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叔一番“疾风静树”之论,如同拨云见日,彻底廓清了宝总心头的迷雾。那因高天原及其所代表的激进浪潮而生的困惑、焦虑乃至些许愤怒,顷刻间烟消云散,化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澄明与定力。他不再将高天原视为需要击败的对手,也不再将其模式看作非此即彼的威胁,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时代样本,一面可以正衣冠、知兴替的镜子。心态的转变,带来的是行动策略的根本性调整。宝总开始落子布局,这盘棋,不再计较一城一池的短期得失,目光直指更为遥远的未来。
他的第一步棋,落在了那家岌岌可危的小型ERp软件公司——“精益科技”上。此前,宝总仅是以尝试的心态,让其与湖西厂进行小范围试点。如今,他让秘书正式约谈了精益科技的创始人兼技术总监赵雷。会谈地点没选在金茂大厦的豪华会议室,而是在湖西厂那间经过翻新、仍带着些许工业气息的接待室里。
赵雷是个典型的技术人员,不善言辞,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眼镜片厚如瓶底,但一谈起他的软件架构和算法逻辑,眼睛便闪闪发光。他原本以为宝总这次约见,是要因试点进展缓慢而终止合作,神情颇为忐忑。
宝总没有绕弯子,直接问道:“赵工,几轮融资下来,高天原的‘星辰系统’已经正式发布成阿拉丁货源网站了,对方可是兵强马壮啊!你了解多少?”
赵雷愣了一下,推了推眼镜,老实回答:“了解一些。理念很宏大,阿拉丁想做全球b2b的连接平台,野心很大。”
“你觉得,他的模式,和你们正在做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宝总追问。
谈到专业,赵雷来了精神:“宝总,高天原想做的是‘面’,是搭建一个巨大的线上集市,追求流量和规模。我们精益科技,想做的是‘点’和‘线’,是深入到像湖西厂这样的单个制造企业内部,优化它的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是‘苦活累活’,见效慢,但一旦做透,价值是扎扎实实的。”他顿了顿,略带一丝不服气地补充,“他们的系统,看起来花哨,但未必懂车间里一台机器怎么排产最省电,一个老师傅的手感怎么用数据来辅助。我们可能做得不够快,但我们想解决的是这些实实在在的‘痛点’。”
宝总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要的就是这个“差异化”。他当即拍板:“赵工,宝隆系决定对精益科技进行A轮战略投资。资金不是问题,但我有两个要求:
第一,沉下心来,不要学外面那套烧钱炒概念的模式,必须扎扎实实打磨产品,尤其是要解决传统制造业最头疼的那些问题,比如原材料损耗控制、订单进度实时追踪、质量追溯体系。
第二,以湖西厂为样板,打造一个行业内可复制的‘数字化精益管理’标杆案例。我们不求快,但求稳,求实。”
赵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得连连点头。宝总的这一步棋,意在“深挖洞,广积粮”。他不去追逐平台化的虚火,而是选择在产业互联网的更深层——提升传统制造业内生效率这个看似笨重却至关重要的领域,埋下一颗坚实的种子。这与高天原的“阿拉丁”形成了鲜明的战略互补而非对抗,瞄准的是不同维度、不同阶段的企业需求。
第二步棋,自然落在了湖西厂。宝总亲自给范新华打了电话,不再是试探性的建议,而是明确的战略指示:“新华,精益科技的试点,要加大力度,扩大范围。不要怕慢,不要怕出错。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宝贵的经验。我们要的,不是立刻看到效益提升几个点,而是要摸清楚,像我们这样的老厂子,到底该怎么一步步地‘+互联网’,才能加得踏实,加得有效。这个过程里积累的经验和数据,将来可能比多接几个订单还值钱。”
范新华如今对宝总已是心悦诚服,虽然内心对电脑系统取代部分人工仍有些嘀咕,但还是坚决执行。湖西厂成了宝总探索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试验田”。这里发生的每一次数据对接的卡壳、每一场新旧工作习惯的碰撞、每一个通过系统优化发现的管理漏洞,都变成了宝贵的“实战教材”,为精益科技的产品迭代提供了最真实的反馈,也为宝总理解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提供了第一手的洞察。这步棋,是“实践出真知”。
第三步棋,出乎许多人意料,宝总重新启用了几乎已被边缘化的陶陶。经历了股市的惨痛教训后,陶陶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往日的神采飞扬被一种颓唐和小心翼翼所取代。宝总把他叫到办公室,看着这个曾经一起在证券门口抢认购证的老兄弟,心中感慨。
“陶陶,”宝总语气平和,“交给你个新差事。不用你跑业务,不用你管钱。你就给我盯紧一个人,高天原;盯紧一个事,他的‘阿拉丁’。”
陶陶一愣,有些茫然:“宝总,我……我哪懂那些高科技……”
“不需要你懂技术底层。”宝总摆摆手,“我要你用你在市场上混了这么多年的眼睛和耳朵,去听,去看。去打听打听,那些用了‘阿拉丁’的中小供应商,真的拿到好订单了吗?有没有遇到赖账的?产品质量纠纷怎么解决?他们的客户资料放在平台上,放不放心?高天原那边融资烧钱的速度怎么样,能撑多久?我要知道,他那套模式光鲜亮丽的背后,可能藏着哪些‘坑’。”
陶陶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活儿,似乎正对他的路子——打听消息,分析虚实,察言观色。这让他重新找到了价值感。“阿宝,你放心!别的不敢说,打听消息,摸清门道,我陶陶还是有几分本事的!”
