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权力制约”的堤坝牢固筑起,当“透明政府”的阳光普照大地,一种更为深刻、更为基础性的变化,开始在清州这片经历过阵痛的土地上悄然发生。这变化并非源于雷霆万钧的行政命令,也非依靠严密周详的制度设计,而是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却有力地渗透进社会的肌理,重塑着官民之间的连接纽带。这便是——“民心所向”。
“民心所向”,并非一个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具体体现在政府与民众每一次互动时那微妙的态度转变上,体现在街头巷尾的闲谈议论中,更体现在普通百姓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笃定信心里。它是清州案后政治生态净化、治理能力提升最终极的试金石,也是最宝贵的政治成果。
转变一:从“信任赤字”到“信心回归”
曾几何时,清州的官民关系因魏长明、刘明坤等腐败窝案而蒙上厚重的阴影。政府的承诺被打上问号,官员的表态被视为作秀,政策推行常常遭遇无形的软抵抗。这种“信任赤字”是腐败最致命的衍生品,它侵蚀着执政的根基,使得任何良法美策都可能因缺乏社会认同而事倍功半。
然而,随着“清风”行动的持续深入,“909”专案组成果的公之于众,以及李正峰等一批务实清廉干部形象的树立,坚冰开始融化。变化的起点,是“看见”。
· 看见“动真格”: 百姓们看到,反腐的利剑不仅挥向了胡三强这样的黑商,也不仅斩落了刘明坤这样的副市长,更触及了像魏长明这样位高权重的“保护伞”。无论级别多高、关系多硬,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难逃惩处。这种“刑上大夫”的决绝,让民众真切地感受到“这次不一样”,公平正义不再是纸面上的空谈。
· 看见“办实事”: “透明政府”建设让政府的运作过程清晰可见。无论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协调会,还是新增公交线路的规划论证,或是财政资金流向民生项目的详细公示,民众亲眼目睹了自己的诉求被倾听、被讨论、被落实。政府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神秘莫测的“衙门”,而是一个努力解决问题的公共服务机构。李正峰大力推动的“民生微实事”项目,聚焦于修补坑洼路面、更换老旧路灯、增设社区健身器材等“小事”,资金不大,但解决的都是百姓家门口的痛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比任何华丽的承诺都更能积累信任。
· 看见“人转变”: 干部队伍风气的转变是最直观的风向标。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习气明显减少,“亲”“清”政商关系逐步确立。官员下基层调研不再只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而是真正深入田间地头、车间班组,听真话、察实情。赵晓颖在跟随一位新上任的区长为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而奔走时,记录下了这样的细节:区长不再满足于在会议室听汇报,而是直接跑到工地,面对面向包工头和农民工了解情况,现场协调劳动监察、公安和建设单位,限时解决问题。这种务实作风,通过媒体报道和百姓口耳相传,一点点地修复着政府的形象。
信任的积累,最终汇聚为信心的回归。企业家敢于做长期投资规划了,因为他们相信营商环境是稳定、公平、可预期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创业就业了,因为他们看到了城市向上的势头和机会的均等;普通市民开始主动关心社区事务、参与城市管理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声音能被听见、自己的行动能带来改变。这种弥漫于社会空气中的“信心”,成为了清州走出阴影、迈向复苏的最强劲内生动力。
转变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民心所向”不仅意味着民众对政府的认可,更意味着民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参与热情的迸发。当政府展现出倾听的诚意和行动的决心后,民众不再满足于做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和旁观者,而是希望成为治理过程的参与者和共建者。
· “议事厅”里的民主实践: 各个社区、村镇普遍建立了“居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协商平台。关于社区公共空间如何利用、集体资金如何使用、村规民约如何修订等涉及集体利益的事务,都由居民或村民代表共同商议决定。政府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提供政策指导和资源链接,但决策权充分下放。在清州区一个老旧社区,关于如何利用一小块闲置空地,居民议事会提出了建停车场、建儿童乐园、建社区菜园等不同方案。经过几轮热烈讨论和投票,最终选择了建设融合停车与休闲功能的“绿色停车场”方案。这个过程虽然耗时较长,但因为凝聚了最大共识,方案推行起来异常顺利,居民们像爱护自家花园一样维护着这片共同决策的成果。
