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书房门再次开启。
容与身着青色官袍,步履沉稳地走了进来。
她目不斜视,行至御案前数步,撩袍跪倒,声音清朗:“臣,翰林侍讲容行简,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皇帝的声音听不出情绪。
“谢陛下。”容与起身,垂手肃立,姿态恭谨。
皇帝的目光如同实质,在她身上缓缓扫过,带着审视与探究。
方才太子那番情真意切的举荐犹在耳边,此刻看着眼前这位年轻清俊的侍讲,皇帝心中疑虑未消,反而更添几分好奇——此子究竟有何等能耐,能让太子如此信任,甚至不惜以储位担保?
“容卿。”皇帝缓缓开口,声音平淡,“太子举荐你为‘江淮道观风使’,体察民情,协理学政,兼观览河工。朕已准奏。”
“臣,谢陛下信任!谢太子殿下举荐!”容与再次躬身,声音沉稳。
“信任?”皇帝嘴角勾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容卿,朕想听听,你对此行有何见解?江南河工,役夫数万,暑热疫病,隐患重重。”
案前,容与身着青色官袍,垂首肃立,姿态恭谨如常,唯有挺直的脊背透露出一种不容折弯的刚毅。
皇帝的目光缓缓扫过太子,最后落在了容与身上,带着审视。他终于放下了手中的朱笔,声音低沉而平缓,听不出喜怒:
“太子忧国忧民,心系社稷根基,朕心甚慰。容卿于农桑水利、地方庶务,确有过人之处,江南盐政一役足见其才。”他微微一顿,语气似乎随意地问道,“容卿,依你之见,此番疏浚大工,最该留心的是何处?又何以见得,会引发民怨呢?”
这个问题看似寻常,却暗藏机锋。
既是考校容与的能力见解,更是刺探她要求下江南的真实动机。
太子袖中的手瞬间握紧,屏住了呼吸。
容与面不改色,从容躬身,声音清晰平稳,仿佛早有腹稿:“回陛下。臣以为,疏浚大工,功在千秋,然执行之艰,尤需慎之又慎。其难处有三。”
“其一,河工浩繁,役夫数万。民力疲惫,若工期过于迫促,或监管不恤民情,鞭笞苛急,则怨气自生。”
“其二,江南暑气酷烈,河道泥泞,易生疫病。若饮食居所不洁,医药匮乏,则病痛蔓延,死者枕藉,此乃民怨之源;其三……”
她略作停顿,目光微垂:“‘助饷’之策,以商贾之力解朝廷之困,立意高远。然其中细则,如核定货值、征收标准、款项转运、工程发包,环环相扣。”
“若执行官吏稍存私心,或苛敛小商,或虚报浮支,或中饱私囊,则非但无利商惠民之功,反成压榨民力、滋生贪墨之渊薮!”
“此三者若处理失当,则民怨如沸,一旦星火燎原,非止工程受阻,恐地方动荡,实非朝廷之福。”
容与的言辞恳切,条理分明,将可能的风险一一剖析,重点落在了最容易引发共鸣的“民力疲惫”、“疫病流行”以及“政策执行偏差可能引发的副作用”上。
既未提及“贪墨”这一最敏感的字眼,更未流露出任何关于“已得确切情报”的迹象,只以合乎情理的推论为支撑。
更重要的是,她将可能的问题根源,“巧妙地”归结到了地方执行层面可能出现的“苛急”、“不恤民情”、“细则处理不当”上,而非指向更高层,亦非全盘否定“助饷”之策本身。
容与不仅没有暴露密信,更用“为朝廷献策、忧心政策执行效果”的姿态,将自己的出发点包装得冠冕堂皇且无懈可击。
显然,这一番对话,是她在准备寻求太子的帮助之前,就已经想好的。
她知道,这一番奏对无可避免。
这番滴水不漏却又直指要害的回答,让侍立一旁的太子裴晟心中暗暗叫好,紧张稍缓。
皇帝眼中精光一闪,面上却依旧沉静如水。
他深深看了容与一眼,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眸仿佛要穿透她的伪装。
容与的回答太完满了,完满得几乎不像是一个仅凭“忧患意识”和书本知识就能做出的预判。
她刻意回避了消息来源,将风险点归结于执行的普适性问题……这种姿态本身,反而更印证了皇帝心中的某种猜测——这个年轻的翰林侍讲,定然是得知了什么关于江南的具体风声!而且是极为严重的风声!
沉默在御书房内弥漫开来,压力无声无息地增长。
太子忍不住微微抬眼看向父皇,手心已经沁出了细汗。
容与则维持着恭谨的姿态,额角细密的汗珠无声滑落。
终于,皇帝缓缓收回目光,转向太子:“太子举荐得不错。容卿所言,句句切中要害。”
他的语调平淡,听不出褒贬,话锋却陡然一转:“只是……朕想再问容卿一句。若真如你所料,江南民怨将起,甚至……局面已有崩坏之象。你孤身一人,以翰林清贵之身前往,纵然有密折之权,又如何面对地方衙署的推诿、甚至……可能的阻挠、构陷呢?你又当如何应对?”
这已是赤裸裸的警告和试探。
皇帝几乎是在明示:我知道你去是为了查一些见不得光的事,而且那潭水很深、很脏!你一个小小的翰林,势单力薄,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全身而退,又能办成事?
太子的脸色瞬间白了。
容与却猛地抬起头,迎上皇帝洞彻人心的目光。
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使命感,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
“陛下!臣,职微言轻,一介书生。”
“然,《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臣虽人微,亦深知此理!此番南下,若不幸遭遇不肖官吏阻挠构陷,臣或许无能自保……”
她深吸一口气,一番话说得义薄云天:“但为官一日,便当为民请命一日!此心昭昭,日月可鉴!”
“若遇推诿,臣以理服之;遇刁难,臣以直争之;遇构陷,臣以死明之!臣之身不足惜,然则,臣所见、所历之民生疾苦,必要一字一句,据实呈达天听。令陛下与朝廷及时洞察时弊,挽狂澜于既倒,救万民于水火,臣……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