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以后你们也能发明出帮助家乡的东西。”
傍晚时分,送女孩们去车站时,晓雨抱着林晚星送的《掌心的刺·拾光》,小声说:“晚星老师,念初姐姐,谢谢你们带我来深圳,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回村里当老师,像阿杏一样,教更多的妹妹读书。”李苗苗也说:“我要攒更多的钱,给我们村的小图书馆买很多很多书,让大家都能读到好故事。”
林晚星和江念初看着女孩们上车,直到公交车消失在视线里,才缓缓转身。“你看,她们眼里的光,就是我们做这些事的意义。”林晚星轻声说,手里还攥着女孩们刚才塞给她的小礼物——几颗晒干的板栗,一张画着“深圳书城”的水彩画。
江念初点点头,想起今天签售会上,有位读者说“《掌心的刺·拾光》让我看到了乡村女孩的坚韧,也让我开始关注身边的性别平等问题”。她笑着说:“晚星老师,您的书就像一座桥,连接了城市和乡村,也连接了不同女孩的梦想。以后要是有机会,我想跟您一起,多去乡村看看,给那里的女孩们带去更多的书和鼓励。”
回到家,林晚星坐在书桌前,翻开女孩们的签到表,在每个名字后面写下今天的故事——“晓雨分享了日记里的大山,苗苗说要给小图书馆买字典,……”她想起自己写《掌心的刺》系列的初心,一开始只是想记录支教时遇到的故事,却没想到会影响这么多人,甚至让乡村女孩们生出“追逐梦想”的勇气。
台灯下,《掌心的刺·拾光》的样书静静躺在桌上,封面的微光仿佛能穿透纸页,照亮无数乡村女孩的成长路。林晚星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首签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要让更多‘掌心的刺’,变成‘掌心的光’,让每个女孩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地读书、成长、追逐梦想。”
而江念初回到深圳师范大学的宿舍后,也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的感受:“今天的签售会,让我更明白‘教育’的意义——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用温暖和鼓励,点燃每个孩子心中的火种。以后,我要成为一名能照亮乡村女孩的老师,像晚星老师一样,用故事传递力量,用行动打破偏见,让每个女孩都知道,她们值得拥有更好的未来。”
窗外的月光洒进房间,落在翻开的书页上,也落在两个为“女孩成长”而努力的人心里。她们知道,改变乡村女孩的成长困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有人愿意写下她们的故事,有人愿意传递温暖的力量,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女孩,从《掌心的刺·拾光》里汲取勇气,在大山里、在城市里,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