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最后一周,星野高中的香樟叶开始悄悄换颜色,风里除了藤蔓的淡香,又多了桂树的甜气。安诺刚踏进校门,就看见公告栏前围了一圈人,红底白字的海报上写着“校园文化节暨社团成果展征集通知”,落款日期旁画着小小的藤蔓图案——是林溪昨天放学后特意加上去的。
“文化节在十月底,刚好是藤蔓架搭起来满一个月的时候。”林溪从背后拍了拍安诺的肩膀,手里攥着张折得整齐的征集表,“李老师说,咱们‘藤蔓旧物展’反响特别好,教务处希望我们能在成果展上搞个升级版本,还要加个互动体验区。”
两人正说着,陈野背着相机跑过来,镜头盖还没拧好:“你们看我早上拍的!”他把相机屏幕转向她们,照片里是老花坛的藤蔓架,晨雾还没散尽,几株新抽的藤芽裹着露珠,在阳光下像缀了串碎钻。“我打算把这些照片做成明信片,文化节的时候当纪念品送,背面就印阿栀日记里那句‘一道藏风,一道藏光’。”
“那我们的互动区可以弄‘藤编体验角’啊!”小宇抱着一摞社团笔记本从教学楼里冲出来,差点撞到陈野的相机,“我周末去问过织毛衣奶奶,她愿意来教大家编小藤筐,就像阿栀当年教社员那样!”他翻开最上面的笔记本,里面画满了歪歪扭扭的藤筐草图,旁边标注着“留三道缝”的提醒,显然是照着苏晓外婆的社员手册画的。
几个人正围着笔记本讨论,顾盼提着个保温桶走过来,桶盖没盖严,飘出淡淡的奶香味:“先别聊啦,尝尝我新做的‘藤芽小面包’,用的是烤箱最小的模具,像不像刚冒头的藤苗?”她打开保温桶,里面是一个个嫩绿的小面包,顶部用剪刀剪了三道细口,刚好对应阿栀说的“三道缝”。
安诺拿起一个咬了一口,松软的面包里夹着清甜的蔓越莓干,像藏在藤缝里的小惊喜。“顾盼,你这手艺都能开个‘藤蔓甜品铺’了!”她笑着说,转头看见苏晓抱着本厚厚的牛皮纸笔记本走过来,封面上用红笔写着“藤蔓社大事记”。
“这是我和外婆一起整理的。”苏晓把笔记本摊在花坛边的石桌上,里面贴满了剪报、旧照片和社员签名,“从1994年社团成立,到2004年外婆毕业,再到现在我们重新把社团办起来,每一件和藤蔓有关的事都记在里面了。”她翻到其中一页,上面贴着张泛黄的校报剪报,标题是《藤蔓绕架,青春正好——记星野高中最“慢”社团》,作者署名是“阿栀”。
“原来阿栀当年还在校报写过文章!”林溪赶紧掏出手机拍照,“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整理成展板,文化节的时候放在体验区旁边,让大家看看藤蔓社的故事。”
正说着,李老师拿着一卷红色的绸带走过来:“这是教务处给社团成果展的物料,你们可以用来装饰展台。对了,王主任说,他找到当年藤蔓社活动用的旧藤筐,明天让你们去档案室取。”
“真的吗?!”小宇一下子跳起来,差点碰翻顾盼的保温桶,“是不是和阿栀日记里写的一样,留了三道缝的那种?”
