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苏晓的“绿色采购”,推动新能源设备的应用
苏晓的办公桌,像她本人一样,冷静而井然有序。
左手边是摞得整整齐齐的法律文书,《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节约能源法》,每一本的常用章节都用不同颜色的便签做了标记。右手边是她刚刚起草的几份文件草案,标题分别是《关于在政府及公共机构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暂行办法》、《省直机关节能电器采购标准(草案)》、《“绿色采购”项目廉政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
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推敲,既要符合现行法律框架,又要为林舟那个宏大的“零碳城市”愿景预留出足够的政策接口。
她正在斟酌一个关键条款:如何界定“优先采购”。是设定一个硬性的采购比例,还是通过财政补贴进行引导?前者推行难度大,容易引起反弹;后者则对省财政是个不小的考验。
她的指尖在键盘上悬停,脑中正构建着一个复杂的逻辑树,推演着不同方案可能引发的行政复议和法律诉讼风险。作为团队的“防火墙”,她必须确保林舟的每一次冲锋,都不会留下任何能被对手攻击的法律漏洞。
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打断了她的思绪。
是马叔,他甚至忘了敲门,脸上是罕见的焦急和恼火,手里紧紧攥着一部手机,像攥着一颗刚从火里掏出来的炭。
“出事了,苏晓,你们快来看!”
他的声音不大,但那股压抑的火气,让指挥中心里所有人都抬起了头。李瑞、齐猿,还有几个刚入职不久的年轻技术员,都围了过来。
苏晓皱了皱眉,从马叔手里接过手机。屏幕上是一个典型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界面,标题用加大加粗的红色字体写着,极具煽动性:
《触目惊心!德国专家紧急叫停屋顶光伏,揭秘其背后三大危害:致癌、辐射、污染!别让你的家变成“毒气室”!》
文章开头,用加黑的字体引用了一位所谓的“德国慕尼黑环境研究所专家”的话:“光伏板在高温和阳光照射下,会持续释放含铅、镉等重金属的剧毒挥发物,长期吸入,将极大增加患癌风险。”
下面配着几张模糊不清的“实验图”,一个穿着白大褂的人拿着试管,指向一块黑色的板子。
紧接着,文章又抛出了“辐射论”,声称光伏系统产生的电磁辐射是手机基站的数十倍,会严重影响儿童大脑发育和老人心血管健康。
最后,是“污染论”。文章用沉痛的笔调写道,光伏板的使用寿命只有十到十五年,报废后将成为无法处理的剧毒固体废物,对土地和水源造成永久性污染。每一段“论证”都附有各种来源不明的图表和数据,看起来“科学”又“权威”。
而最刺眼的,是文章末尾的那张配图。
那是一张航拍的社区照片,屋顶上铺满了深色的板子。照片的色调被调得阴暗灰败,配文是:“看!这就是被光伏板毁掉的德国社区,居民深受其害,悔不当初!”
“这……这不是胡说八道吗!”齐猿第一个叫了起来,他扶了扶眼镜,一脸的愤怒,“光伏电池的主要材料是晶体硅,稳定得很,怎么可能挥发重金属!还电磁辐射,它产生的是直流电,哪来的高频电磁辐射,这文章作者初中物理及格了吗?”
李瑞则冷静一些,他滑动着手机屏幕,看着文章下面飞速增长的阅读量和点赞数,眉头紧锁:“没用。这种文章的目标读者,就不是懂物理的人。它的传播逻辑是利用恐慌。你看下面的评论。”
苏晓向下翻去,评论区已经炸开了锅。
“天呐!太可怕了!我们小区正说要装这个,我得赶紧去群里告诉大家!”
“幸好看到这篇文章,差点就上当了!这玩意儿白给都不能要啊!”
“我二姨家的亲戚就说装了这东西头晕,原来是辐射!必须拆掉!”
马叔一拳砸在桌子上,发出“砰”的一声闷响。桌上的笔筒都跳了一下。
“我这几天的功夫,全白费了!”他声音里满是挫败感,“我好不容易才让那些大爷大妈明白,这玩意儿能省钱、能挣钱。现在好了,一篇破文章,把这玩意儿直接说成了催命符!刚才社区网格员给我打电话,说业主群里已经闹翻天了,几十户本来有意向的,现在全都打了退堂鼓,还有人要去居委会投诉,说我们是‘无良奸商’,要‘毒害百姓’!”