宝总这一步,是布下了一颗“观风子”。陶陶就像旧时茶馆里听四方消息的“包打听”,能从市井街巷、酒桌饭局中,捕捉到官方报告和华丽演讲之外的真实声音,及时发现新模式下可能涌现的风险和弊端。这为宝总全面评估高天原模式提供了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第四步棋,则关乎宝总自身。他深知,要下好这盘大棋,自己必须不断“升级迭代”。他通过猎头,聘请了一位刚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不久的硕士生顾小米,作为他的私人技术顾问。顾小米不仅专业功底扎实,思维敏捷,而且外形靓丽,举止干练,为宝总这间充满传统商业气息的办公室带来一股清新的活力。她的任务很明确: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宝总讲解互联网的基本原理、数据库是什么、云计算可能带来什么变化、高天原鼓吹的“算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每周抽出一个下午,在金茂大厦顶楼的办公室里,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幅景象:年轻充满朝气的顾小米对着白板写写画画,耐心解释,她总能将复杂的技术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商业类比;而年长许多、已是商业巨擘的宝总,则像一名认真的学生,凝神倾听,不时发问,从“tcp\/Ip协议”问到“用户体验”,从“开源软件”问到“数据隐私”。顾小米清晰而富有条理的讲解,常常让宝总有茅塞顿开之感。他不再满足于宏观的趋势判断,而是要努力理解支撑新经济的底层技术逻辑,从而做出更精准的战略决策。这一步,是“修身砺智”。
这一系列布局,分散在不同领域,投入有多有少,短期内都看不到任何直接的经济回报,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在持续投入。在追求短期业绩和估值飙升的浮躁氛围下,这种策略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迂腐”。
但宝总心如明镜。他下的,是一盘超越当下胜负的大棋。他不与高天原争一时之长短,不追逐资本市场的虚热。他是在为自己,也为宝隆系,更为他所理解和认同的那些实体经济的基本盘,播种未来。
他将资本投向精益科技,是播下“产业深化”的种子;推动湖西厂数字化转型,是播下“经验积累”的种子;启用陶陶观风,是播下“风险预警”的种子;自身刻苦学习,是播下“认知升级”的种子。这些种子,深埋在新经济时代的土壤里,需要耐心等待,需要精心培育。它们可能不会立刻长成参天大树,但一旦生根发芽,其生命力将无比坚韧,其根基将无比深厚。
爷叔在一次闲谈中,听宝总阐述了这番布局后,缓缓捻动佛珠,只评价了四个字:“棋道,在势。”
宝总深以为然。他不争一子之得失,而重在谋势。这“势”,是产业升级之大势,是虚实融合之大势,是长期价值回归之大势。他相信,当喧嚣过后,潮水退去,那些真正创造价值、提升效率、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终将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浦江潮起潮落,资本市场热钱来去匆匆。而在金茂大厦的顶层,宝总从容落子,目光穿越眼前的浮华,投向那盘关乎未来十年、甚至更久远的大棋局。这盘棋,没有硝烟,却关乎生死;没有对手,却又与整个时代对弈。胜负,不在明天,而在历史的纵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