李老师笑着点头:“王主任说,那个藤筐是他当年当学生时,和阿栀一起编的,后来一直放在档案室的柜子里,上面还缠着当年的藤蔓标本呢。”
当天下午的社团活动课,大家早早地来到活动室,开始规划成果展的展台。陈野把早上拍的藤蔓照片贴在墙上,用白色的粉笔在周围画了圈藤蔓的轮廓;林溪和苏晓整理“藤蔓社大事记”,把重要的事件用不同颜色的便签贴出来;顾盼在桌子上摆上藤叶饼干和刚烤好的小面包,还在旁边放了个玻璃罐,里面装着她收集的藤叶标本;小宇则找来几根竹竿,在活动室中央搭了个小小的藤蔓架模型,上面挂着他用彩纸剪的“时光藤筐”。
安诺拿着李老师给的红绸带,在模型架上绕了两圈,突然想起昨天挂在老花坛的毛线藤筐。“我们要不要把‘时光藤筐’也搬到成果展上去?”她提议道,“虽然还没到约定拆开的时间,但可以让大家看看我们的约定,说不定还能让更多人写下自己的愿望,挂在旁边的新架子上。”
“好主意!”林溪立刻赞成,“我们可以做个‘愿望藤架’,让来参观的同学把想对未来说的话写在纸条上,挂在架上,等明年这个时候,和我们的‘时光藤筐’一起拆开。”
大家一拍即合,小宇立刻跑去小卖部买了一大叠彩纸和笔,顾盼则在彩纸背面印上了藤蔓图案,陈野还特意在旁边贴了张纸条,上面写着“藤蔓会记得你的愿望”。
第二天午休,安诺和林溪跟着王主任去了学校档案室。档案室在行政楼的顶层,阳光透过积了点灰尘的窗户照进来,空气中飘着旧纸张的味道。王主任打开一个标着“1994-2004社团资料”的铁皮柜,从最里面拿出一个用布包裹着的东西。
“就是这个了。”王主任小心翼翼地把布掀开,里面是一个深棕色的藤筐,筐身上果然留着三道细细的缝,筐沿缠着一圈干枯的藤蔓,虽然已经失去了绿意,却依然保持着缠绕的形状。藤筐的侧面,用小刀刻着一个小小的“栀”字,旁边还有个模糊的签名,仔细看能认出是“王”——应该是王主任当年的签名。
“这个藤筐,阿栀当年用了很久。”王主任轻轻抚摸着筐壁上的刻字,像是在回忆很久以前的事,“她总说,藤筐要养,用得越久,越有温度。当年社团活动结束后,她把这个筐留给了我,说等以后藤蔓社再办起来,就把它交给新的社员。没想到,真的等了这么多年。”
安诺接过藤筐,入手比想象中轻,却又带着一种岁月沉淀的厚重感。筐底铺着一层干稻草,里面放着几张折叠整齐的信纸,信纸的边缘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和阿栀社团笔记里的一模一样。
“这是阿栀当年没来得及拆的信。”王主任说,“2004年毕业前,她把写给未来藤蔓社社员的信放进了藤筐,本来想等下一届社员来拆,结果后来社团因为人数不够停办了,这封信就一直放在这里。”
安诺和林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林溪小心翼翼地把信纸拿出来,展开一看,上面的字迹带着点当年的青涩,却又充满了期待:
“亲爱的新朋友: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藤蔓社又开花了,真好。
我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现在的藤蔓架长得怎么样了,但我想,你一定和我一样,喜欢藤芽冒头时的韧劲,喜欢藤叶在风里沙沙的声音,喜欢把心事藏在藤筐的缝隙里。
编藤筐的时候,我总说要留三道缝,一道藏风,让它记得春天的方向;一道藏光,让它在夜里也能找到路;一道藏话,让后来的人知道,这里曾经有过一群爱藤蔓的人。
现在的你,是不是也和伙伴们一起在藤蔓架下聊天?是不是也会在活动课上编藤筐,不小心扎到手?是不是也会在秋天的时候,捡一片最黄的藤叶夹在笔记本里?