他跑了无数趟腿,磨了无数遍嘴,眼看就要打开局面,却被这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东西,从背后捅了一记狠刀。那种无力感,让他憋屈得满脸通红。
苏晓把手机还给马叔,脸上的表情比任何时候都要凝重。
她没有去讨论文章内容的真假,而是瞬间看到了这颗“子弹”真正要射向的目标。
她转身走回自己的办公桌,拿起那份刚刚还在修改的《关于在政府及公共机构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暂行办法》草案,轻轻放在桌上。
“我们的麻烦,比马叔说的还要大。”
她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了过来。
“我的任务,是推动‘绿色采购’。”苏晓的目光扫过众人,“简单说,就是推动省政府、市委、各大局办、医院、学校,带头采购和使用新能源设备,比如光伏、新能源汽车、节能电器。”
她停顿了一下,一字一句地说道:“现在,请你们设想一个场景。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说服了市教育局,让他们在新校区的屋顶上铺设光伏板。然后,这篇‘科普文章’被学生家长看到了。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能想象到那个画面:愤怒的家长们围堵在校门口,质问学校为什么要安装“致癌、带辐射”的设备,要求立即拆除。媒体闻风而动,标题就是《市政府带头采购“有毒产品”,罔顾师生健康为哪般?》。
那将不是一场简单的公关危机,而是一场足以动摇整个“零-碳城市”计划根基的政治风暴。
“到那时,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敢再碰我们的‘绿色采购’清单。”苏晓做出了结论,“我这份写了几万字的方案,就会变成一张废纸。”
李瑞倒吸一口凉气:“这是釜底抽薪啊!它攻击的不是我们的计划,而是我们计划赖以存在的产品本身。只要把‘新能源’这三个字彻底污名化,我们的所有努力就都成了笑话。”
“报警!告他诽谤!”齐猿气愤地说。
“没用的。”苏晓摇了摇头,她的专业性在此时显得有些残酷,“这种文章的发布者通常都是在国外的服务器,主体也是各种皮包公司,很难追查。就算我们发布官方辟谣,在传播力度上,也永远跑不过谣言。信的人还是会信,不信的人本来就不信。我们会被拖入一场无休无止、自证清白的泥潭。”
绝望的气氛,开始在指挥中心里蔓延。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林舟,从自己的办公室里走了出来。
他听到了外面的争论,也看到了马叔手机上的那篇文章。他的表情很平静,平静得有些反常。
他走到苏晓身边,目光落在那张灰暗的德国社区照片上。
“这张照片,我前几天见过。”
所有人都看向他。
林舟没有立刻解释,他闭上了眼睛。
意识深处,那座庞大的城市沙盘瞬间浮现。他没有去推演谣言的传播路径,那没有意义。他的精神力,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接切入了代表“零碳城市计划”的核心数据模型。
代表“公众支持率”的绿色柱状图,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
代表“项目阻力系数”的红色曲线,则在急剧攀升。
沙盘的推演结果,与苏晓的判断完全一致:如果放任不管,不出一个月,整个计划的社会舆论环境将彻底崩坏,所有需要公众参与的环节都将陷入停滞。
但林舟的关注点不在这里。
他调出了另一个数据图层——“利益相关方分析模型”。
沙盘上,几个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模型,在这次“谣言事件”后,数据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省传统能源集团(火电)】:威胁度-5%,潜在收益+8%。
【城建系统部分保守派】:威胁度-3%,观望指数+10%。
【竞争对手李副省长派系】:活跃度+2%,关联嫌疑度15%。
数据清晰地显示,谣言的出现,让所有反对或不看好“零碳城市”计划的势力,都获得了或多或少的好处。但15%的嫌疑度,说明这更像是一次顺势而为的借力,而非直接的策划。
林舟的意识继续下沉,他要找的不是这些。他的目标,是那个谣言的源头。
沙盘无法直接告诉他谁是作者,但可以分析谣言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德国、专家、致癌、辐射】
【核心素材:弗莱堡市,瓦邦社区照片】
为什么是德国?为什么偏偏是瓦邦社区?
林舟的精神力高速运转,将“瓦邦社区”的所有相关数据和历史信息全部调取出来。他看到了这个社区从规划到建成的全部历程,看到了它如何成为世界闻名的生态社区典范,也看到了它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过的争议和挑战。
突然,一条被标记为“低关联度”的信息,跃入了林舟的视野。
【事件:2008年,德国《明镜》周刊曾发表一篇质疑瓦邦社区光伏板回收问题的报道,引发短暂争议,后被证实为片面解读。】
【关联人物:报道记者,克劳斯·舒尔茨。】
【后续:该记者因学术不端被《明镜》开除,后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长期为欧洲部分右翼保守派媒体及传统能源行业游说团体供稿。】
一条线,穿过十余年的时间,清晰地连接了起来。
林舟猛地睁开眼睛,眼底深处闪过一丝了然。
他拿过苏晓桌上的白板笔,在所有人不解的目光中,走到指挥中心那块巨大的电子白板前。
他没有去写辟谣的要点,也没有去分析谣言的危害。
他只在白板的正中央,写下了两个字。
“收购。”
“什么?”李瑞愣住了。
林舟转过身,看着一脸错愕的团队,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
“他们用一篇假新闻来攻击我们,那我们就用一个真新闻来回应。”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万里之外的场景。
“苏晓,你立刻起草一份法律文件,我们要以省政府下属‘零碳城市项目指挥中心’的名义,向一家德国公司,发出一份技术收购要约。”
“收购……德国公司?”苏晓彻底懵了,“收购谁?”
林舟的目光再次回到白板上,笔尖在那张刺眼的社区照片上点了点,声音清晰而有力。
“就收购那家,为瓦邦社区提供整套能源解决方案的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