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静静流淌。转眼五年过去,世子府内一派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兴旺。
九岁的夜承瑞,已然长成一个风姿初显的少年郎。他的聪慧,早已超越了“神童”的范畴。无论是经史子集、策论文章,还是朝堂局势、民生经济,他都能提出鞭辟入里、直指核心的见解,其眼光之老辣,思虑之周全,常常令夜无殇这个父亲都暗自惊叹,与幕僚议事时,偶尔也会将这个“小大人”带在身边听一听。夜无殇看着儿子,眼中是毫不掩饰的骄傲与欣慰,这不仅是他的继承人,更是上天赐予他、赐予世子府的瑰宝。
后宅之中,曾经可能存在过的暗流早已平息。柳姨娘、周姨娘、吴姨娘等人,早已看清了现实。世子夜无殇自与苏婉清圆房后,心便彻底系在了一人身上,几年来再未踏足过她们的院落。起初或许有过失落,但苏婉清执掌中馈,处事极其公允,从未在份例用度上苛待过她们分毫,对她们的子女更是视如己出,关怀备至,该有的教养、该请的夫子一样不落,甚至比她们自己设想得还要周全。
更重要的是,她们亲眼看着夜承瑞如何一步步展现出近乎妖孽的才智。她们自己的孩子同样优秀,无论是准备科考的承志、承德,还是年纪尚小的承凯,在寻常人中已算佼佼者,但与瑞儿一比,便如萤火之于皓月。巨大的差距,反而让人生不出嫉妒之心,只剩下由衷的敬佩与认可。她们深知,世子的心既已不在她们身上,与其争那些虚无缥缈的宠爱,不如安分守己,依靠着贤明的主母,为自己的孩子谋一个安稳富足、前程似锦的未来。于是,她们如今所求,不过是自身安稳,儿女顺遂。
而更令人称奇的是世子府小辈们之间的关系。
柳姨娘所出的长子夜承志,年方十七,正在寒窗苦读,准备科考。他对弟弟夜承瑞,并非兄长对幼弟的怜爱,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崇拜的心情。瑞儿虽年幼,但在学问上仿佛无所不通,任何艰深的经义,他都能用最浅显的方式讲解明白,甚至能引申出连夫子都未曾提及的独到见解。夜承志时常捧着书卷,主动去寻弟弟“讨教”,瑞儿也从不藏私,耐心解答,兄弟二人常常在书房一讨论便是半日。
周姨娘所出的十六岁的夜承德十六岁和十五岁夜承凯,亦是如此。他们围绕在瑞儿身边,并非因他是世子继承人而刻意讨好,而是真心折服于他的才华与智慧。瑞儿虽天赋异禀,却毫无骄矜之气,待人亲切温和,讲解问题时循循善诱。在这三位兄长心中,这个九岁的弟弟,更像是他们学业上的“小先生”,是世子府里最耀眼、也最让他们心甘情愿追随的“团宠”。
吴姨娘所出的女儿夜明玥,年十五,性情温婉,知书达理。她不像哥哥们那样与瑞儿讨论学问,却格外亲近苏婉清。她仰慕这位嫡母的雍容气度与处事智慧,时常去请安陪伴,苏婉清也乐于教导她管家理事、人情往来,待她如同亲生。夜明玥心中,早已将苏婉清视为了真正的母亲和人生楷模。
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苏玉华所出的夜明珠。
这个年已十八的姑娘,曾因生母苏玉华之死,对苏婉清心存芥蒂,甚至暗怀怨恨。然而,随着年岁渐长,一直关心着她的祖母不忍见她被仇恨蒙蔽,终于寻了合适时机,将苏玉华当年如何设计构陷、意图去母留子、甚至最终毒杀苏婉清的真相,缓缓道出。这残酷的真相如同冰水浇头,让夜明珠震惊、痛苦,却也让她开始重新审视一切。
她看到苏婉清执掌世子府后,并未因旧怨迁怒于她,依旧给她嫡女应有的尊荣与教养,甚至比对其他庶女更为关照几分。她看着府中上下对这位新任世子妃真心敬服,看着弟弟妹妹们其乐融融。心中的坚冰,开始慢慢融化。
直到苏婉清亲自为她相看夫家,选定了父子两代皆为朝廷重臣、门风清正、青年才俊本身也极为出色的夫婿,并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事事亲力亲为,考量周全。这份毫无保留的善意与付出,彻底击碎了夜明珠最后的心防。
她终于明白,母亲的死是咎由自取,而苏婉清,是以德报怨。她鼓起勇气,走到苏婉清面前,流着泪,真心实意地唤了一声:“母亲。”
这一声“母亲”,不仅让苏婉清动容,也让一直关注此事的老夫人欣慰不已,拉着她的手连声道:“好孩子,想通了就好,想通了就好啊!”
夜无殇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澎湃难言。他看着苏婉清,这个他失而复得、珍爱逾生命的妻子,不仅将他的后宅打理得井井有条,更以她的智慧、胸襟和仁厚,化解了曾经的仇怨,赢得了所有人的敬爱,甚至连最难以化解的明珠的心结都被她温柔地解开。他何其有幸,能得妻如此!
他的目光又扫过书房方向,听着里面传来的儿子们(承志、承德、承凯)与瑞儿讨论学问的声音,看着他们眼中对瑞儿那份毫不掩饰的信服与崇拜,一股巨大的骄傲感油然而生。
府邸祥和,子嗣出息,妻贤子慧。夜无殇只觉得,人生圆满,莫过于此。而这所有的祥和与荣耀,都紧紧围绕着那个九岁的少年,以及他身后那位智慧与胸怀并重的母亲。世子府的未来,因他们而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