· “志愿者”成为城市风景: 在重建社会信任的过程中,志愿服务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发扬。由退休干部、教师、律师、大学生和热心市民组成的各类志愿者队伍,活跃在文明劝导、环境监督、法律援助、扶贫济困的一线。他们不仅是政府服务的有效补充,更是社会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的体现。一支由赵晓颖记者站协助发起的“网络清朗志愿者”队伍,由熟悉网络技术的青年组成,他们协助网信部门识别谣言、举报不良信息、传播正能量,在虚拟空间里同样构筑起守护家园的防线。
· “第三方”力量的崛起: 各种专业的社会组织、智库、评估机构开始蓬勃发展,并在公共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部分公共服务、政策评估、民意调查等事项委托给这些专业机构完成。例如,在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和满意度测评中,清州市政府引入了独立的第三方调查机构,确保数据的客观公正。这些“第三方”力量,以其专业性、独立性和灵活性,成为了连接政府与民众、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的重要桥梁。
转变三:从“个体诉求”到“共同体意识”
腐败横行时期,社会利益碎片化,人人自危,普遍抱持着“各扫门前雪”的心态。而随着政治生态的清朗和信任关系的重建,一种超越个体利益、关注公共福祉的“共同体意识”开始重新凝聚。
· 共享发展成果的公平感: 通过“清风”行动打击权钱交易,通过“透明政府”建设规范资源分配,通过制度建设保障机会公平,发展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广大民众。人们感受到,只要努力奋斗,就有上升的通道;只要遵纪守法,权益就能得到保障。这种“公平感”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石。看到曾经凭借非法手段攫取巨额利益的黑商和保护伞受到严惩,看到普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看到保障性住房、公立学位、医疗资源等更加公平地分配,民众对“正义”的信念更加坚定,对“清州人”这个共同身份的认同感也更加强烈。
· 应对挑战的团结精神: 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或共同挑战时,这种新生的共同体意识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例如,在一次局部地区的突发强降雨导致内涝时,社区干部、物业、志愿者和受灾居民迅速联动,自救互救,没有出现以往可能发生的相互抱怨、推诿责任的情况。政府部门救援力量抵达后,与民间力量高效协同,迅速控制了灾情。这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经历,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凝聚力和韧性。
· 文化认同与精神家园的重建: 在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的同时,清州也注重挖掘和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修复在腐败浪潮中被扭曲的价值观。通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建设城市书屋和社区文化中心、宣传本地历史名人和当代楷模,努力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脚下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血脉,在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中,找到作为“清州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李正峰在一次文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腐败侵蚀的不仅是经济基础,更是文化根基和精神信仰。我们必须用清廉的文化、奋斗的文化、奉献的文化,去涤荡那些腐朽的、庸俗的文化,重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清州的实践生动地证明,反腐败斗争赢得民心,制度建设凝聚民心,共享发展温暖民心。当千万个体的心汇聚在一起,向着共同的目标跳动时,便形成了一种无可阻挡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比任何严刑峻法都更能约束权力,比任何物质投入都更能推动发展。赵晓颖在她的新书《回归——清州案后的民心重建之路》中写道:“制度的铁笼可以关住权力的野兽,但唯有民心的阳光,才能滋养出善治的森林。清州最可喜的变化,并非Gdp增长了几个百分点,也不是落马官员的名单又增加了几个名字,而是那条曾经断裂的信任纽带,正在被一寸寸重新连接、加固。这条路,比揪出腐败分子更漫长,也比建设高楼大厦更艰难,但这是通往长治久安的唯一通途。”
“民心所向”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持续涵养、永无止境的过程。清州,这座曾经在迷雾中挣扎的城市,正凭借着这重新汇聚的民心,步履坚定地走向更加清晰、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这民心,如大地承载万物,如水滴穿石不息,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一切胜利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