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那天,老天爷像是哭干了眼泪,竟意外地放了晴。
惨白的日头悬在天上,没有一丝暖意。河风刮得紧,卷着漫天飞舞的纸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往河西的方向飘去,像一群迷路的、仓皇失措的白蝶,又像是大兰无声的魂灵,挣扎着想飘回她出生的地方。
一口薄薄的杨木棺材,被几个张家雇来的汉子抬着,晃晃悠悠地走在田埂上。
姬忠楜跟在棺材后面,眼睛红肿得像桃子。他看着两个本家的嫂子一左一右架着几乎虚脱的母亲虞玉兰,她的腰深深地佝偻着,仿佛被无形的重担压垮,脚步踉跄,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大姨虞玉梅用一块灰扑扑的头巾死死捂着脸,压抑的呜咽声从头巾下断断续续地漏出来,肩膀不停地抽动。
最前面,是那个“丈夫”张吉安。他换了一身半旧的青色长衫,腰里系着根白布条,手里捧着一个装着纸钱的瓦盆。
他的步子迈得不紧不慢,甚至有些刻意的平稳,既不像悲痛欲绝,也不像如释重负,倒像是完成一项不得不做的、索然无味的仪式。
这步伐,这姿态,让姬忠楜猛地想起了去年春天,叔叔姬家萍被任命为共产党中队长,要带队伍离开小姬庄时的情景。
也是这么一群人簇拥着,送着。只是,叔叔背着钢枪,穿着灰布军装,腰杆挺得笔直,眼神锐利,大步流星地走向未知的战场,走向他坚信的、能给河西河东都带来好日子的地方。
而大兰呢?她躺在这冰冷的棺材里,穿着红嫁衣(按横死规矩,入殓时换回了嫁衣),被红布裹过,被桃木人镇过,她要去哪里?叔叔是去打仗,去改变,大兰她……是被什么打败了?是被这该死的“命”吗?
坟地选在河东一片刚收割完的麦田边上。新翻的泥土湿漉漉的,呈现出一种深褐色,散发着浓重的土腥气,混着烧纸钱、烧锡箔残留的焦糊味,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息。
一个矮小的、可怜的土丘已经堆好,像大地上一块新鲜的、丑陋的伤疤。
族里一位须发皆白、牙齿漏风的老者,颤巍巍地展开一张黄纸,用含混不清的方言念着悼词,无非是些“早登极乐”、“魂归地府”的老调。
几只黑色的老鸹(乌鸦)落在坟地旁几棵光秃秃的杨树上,发出“嘎——嘎——”的聒噪叫声,声音嘶哑难听,像是在嘲笑这人间微不足道的悲欢。
张吉安走上前,面无表情地从怀里抓出一把金黄的麦粒,扬手撒向那小小的坟头。麦粒落在新土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到了那头……不缺粮……” 他干巴巴地说了一句,像是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这举动,与其说是告慰亡魂,不如说是做给活人看的敷衍。
轮到娘家人了。虞玉兰挣脱了嫂子的搀扶,一步一步走到坟前。
她从姬忠楜背着的蓝布包袱里,拿出了那半盒胭脂。粉红的瓷盒,在惨淡的日光下显得那么脆弱。
她没有犹豫,蹲下身,用那双布满老茧、还带着锥子伤痕的手,在冰冷的坟头奋力刨开一个小坑。
泥土沾满了她的指甲缝。她小心翼翼地将那半盒胭脂放了进去,再用手掌,一点点将泥土覆盖上。
当最后一捧土盖严实,一股奇异的、混合着廉价脂粉的甜香和新鲜泥土的腥涩气息,幽幽地飘散开来。这气味,瞬间击中了虞玉兰。
她猛地想起大兰嫁过来后,托人捎来的第一封信里,那稚嫩而欢快的描述:“妈,河东这边桃花开得好早啊!粉扑扑的一大片,风一吹,花瓣像下雨,香得很哩!” 闺女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带着对“河东”新生活的全部喜悦。
如今,她把这“桃花”的颜色和香气,永远地留在了河东,埋在了这冰冷的泥土里。
回程的渡船,在暮色四合的河面上显得格外孤寂。船行得很慢,河水无声地流淌,将船尾荡开的涟漪一道道无情地扯碎、吞噬、抹平,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姬忠楜趴在冰冷的船帮上,呆呆地看着那不断破碎又不断重生的水纹,脑子里一片空白。
他想起了大兰以前在河西家里的纺车旁,一边纺线,一边哼唱的小调。那调子软软的,带着点忧伤,又带着点说不清的期盼,像春天里河西原野上拂过麦苗的暖风。
如今,这调子是不是也被这河水扯碎了?再也拼不回来了?
