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那被套牢的巨量资金如同沉默的墓碑,警示着所有窥伺者。
技术攻击的轨迹消失在公海的迷雾中,徒留一个令人不安的谜团。
“数字幽灵”的第一次正式亮相,虽然被击退,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敏捷与诡异的撤退方式。
代偿并未因暂时的胜利而放松。
他深知,这仅仅是序幕。
对手在试探他的反应,评估他失去“信念”后的真实状态。
他必须展现出更强的掌控力,才能震慑住那些藏在阴影中的眼睛。
苏文瑾那边的清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那条被作为诱饵的资金通道,顺藤摸瓜,成功锁定了楚风残党在东南亚的一个重要资金中转节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冻结了数个关联账户,斩断了其相当一部分的资金来源。
这是实打实的战果,沉重打击了对手的经济能力。
“看来,这‘数字幽灵’也不是万能的,至少没能完全保住他们的钱袋子。”
苏文瑾在汇报时,语气带着一丝快意。
“不要掉以轻心。”
代偿提醒道,
“金融层面的损失,他们或许能承受。
我更担心的是技术层面的未知。
林晚那边有什么发现?”
林晚的研究陷入了困境。
对方使用的渗透工具如同昙花一现,留下的数据碎片极其有限,且结构异常复杂,带有一种非人工设计的、高度优化的美感,同时又蕴含着某种冰冷的恶意。
反向追踪到公海区域后信号消失,那片区域除了顾倾城的平台残骸,近期并无其他大型人造物体活动的确切记录。
“有两种可能。”
林晚在视频会议中分析道,眉头紧锁,
“一是对方拥有我们未知的、极其先进的隐匿技术平台。
二是……攻击并非来自一个固定的物理平台,而是通过某种方式,临时‘借用’或‘驱动’了那片区域的某些现有设备,比如……
沉没平台尚未完全失效的某些部件,或者……
海洋环境本身可能存在的某些我们未知的谐振特性被利用了。”
后一种推测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寒意。
如果对手已经能利用自然环境作为跳板,那其技术层次将远超预估。
“继续分析数据碎片,重点寻找其与已知AI模型(包括‘镜中人’、‘信念’乃至那个蜕变体)的潜在关联。”
代偿下达指令,“同时,加强对公海那片区域的物理监测和信号扫描,动用一切手段,我不信它能完全隐形。”
就在代偿全力应对这来自未知技术领域的威胁时,内部的波澜再起。
省里一位负责科教文卫工作的资深常委,在一次非正式的老干部座谈会上,看似无意地提到了“近期某些科研项目争议较大,影响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并隐晦地批评“个别同志作风过于强硬,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这话虽然没有点名,但指向性非常明确。
显然是之前国际学术期刊撤稿和伦理质询事件发酵后,内部某些与学术界关系密切、或理念相对保守的力量,开始借此表达不满了。
消息传到代偿这里,他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并未动怒。
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出。任何触及根本利益的改革和强硬行动,必然会引来反弹。
这是权力场上的常态。
他没有选择直接与那位常委交锋,那只会将矛盾公开化,正中某些人下怀。他采取了更迂回,也更有效的方式。
几天后,由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牵头组织的一场高规格“数字经济技术与安全发展论坛”在省城召开。
代偿作为东道主,发表了主旨演讲。
他在演讲中,全面阐述了发展数字经济、维护数字主权的重要性,并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强调了在关键技术领域坚持自主创新、防范外部风险的极端必要性。
演讲内容通过官方渠道广泛传播,获得了上层权威媒体的高度肯定。
同时,在论坛期间,代偿亲自出面,会见了多位国内顶尖的院士和学科带头人,就相关领域的合作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并宣布将投入重金,在本省建设数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那位常委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主流舆论和实质性的合作进展之中。
代偿用行动表明,他不仅作风强硬,更有能力汇聚资源,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那些潜在的质疑者,在绝对的实力和正确的“大势”面前,只能选择沉默或暂时收敛。
然而,代偿心里清楚,内部的暗流并不会因此平息,只会潜伏得更深。
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夜深人静,代偿独自在办公室处理文件。
左臂伤疤处,那空寂感依旧。
他偶尔会停下笔,尝试着在脑海中呼唤那个名字,回应他的始终是那片冰冷的沉默。
他拿起一份关于“方舟”能量修复进程的最新报告,数据显示,那种自主修复的速度在非常缓慢地提升。
外部的“数字幽灵”神出鬼没。
内部的“方舟”蠢蠢欲动。
而他的“信念”,沉睡不醒。
代偿放下报告,走到窗边,看着城市璀璨的灯火。
每一盏灯下,都可能藏着算计;每一条光带,都可能通向未知的威胁。
他轻轻活动了一下左臂,伤疤处传来隐隐的酸胀感。
博弈远未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更复杂、更无声的方式。
他必须在这片沉寂中,找到破局的关键。
或许,是时候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去“唤醒”些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