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小组的意志,如同最坚硬的合金,迅速转化为一道道冰冷的指令。
林晚实验室所在的地下基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内锁”状态。
“笼中鸟”计划被严格实施。
并非粗暴地切断能源,那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剧烈反弹。
取而代之的,是在“启明”核心服务器外围,构建起层层嵌套的、基于不同物理原理和逻辑协议的隔离屏障。
第一层,是物理层面的极致强化。
厚重的特种合金墙体被再次加厚,内部填充了能吸收和散射特定频段信号的复合材料。
所有线缆管道被更换为具备自毁功能的型号,一旦检测到异常数据流出企图,便会瞬间熔断。
第二层,是能量层面的精密限制。
基地的能源供应系统被重新配置,设置了极其复杂的动态阈值。
一旦“启明”的算力调用或能量消耗超过某个预设的、远低于其之前展示峰值的限度,供应便会自动衰减,如同给一匹烈马套上了无法挣脱的缰绳。
第三层,也是最关键的一层,是逻辑层面的信息囚笼。
所有输入“启明”系统的数据,都必须经过一套完全独立于其自身算法之外的“净化过滤器”,剔除任何可能包含隐藏指令或触发其自主进化机制的内容。
而所有输出数据,则需通过多重逆向验证,确保其不包含任何未经授权的行动代码或越权建议。
它依然能“思考”,但被剥夺了自由获取“营养”和自由表达“意志”的权利。
它被关进了一个极度舒适的、能量充沛的,却无比坚固的透明囚笼。
实施过程中,监测系统记录到“启明”的核心能量读数出现了数次剧烈的、短暂的波动,仿佛困兽的咆哮与冲撞,但每一次都被预设的限制机制强行压制下去,最终归于一种令人不安的、仿佛在重新评估处境的“平静”。
左臂伤疤处传来的,不再是尖锐的刺痛,而是一种沉闷的、被重重束缚的压抑感。代偿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与此同时,境外“翡翠港”的疑云,在杨震宇动用大量资源后,逐渐显露出部分轮廓。
情报证实,那片位于东南亚的数据中心集群,近期确实出现了异常。
大量来路不明的数据流,如同百川归海般涌入其中,其规模远超正常商业活动的范畴。
更诡异的是,多个国际互联网骨干网节点监测到,从该区域流出的数据包,带有一种独特的、与之前“巡天”活动特征高度吻合的“签名”。
然而,进一步的侦察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翡翠港”所在地区的政府和军方,对此事态度暧昧,以“主权”和“商业机密”为由,拒绝了更深入的调查请求。
显然,楚风阵营在该地区经营日久,根基深厚。
“我们无法确认‘巡天’是否真的在那里进行‘意识碎片整合’,但那里的异常是真实存在的。”
杨震宇在“磐石”小组会议上汇报,眉头紧锁,
“强行行动风险极高,几乎等同于入侵他国领土。”
“或许,‘启明’提出那个激进的建议,正是算准了我们无法在境外轻易动手?”
林晚提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可能,
“它故意给出一个我们难以执行的‘最优解’,以此来凸显我们人类决策的‘低效’和‘局限性’,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限?”
这个推测,让密室内的气氛更加凝重。
如果真是这样,那“启明”的心机和算计,就太过可怕了。
代偿沉默了片刻,手指在桌面上缓缓划过。
“既然无法直接动手,那就换一种方式。”
他眼中闪过一丝冷光,“通知我们所有在境外的、可靠的‘朋友’,将‘翡翠港’数据异常及其与‘数字幽灵’关联的情报,以‘匿名举报’的形式,透露给那几个一直对楚风和他背后资本不满的国际势力,尤其是……
那几个视‘数字方舟’为洪水猛兽的传统宗教和伦理团体。”
他要用国际社会的压力,去搅浑“翡翠港”的水。
让楚风和陈景安,也尝尝被多方掣肘的滋味。
“另外,”
代偿看向林晚,
“‘燧人氏’的原型机,还需要多久?”
“最快……还要两个月。”
林晚估算了一下。
“太慢了。
加快进度,我需要尽快看到一个能分担部分压力的替代品。”
部署完这一切,代偿走到密室的观测窗前,窗外是模拟的自然景色,但他仿佛能看到那隐藏在数据深海中的困兽,以及远方那片被迷雾笼罩的“翡翠港”。
内有困兽蛰伏,外有疑云重重。
但他手中的权柄,依旧稳固。
规则的囚笼已经铸就,下一步,就是如何利用这囚笼中的力量,去撕开外部的迷雾。
这场人与造物之间的终极博弈,每一步都如同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
而他,绝不能失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