一只粗糙、冰凉却带着不容置疑力量的手,轻轻抚上了他的后颈。是母亲虞玉兰。她的手指摸索着,摸到了儿子后颈那块凸起的、尖尖的骨头。
十二岁的少年,瘦得硌手,那骨头像刚顶破土、还带着硬壳的倔强麦芽。
“你姐她……” 虞玉兰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是想安慰儿子?是想诅咒命运?还是想诉说那撕心裂肺却又无处宣泄的痛?可话没出口,一股凛冽的河风猛地灌进她的喉咙,呛得她剧烈地咳嗽起来。
她弯下腰,咳得撕心裂肺,仿佛要把五脏六腑都咳出来,那佝偻的身影在暮色中剧烈地颤抖,像风中残烛。
就在这时,姬忠楜抬起头,看着母亲痛苦扭曲的侧脸,看着大姨虞玉梅依旧望着河西方向无声抹泪的悲戚,看着大娘和两个嫂子低着头,手指不停地捻动着不知何时掏出来的佛珠,嘴里念念有词,祈求着菩萨保佑。
他的目光又落回船舱里,浑浊的河水正悄无声息地漫过船板之间的缝隙,冰凉冰凉的,浸湿了他的鞋底。
这冰凉,和他最后触摸到的、姐姐那只裹在红布下的手,一模一样。
“妈,” 姬忠楜的声音很轻,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迷茫和沉重,像一块石头投入死水,“人死了……是不是就……变成这河水了?” 他问。
河水沉默地流淌,带走一切,又似乎包容一切。
船终于靠上了河西的码头。残阳如血,将浩渺的河面染得一片通红,那颜色,像极了裹尸的刺目红布,也像大兰出嫁那天漫天的晚霞,壮烈又凄凉。
姬忠楜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泞的河滩往家走。暮色中,从姬氏祠堂的方向,清晰地传来一阵阵“吱呀——吱呀——”的、单调而坚韧的纺车声。
是庄上的婆娘们,还在油灯下,不知疲倦地赶制着前线急需的军衣。这声音,穿透暮色,钻进他的耳朵里。
恍惚间,那单调的纺车声,似乎又糅合进了大兰出嫁前夜,坐在纺车旁哼唱的那支软软的小调。
那调子,曾经充满了对河东的向往。如今,它被这无情的河水分成了两半。
一半,随着那飞扬的纸钱,永远地留在了河东那片冰冷的麦田边,萦绕在新起的坟头。
另一半,则被这暮色和河风,固执地、顽强地,又吹送回了河西,缠绕在这吱呀作响、象征着劳作、生存和某种不屈希望的纺车旁。
虞玉兰也听到了那纺车声。她直起依旧疼痛的腰背,抹了一把被河风和泪水糊住的脸,望向祠堂的方向。
那浑浊的眼底深处,哀痛如同凝固的岩浆,但在那岩浆之下,一股更加灼热、更加蛮横、更加不屈的东西,如同地火般奔涌!她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被锥子扎伤的掌心,那点痛楚让她更加清醒。
大兰,我的儿,你看着! 她在心里对着河东的方向,对着那血红的河水,对着这吃人的世道,无声地呐喊。娘不信这个邪!河西到河东,不是死路!你走不通的路,娘带着忠楜,带着你弟妹,爬也要爬过去!这命,我虞玉兰,偏要给它扳过来!你等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