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午后,城市被一层薄薄的灰霾笼罩,阳光有气无力地穿透下来。张默和叶薇提前两小时就抵达了人民广场站附近,混迹于熙攘的人流中,进行最后的准备和侦查。
张默穿着叶薇不知从何处弄来的一套略显宽大的快递员工作服,戴着帽子和口罩,背着一个半旧的帆布包,里面除了那个至关重要的移动硬盘(已被取出并妥善包裹),还塞了些无关紧要的杂物以作掩饰。他看起来和这座城市里成千上万个为生计奔波的骑手别无二致。
叶薇则换上了一身低调的灰色运动装,戴着棒球帽和黑框眼镜,像个普通的大学生或上班族,远远地跟在张默侧后方,利用人群和建筑物作为掩护,同时通过加密的骨传导耳机与他保持联系。
“c口入口监控有三个,主通道两个,站台层密集。三点零五分至十分是预测的人流峰值。”叶薇的声音冷静地在耳机中响起,“严队的人会在站台层,第七根立柱附近,戴蓝色口罩,手里拿一份折叠的财经报纸。”
张默压低帽檐,默默重复着这些信息。能力的“视野”在进入地铁站前就已悄然展开。他没有去“看”具体的每一个人,而是将感知调整到“拓扑模式”——整个地铁站化作了由无数流动的“风险波形”和“能量线条”构成的复杂网络。他需要在这张动态的网络中,找到那条代表着“安全交接”的路径。
他推着一辆借来的、装着空纸箱的小推车(伪装成送货),随着人流缓缓通过c口安检。感知中,代表监控探头的“光点”位置与叶薇描述的一致。他刻意调整步伐,利用其他旅客的身体,巧妙地规避着最直接的拍摄角度。
站台层人声鼎沸,空气闷热。列车进站出站的广播声、脚步声、交谈声混杂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声浪。若在几天前,这种环境足以让张默瞬间失控。但此刻,他强行将大部分感知收缩,只维持着对几个关键“节点”的监控——那个拿着财经报纸的蓝色口罩男子(代表【接应者】)、周围可能存在的异常“风险波形”(代表【追踪者】或【意外】)、以及叶薇所在的大致方位(代表【后方警戒】)。
时间指向三点零六分。一趟机场快线列车呼啸着进站,车门打开,汹涌的人流如同开闸的洪水般涌出,与等待上车的乘客混杂在一起,站台上瞬间变得水泄不通。
就是现在!
张默推着小车,看似被人流裹挟着,踉跄着向第七根立柱的方向靠近。他能“看”到,那个蓝色口罩男子也正随着人流缓慢移动,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视着周围,但握着报纸的手指微微收紧,暴露了他内心的警惕。
两人之间的距离在快速缩短。五米,三米,一米……
交错而过的瞬间,张默脚下似乎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身体猛地向前一倾,手中的小推车也随之一歪,上面几个空纸箱哗啦一声散落在地!
“哎呀!对不起对不起!”张默慌忙蹲下身去捡拾,动作显得有些笨拙。
几乎是同一时间,那个蓝色口罩男子也被“波及”,手中的财经报纸“不小心”脱手掉落,正好盖在了张默散落的纸箱上。
混乱只持续了不到三秒。
张默快速将纸箱胡乱塞回推车,连声道歉着推车离开,混入继续流动的人群。而那个蓝色口罩男子也弯腰捡起了自己的报纸,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转身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但在那报纸覆盖的短暂瞬间,那个包裹严实的移动硬盘,已经从张默手中悄无声息地滑落,被报纸遮盖,然后被蓝色口罩男子顺势收起。
交接完成!干净利落,借助人流的完美掩护,没有眼神交流,没有言语沟通,如同两颗水滴汇入奔腾的河流。
张默没有回头,推着小车快步向出口走去,心脏却在胸腔里擂鼓般狂跳。能力的“视野”全力监控着身后,确认没有异常的“风险波形”被触发,也没有人跟踪上来。
“交接成功。目标已离开站台。”耳机里传来叶薇的声音,同样带着一丝如释重负,“按计划撤离,二号备用点会合。”
张默加快脚步,穿过拥挤的通道,很快重新回到了地面。午后的阳光依旧慵懒,街上的行人依旧匆忙。他推着空推车,像一个刚刚完成一单普通配送的骑手,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背景之中。
直到走出很远,确认绝对安全后,他才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扔掉了推车和外套,换上了另一身便装,向着与叶薇约定的新的藏身点走去。
第一步,也是最危险的一步,已经迈出。
证据已经交给了有能力且值得信赖的人。
现在,他们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那枚投入深水的炸弹,引爆出惊天动地的涟漪。
而他们自己,则需要在这涟漪扩散开来之前,找到新的、更安全的藏身之处,并准备迎接赵志强和烛龙必然到来的、更加疯狂的反扑。
风暴,即将来临。
(第一百一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