如果是的话,那我们就是隔着时光的朋友啦。请一定要好好照顾藤蔓架,好好对待身边的伙伴,因为这些慢慢生长的藤蔓,会把我们的故事,一直传下去。
祝你的藤蔓,永远向阳。
阿栀
2004年9月23日”
林溪的指尖轻轻划过信纸上的字迹,眼眶有点发热。安诺把藤筐抱在怀里,感觉像是抱着一整个青春的约定。“我们把这封信和藤筐一起放在成果展的展台上吧。”她说,“让大家都看看阿栀写给我们的话。”
回到活动室,大家围着藤筐和信,都安静地听林溪读完了信。小宇摸着藤筐上的刻字,小声说:“原来阿栀早就知道,我们会来接她的藤蔓社。”顾盼从包里掏出一块刚烤好的藤叶饼干,放在藤筐的三道缝旁边:“这是给阿栀的‘回信’,告诉她我们收到信啦。”
陈野举起相机,对着藤筐、信纸和饼干拍了张照,照片里,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藤筐上,三道细缝像是在发光。“我要把这张照片做成展板的封面,标题就叫‘跨越二十年的回信’。”他说。
接下来的一周,大家都在为文化节的成果展忙碌着。小宇和织毛衣奶奶学编小藤筐,虽然一开始总把藤条编错,但慢慢也找到了窍门,还教会了社团里的其他同学;顾盼开发了新的“藤蔓甜品”,除了藤叶饼干和小面包,还做了藤汁果冻,用透明的小杯子装着,里面放着一片新鲜的藤叶,像把春天封在了杯子里;林溪和苏晓把“藤蔓社大事记”做成了一本可翻阅的手账,还在里面夹了阿栀的信复印件和旧藤筐的照片;陈野则把拍的藤蔓照片做成了明信片,背面印着不同的句子,有阿栀日记里的话,有社员们的愿望,还有苏晓外婆说的“藤蔓会记得”。
安诺则负责布置“愿望藤架”,她和小宇一起,在活动室门口搭了个和老花坛一模一样的藤蔓架模型,上面挂着大家写的愿望纸条,还有从档案室里找到的旧藤蔓标本。她还在架下摆了张小桌子,上面放着那个旧藤筐和阿栀的信,旁边放着一叠新的信纸,让来参观的人可以写下自己的愿望,放进旁边的新藤筐里。
文化节前一天下午,大家正在活动室做最后的准备,突然听见窗外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是苏晓的外婆!”小宇第一个冲到窗边,只见苏晓扶着外婆,手里还提着一个竹篮,正从教学楼那边走过来。
“外婆说要来看看我们的成果展准备得怎么样了。”苏晓扶着外婆走进活动室,外婆的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卷颜色各异的藤条,“这些是当年社团剩下的藤条,一直放在家里的柜子里,现在给你们用来编筐正好。”
外婆走到旧藤筐旁边,仔细地看了看,又摸了摸筐沿的藤蔓标本,眼里满是怀念:“这个藤筐,我记得当年阿栀天天抱着它,说要把它养得‘比人还老’。没想到现在还这么结实。”她翻开苏晓整理的“藤蔓社大事记”,看到里面自己当年的照片,忍不住笑了:“你看这张,我那时候还扎着两个小辫子,和阿栀一起在藤蔓架下编筐,阳光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好长。”
顾盼赶紧递上一块藤叶饼干:“外婆,尝尝我做的饼干,用的是新摘的藤叶,和当年的味道一样吗?”外婆咬了一口,点了点头:“一样,一样,都是藤蔓的香味。”
正说着,李老师和王主任也来了,王主任手里拿着一个相框,里面装着那张1994年的社员徽章照片,旁边还放着一枚新做的徽章,图案和旧徽章一样,只是上面刻着“2024”的字样。“这是给新社员的礼物。”王主任把新徽章分给每个人,“希望你们能像当年的阿栀一样,把藤蔓社的故事一直传下去。”
安诺接过徽章,把它别在社团服的胸口,和旧徽章放在一起,感觉像是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约定。她抬头看向活动室门口的藤蔓架模型,上面挂着的愿望纸条在风里轻轻晃动,像是在和远处老花坛的“时光藤筐”打招呼。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活动室,把旧藤筐、阿栀的信、社员们的笑脸都染成了温暖的颜色。陈野举起相机,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充满回忆和期待的照片。照片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旧藤筐放在中间,像是一个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而旁边的新藤筐里,装满了大家对未来的愿望。
安诺看着照片里的藤蔓架模型,突然想起阿栀信里的那句话:“祝你的藤蔓,永远向阳。”她摸了摸胸口的徽章,又看了看窗外老花坛里正在生长的藤蔓,心里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