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玉石文化展览终于如期举行。展览现场,各种精美的玉石制品琳琅满目。有晶莹剔透的翡翠挂件、温润细腻的和田玉摆件,还有古老的玉石雕刻工具和珍贵的文献资料。
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老人,有孩子,也有不少年轻人。大家一边参观,一边发出惊叹声。
哇,这些玉石太美了!我以前就听说过玉石很神奇,今天亲眼看到,真是太震撼啦!”一个小姑娘兴奋地拉着同伴的手说道。
林超在展览现场忙前忙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看到大家对玉石文化这么感兴趣,之前所有的辛苦都觉得值了。这时候,有个年轻人走到林超身边,带着点疑惑的语气问:“林老师,您办这个展览,除了让大家欣赏玉石,还有别的想法不?”
林超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当然有啦!我就想着啊,玉石文化传承这么多年,里头的门道多了去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方面了解太少,我就想通过展览,让大伙知道咱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有多厉害,说不定能勾起大家的兴趣,以后也能接着把这文化传下去。”
年轻人听了,不住点头:“林老师您想得真长远,我以前就觉得玉石就是好看,能卖钱,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呢。”
展览期间,林超还专门安排了讲座环节。他站在讲台上,热情地给大家讲解玉石的知识。从怎么分辨玉石的真假,到不同地区玉石文化的差异,讲得头头是道。
“大伙都知道翡翠吧,这翡翠啊,缅甸产的那可是相当有名。但你们知道吗,以前咱国内也有不少地方产翡翠,只不过产量没那么大。而且每个地方的翡翠,质地、颜色都有点不一样,这背后啊,跟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系。”林超绘声绘色地讲着,台下的观众都听得入了迷。
讲座结束后,有个大妈拉着林超的手说:“小林啊,我一直想买个玉石手镯,可又怕买到假货。听了你的讲座,我心里算是有点底了。你能不能再给我说说,这手镯买的时候还有啥要注意的?”
林超耐心地回答道:“大妈,买手镯首先看水头,就是透明度,水头好的手镯看着水灵灵的,特别好看。再就是看颜色,颜色要均匀,别一块深一块浅的。还有纹路,不能有明显的裂纹,有裂纹的话,这手镯容易断。”
大妈听得很认真,还不时点头:“哎呀,原来买个手镯还有这么多讲究,谢谢你啊,小林!”
展览一共持续了好几天,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反响特别好。很多人参观完后,还自发地在网上宣传这个展览,不少媒体也关注到了,纷纷前来采访林超。
“林先生,这次玉石文化展览非常成功,您接下来还有什么新的计划吗?”一位记者问道。
林超思考了一下,说:“我打算啊,以后多办一些这样的活动,不光在城里办,也去一些中小学校,给孩子们讲讲玉石文化。我觉得从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事儿挺重要的。”
过了没多久,林超就开始联系学校,筹备玉石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他精心准备了一些有趣的课件,里面有很多玉石的图片、小故事,还有一些实物标本。
第一站,林超来到了一所小学。孩子们一听说有个叔叔要来给他们讲玉石,都兴奋得不得了。上课铃一响,林超走进教室,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就被他手里的玉石标本吸引住了。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林超举起一块绿色的玉石标本问道。
“石头!”孩子们齐声回答。
林超笑着说:“这可不是普通的石头哦,这是玉石。你们知道吗,玉石可漂亮了,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
接着,林超就给孩子们讲起了和氏璧的故事。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不眨,一个个都被深深吸引住了。
“后来啊,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秦王想骗走和氏璧,蔺相如可聪明啦,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和氏璧。这和氏璧就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石哦。”林超讲得眉飞色舞。
讲完故事,林超又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些不同种类的玉石,教他们怎么通过颜色、质地来区分。孩子们都积极地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老师,这玉石摸起来滑滑的,凉凉的。”一个小男孩摸着玉石标本说道。
“对啦,这就是玉石的特点之一。”林超笑着回应道。
下课后,孩子们围着林超,七嘴八舌地问问题:“叔叔,还有别的玉石故事吗?”“叔叔,我怎么才能找到玉石啊?”
林超看着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耐心地一一回答孩子们的问题:“小朋友们呐,玉石的故事可多啦,以后叔叔再给你们讲。至于找玉石呀,那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得去一些特定的地方,像山上、河边,但现在好的玉石资源越来越少喽。不过你们要是好好学习知识,以后说不定能发现新的玉石矿呢!”
从这所小学离开后,林超又陆续去了好几所学校。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看着孩子们对玉石文化那股子好奇劲儿,林超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有一次,在一所中学讲完课后,一个学生找到林超,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林老师,我特别喜欢您讲的玉石文化,我想以后专门研究这方面,您觉得我行吗?”
林超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当然行啦!只要你有兴趣,肯下功夫,没什么是做不成的。玉石文化博大精深,正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加入进来呢!你要是有啥问题,随时都可以找我。”
学生听了,眼睛里闪着光,坚定地点了点头:“谢谢林老师,我一定会努力的!”
除了走进校园,林超还经常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在一次活动中,他结识了一位国外的文化学者。这位学者对中国的玉石文化也很感兴趣,两人一聊起来,就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