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勤殿内,烛火通明。隆裕帝摒退了闲杂人等,只留两名心腹内侍在门外候着。
他踱步至御案前,再次展开了那封由密匣呈上的周景昭亲笔密信。信上的字迹铁画银钩,除了报捷与请功,更有一段话,让隆裕帝目光深邃,反复思量:
“……儿臣观南中形势,爨氏外强中干,民心离散。赖父皇天威,将士用命,预计再有一月至两月,必可克定味县,扫清余孽。然南中百年爨氏经营,地方官吏多为其党羽亲信,或庸碌无能之辈。一旦平定,郡县官吏必将出现大量空缺,若处置不当,恐生新的祸乱,有负父皇重托。”
信至此,已是老成谋国之言,但接下来的一段,更显周景昭的雄心:“……南中之地,幅员辽阔,滇东富庶,滇西险峻,滇南湿热,然矿产丰饶,山林之利无穷,若能善加治理,移民实边,兴修水利,开辟商路,假以时日,必成我大夏西南之坚实屏障与财富之源。此事关乎战后重建与长治久安,恳请父皇早作绸缪,为经略整个南中(滇东、滇西、滇南)储备干才……”
周景昭的眼光,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胜利,看到了平定之后的长远治理与开发。这“整个南中”的构想,让隆裕帝心潮微涌,此子格局,确实非同一般。
他沉吟片刻,目光扫过御案一角堆放的那些关于今科进士铨选的奏章。今科取士,名额增加,两榜进士中,确实还有一批佼佼者尚未授实职。
“来人。” 隆裕帝声音不高,却清晰传至殿外。
一名当值的中书舍人应声而入,躬身听命。
隆裕帝没有看他,目光依旧停留在密信上,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传朕口谕:着中书省、门下省,即日协同吏部,详细核议今科及前两科未授实职之两榜进士名录。”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着重点评其观政期间表现、籍贯、才具所长,尤其留意那些性情沉稳、通晓农工、刑名、水利等实务、不尚空谈者。限十日内,呈递一份堪任州县亲民官的备选名单及考语上来,朕要亲览。”
“臣遵旨!” 中书舍人心中一凛,深知这道谕令是为即将到来的南中大规模人事任命做准备,连忙躬身退出,疾步赶往中书省衙门传达圣意。
中书舍人离去后,隆裕帝略一思索,又对侍立在侧的内侍省都知吩咐道:“明日巳时,传国子监祭酒温叙白,以及青梧书院山长陆谨庸(慎之)、鹤鸣书院山长秦载道(弘远)、扶摇书院山长公孙寻文,于懋昭阁觐见。朕要与他们叙话。”
“老奴遵旨。” 内侍省都知恭敬应下。皇帝同时召见这四位教育界的领袖,其意深远。
次日巳时,懋昭阁内,茶香袅袅。
国子祭酒温叙白(清徽)与三位名满天下的书院山长,如期而至。他们虽不知皇帝召见的全部深意,但联想到南方的捷报和“整个南中”的潜在需求,心中已有几分猜测。
隆裕帝并未直接提及南中官吏空缺之事,而是与四位大儒探讨起了经义、实务与人才培养之道。他言辞恳切,表示“治国之道,首在得人。然现今取士,通晓钱谷、刑名、水利、矿冶乃至边务夷情之实务者,犹有不足。如今国家用人之际,尤需真才实学。” 随即,他话锋一转,切入正题:
“诸位先生执掌文衡,为国育才,于天下学子中,想必熟知哪些人确有经世之才,而非徒具虚名。” 隆裕帝目光扫过四人,语气郑重,“朕今日请诸位来,便是想请你们,不拘一格,荐举贤才。 无论是已在监内苦读的贡生,还是已在书院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但凡你们认为其人有真才实学,性情坚毅,能耐艰苦,有志于边疆开拓者,皆可列名荐于朕前。 尤其是对农工、地理、算学、乃至异域风情有所涉猎者,更为朕所急需。”
这话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皇帝不仅要通过常规科举渠道选人,更要借助这些教育大家的眼光,直接“点将”,寻找那些可能不擅长科举八股,但却拥有务实技能和开拓精神的特殊人才,为经略幅员辽阔、情况复杂的“整个南中”做准备。
温叙白与三位山长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了然。青梧书院山长陆谨庸(字,慎之)率先开口,他为人严谨,荐才亦重品性实务:“陛下圣虑深远,臣佩服。臣书院中,确有数名学子,于水利勘测、地方物产颇有心得,虽文章或不甚华美,然脚踏实地,臣可具名以荐。”
鹤鸣书院山长秦载道(弘远)接口道,他素重经世致用:“陛下,臣门下亦有学子,精于算学统筹,曾游历西南,对当地风土人情有所记录,或可堪用。”
扶摇书院山长公孙寻文则道:“陛下,扶摇书院鼓励学子博涉多通,有学子对矿藏辨识、道路修筑兴趣浓厚,且有实干之能,臣愿荐之。”
国子祭酒温叙白也表示,将严格考察在监贡生,荐举那些学问扎实、心志可造者。
隆裕帝满意地点点头:“好!有劳诸位先生。便将所荐之人,连同其特长考语,一并呈报。 南疆不日或将平定,那里百废待兴,正是有志之士建功立业之地。望诸位先生,多鼓励门下学子,将来不妨去那边陲之地,一展抱负,参与这开拓之功。”
话已点透,四位教育领袖心领神会,告退而出。他们知道,回去之后,不仅教学方向要微调,更要立即着手这份意义非凡的荐才名单。
两件事情安排妥当,隆裕帝才轻轻舒了一口气。周景昭在前方攻城掠地,并提出了开发整个南中的远景;他在后方未雨绸缪,既为解决即将到来的官吏空缺,更为那更宏大的“经略南中”战略储备人才。
选拔新进士,是为解燃眉之急;借助书院与国子监荐举专才,是为图长远开发之计。这位深谋远虑的帝王,正不动声色地,为帝国南方新格局的构建,编织着一张覆盖常规与非常规渠道的精密人才网络。
京师的波澜,与南疆的烽火,通过这一道道谕令和这次目标明确的召见,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