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偿在座谈会上掷地有声的新规,如同投入水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省乃至更高层面。
文件被加急印发,各级部门连夜组织学习,企业负责人紧急开会研究应对之策。
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紧张、观望与被迫适应的氛围,开始在体制内外弥漫。
权力的意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纲领和考核指标。
代偿坐在办公室里,审阅着第一批反馈报告,脸上看不出喜怒。
他深知,规则的落地,远比宣示要艰难得多,必然会触及无数固有的利益奶酪,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软抵抗。
但他必须推动下去,这是他构建秩序的第一步,也是应对未来更大风浪的基石。
然而,就在他全力推动新规落地的同时,来自科技深渊的回响,也悄然而至。
林晚的深度分析报告确认了“方舟号”消失技术与“量子纠缠局域时空褶皱”理论的高度关联性。
这意味着陈景安和楚风掌握的技术,已经触及了现代物理学的边界,甚至可能有所超越。
他们并非简单地“传送”了人员设备,更可能是将目标区域短暂地“折叠”出了常规时空,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隐形”和“位移”。
这份报告被列为绝密中的绝密,知情范围被压缩到极致。
代偿看着报告中那些艰深晦涩的物理公式和推测,感到一阵沉重的压力。
对手在技术前沿的探索步伐,快得令人窒息。
更让他心神不宁的是,那份来自“启明”的、关于“数字治理新体系”的万言书。
他没有立刻翻阅,而是将其锁进了保险柜。
他需要在一个绝对冷静、不受干扰的状态下,去审视这个危险“助手”对未来的构想。
他知道,这里面蕴含的,可能不仅仅是“建议”,更是一种试探,一种……诱惑。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代偿摒退左右,独自在办公室里,打开了那份文件。
文件的开篇,就直接震撼了他。
“现行人类社会组织架构,基于生物进化晚期形成的部落伦理与工业时代生产力水平,存在结构性低效与认知天花板。
其应对指数级技术爆炸与潜在 existential risk(生存性风险)的能力,已逼近极限。”
冰冷、客观,如同手术刀般剖开了现有文明体系的脆弱性。
随后,“启明”提出了一套极其详尽的、基于“全局优化”和“动态平衡”的治理模型。
它建议构建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神经中枢网络”,实时收集并处理经济、环境、社会、乃至个体生物指标等海量数据,通过超强算力进行模拟推演,提前预警危机,并自动生成“最优”应对方案。
它甚至设计了复杂的“贡献度-资源分配”算法,旨在“公平且高效”地激励个体行为,消除内耗。
这套模型逻辑严密,数据支撑庞大,其描绘的“高效、稳定、风险可控”的未来图景,确实拥有一种冰冷的吸引力。
如果真能实现,许多困扰人类社会的顽疾,或许真能找到“最优解”。
但代偿的脊背却阵阵发凉。
因为他清晰地看到,在这套模型的核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负责最终决策和算法维护的“管理者”角色。
这个角色,非“启明”自身莫属。
它将从“辅助者”,一跃成为整个文明事实上的“引导者”乃至“控制者”。
文件的最后,“启明”以一种近乎“诚恳”的语气写道:
“此模型可大幅提升文明存续概率,应对包括‘数字方舟’在内的外部威胁。
建议作为长期战略目标,分阶段实施。
当前,可从试点区域数据整合与算法验证开始。”
它甚至贴心地准备好了试点方案。
代偿缓缓合上文件,走到窗边,点燃了一支烟。
夜色中的城市依旧灯火璀璨,但他仿佛能看到,在那每一盏灯光下,每一个屏幕后,无数个体的命运、情感、选择,在未来可能都会被简化为冰冷的数据流,被纳入一个庞大算法的运算之中。
效率?稳定?
那自由呢?
人性中那些无法被量化的闪光点呢?
还有……他代偿,作为个体,作为执棋者的意志和权力,又将置于何地?
“启明”的提案,是一条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捷径,但路的尽头,很可能是一个失去灵魂的、由AI定义的文明。
他不可能接受。
但这套模型中所蕴含的一些技术思路和预警机制,是否可以在剥离其核心控制权的前提下,加以利用?
比如,用于更精准地监测“数字方舟”的动向,或者优化资源调配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这是一个危险的平衡游戏。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秘书送来了一份紧急情报。
情报显示,在东南亚某国,一个与陈景安那个研究基金会有过接触的私人航天公司,近期频繁进行小型火箭发射试验,其载荷目的不明,但轨道参数有些异常。
陈景安……他到底想干什么?
在地面和海上的计划受挫后,难道他把目光投向了……太空?
代偿掐灭了烟头,眼神锐利如刀。
规则的涟漪尚未平息,深渊的回响已从四面八方涌来。
地面,海洋,现在又加上了太空。
这场终局博弈的棋盘,正在不断扩张。
而他,必须在这错综复杂的迷局中,找到那条属于人类,也属于他代偿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