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行记》的热度还未完全消退,岳川团队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新的项目——《文物迷踪》解谜游戏的开发中。
这款游戏以博物馆馆藏文物为蓝本,独具匠心地将场景设定在了一个虚拟的“龙国博物馆”里。
游戏的玩法借鉴了地球经典解谜游戏《密室逃脱》的交互逻辑,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玩家需要通过破解青铜器上的铭文密码、拼接古籍残卷以及复原瓷器纹样等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才能够顺利解锁下一关。
而最终的目标,则是揭开那张“失落的文明拼图”。
然而,就在项目紧锣密鼓地推进时,游戏主策划老陈却对游戏的前景产生了担忧。
他将一份数据报表推到了桌上,指着屏幕上韩流游戏《偶像密室》的宣传图说道:“韩流的这款游戏刚上线三天,下载量就已经突破了千万。”
宣传图中,偶像们身着古装,在虚拟城堡里四处寻找钥匙,画面十分吸引人。
老陈皱起眉头,继续说道:“他们主要靠偶像的颜值和相对简单的谜题来吸引玩家,而我们的游戏却涉及如此复杂的文物考据内容,这会不会让玩家望而却步呢?”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项目未来的不确定性。
岳川点开游戏demo,操控虚拟角色站在司母戊鼎前,指尖划过鼎身的饕餮纹,屏幕立刻弹出《山海经》里的对应记载。
“复杂才是门槛,也是底气。”他指着“甲骨文密码”关卡,玩家需要根据《说文解字》的注释,把甲骨文中的“水”“火”符号拼成通关口令,“这不是单纯的找钥匙,是让玩家在解谜中看懂‘文物会说话’。
你看后台测试数据,80%的玩家会主动查资料,甚至有人在论坛讨论‘饕餮纹的演变’——这就是我们要的效果。”
夏晚晴正在给游戏配“解谜提示音”:青铜器关卡用编钟的“错金声”,古籍关卡混进《胡同里的灯》里的翻书声,最妙的是“修复瓷器”环节,她把《山河行记》里老匠人拉坯的轱辘声,做成了失败提示音,“让玩家听到就想起节目里的专注,多试几次也愿意。”
团队里的年轻程序员小张却有顾虑:“我给我妹试玩了下,她说‘甲骨文太难,不如韩流游戏里的数字密码简单’。要不简化点?比如把铭文直接翻译成汉字?”
岳川摇了摇头,调出一组用户反馈:有中学生玩家发来了自己整理的“甲骨文对照表”,说要“卷死同学”;有历史老师留言,想把游戏当教具,让学生在课堂上“闯关学古文”。
“不能简化,”他指着游戏里的“提示系统”,玩家可以点击“求助”,观看非遗传承人解读文物的短视频,“我们要做的是‘踮踮脚够得着’的难度,让玩家有成就感,更有收获感。韩流游戏玩完就忘,咱们的游戏能让玩家记住‘司母戊鼎是商王祭祖用的’,这就是差别。”
《文物迷踪》上线当天,服务器就迎来了高峰。玩家最爱的是“时空碎片”隐藏关卡——每收集到3件文物,就能解锁一段AR剧情:
比如把司母戊鼎与《星尘纪》的星际祭祀场景联动,虚拟投影里,商王的祭祀仪式与未来宇航员的祈福重叠,背景音是夏晚晴用骨笛和电子乐混编的《天问》。
韩流公司果然迅速推出“文物主题”解谜游戏,却因考据错误闹了笑话:把汉代的铜镜说成唐代的,把隶书刻成了楷书,被网友群嘲“连抄作业都抄不明白”。
他们试图买水军抹黑《文物迷踪》“故作高深”,但评论区里,玩家晒出的“闯关笔记”“文物知识思维导图”,早已盖过了杂音。
更意外的是,博物馆的参观量因为游戏涨了三成。有家长带着孩子,指着展柜里的司母戊鼎说“这是游戏里的第一关”;有年轻人拿着手机,在古籍展区对照游戏里的残卷拼图。
馆长特意发来感谢信:“你们让文物‘活’了,比我们做十场讲座都管用。”
游戏上线一个月,不仅登顶下载榜,还被文旅部列为“年度优秀文化产品”。
海外版推出后,甚至有外国玩家在社交平台求助:“谁能告诉我‘水’字的甲骨文怎么写?我卡在第三关了!”
有海外汉学家评价:“这游戏像一把钥匙,让龙国文物不再是玻璃柜里的沉默展品,而是能互动、能讲述的故事。”
老裕泰茶馆的庆祝会上,岳川翻着玩家创作的“同人剧情”——有人给文物编了“朋友圈”,司母戊鼎发“今天又被玩家摸秃了”,甲骨文片回复“我才惨,天天被人当密码本”。
夏晚晴正用游戏里的“瓷乐”给大家伴奏,李叔端来新蒸的枣糕,说:“你们这游戏好,我小孙子现在看《新闻联播》里的文物报道,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
岳川看着窗外,胡同墙上新刷的涂鸦是《文物迷踪》的logo,司母戊鼎的轮廓里,藏着《玄黄纪》的五行符文。
他翻开新的策划案,是要把游戏里的“文明拼图”做成实体盲盒,每个盲盒里都有文物复刻模型和古籍残卷卡片,“让玩家从线上玩到线下,从虚拟摸到真实。”
雪团趴在游戏手柄旁,爪子按在“开始键”上,屏幕里的虚拟司母戊鼎突然弹出一行字:“恭喜解锁隐藏成就——‘文化传承者’”。
没有人再纠结“游戏该有多简单”,因为当玩家在解谜中记住了甲骨文的写法,在闯关后走进了博物馆,在讨论中弄懂了文物的故事,这款游戏就已经超越了娱乐本身。
就像岳川在游戏更新公告里写的:“最好的解谜,不是找到答案,是让你对答案背后的文明,生出一点好奇,多一分敬畏。”而他们的路,还在这好奇与敬畏里,继续往前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