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共振效应的发现,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前路,却也映照出脚下道路的崎岖与未知。那惊鸿一瞥的、近乎元婴级别的恐怖威力,让所有参与者心潮澎湃,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亟待解答的问题。
“我们找到了一个共振点,一个‘钥匙’。”李慕白在核心会议上,语气并未因成功而放松,反而更加凝重,“但天地灵能场的‘频谱’何其广阔复杂?这个共振点是否唯一?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甚至不同天气条件下,环境的‘固有频率’是否会变化?针对不同的法术模型,其最佳的共振驱动频率又是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让刚刚沉浸在喜悦中的团队迅速冷静下来。偶然发现一个共振点,是幸运,是突破,但若不能将其系统化、规律化,这种力量就如同海中月、镜中花,可遇而不可求。
“我们不能依靠运气和一次次盲目的试错来寻找共振点。”陈醒沉声道,他手中把玩着一枚记录着上次共振实验全部数据的玉简,“我们需要地图,一张能够指引我们,在浩瀚的频率之海中,精准定位每一个可能‘宝藏’的导航图。”
苏青竹轻声补充,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籍中虽有‘天地应和’的记载,但皆语焉不详,更无定量描述。先贤们或许感知到了这种现象,却未能将其厘清、固化下来,形成可以传承的知识体系。”
李慕白站起身,走到会议室中央,一道巨大的光幕随之亮起,上面开始浮现出复杂的结构图。
“所以,我们下一步的核心任务,就是绘制这张‘导航图’。”
“我提议,启动‘基石’计划——构建龙吟阁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未来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法术数据库’。”
光幕上的结构图清晰起来,分为数个主要模块:
基础法术模型库:收录所有已知法术,从最低阶的“引火术”、“清水咒”,到各峰秘传的高深道法(在获得授权和经过苏青竹校准的前提下)。每一个法术,不再仅仅是口诀、手印和能量运行路线的描述,而是被拆解、转化为标准的“能量回路图谱”、“场效应方程”、“灵力消耗函数”以及“最优施法参数集”(包括但不限于灵能输出频率、强度曲线、神识介入模式等)。
环境灵能频谱库:这是一个动态的、需要持续更新的庞大数据库。计划在龙吟阁辖境内,乃至更广阔的区域,部署大量的固定式和移动式环境灵能监测站,实时收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天象下的背景灵能场频谱数据。这将为寻找共振点提供最基础的“地图”。
共振对应关系库:这是数据库的核心与灵魂。旨在建立“法术模型”与“环境频谱”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海量的计算和实验,找出特定法术在特定环境下,能够引发能量共振的最佳驱动频率、相位、协同人数规模等关键参数。这将是一个需要不断填充、验证和优化的知识宝库。
材料与能量属性库:继承并拓展孙焱之前的工作,系统性地收录各种材料的物理性质、能量传导特性、在不同灵能场下的反应数据等,为炼器、布阵、乃至构建新型施法媒介提供数据支持。
案例与优化记录库:收录所有成功的优化案例(如楚风优化的御风诀)、失败的教训、以及“织网”计划中每一次协同施法的详细数据,供后人参考、分析和迭代。
这个宏大的构想,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心潮澎湃,同时也意识到了其中巨大的工作量和技术挑战。
“这……这简直是要为整个修仙界立法啊!”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喃喃道。
“不错。”李慕白肯定道,“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修仙从一门依赖个人经验和模糊感悟的‘手艺’,转变为一门建立在可验证数据、可重复实验和普适理论之上的‘科学’。”
计划一经提出,便得到了陈醒和整个砺锋谷的全力支持。资源被迅速调动起来。
苏青竹领导的古文校准团队任务加重,他们需要加速对藏经阁开放古籍的破译和“转译”工作,将那些玄奥的描述转化为标准化的数据模型,输入基础法术模型库。这过程中,他们甚至发现并修正了多处流传已久、但因语言演变而产生的理解偏差,使得一些法术的模型更加优化。
赵铭带领的理论和算法团队,开始设计复杂的数据结构和检索、比对、推演算法,以应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需求。他们借鉴了凡间新兴的“机械计算器”原理,开始设计专用于大规模数据运算的“灵脑”原型机。
楚风、孙焱等“求理社”的成员,以及更多被招募的、对数据敏感的弟子,成为了数据采集和验证的主力军。他们手持改良后的、便携式的灵能探测和记录法器,奔波于龙吟阁的群山之间,按照严格的网格划分,采集着不同环境下的灵能频谱数据。他们也被鼓励,将自身修炼和施展法术的过程数据化,记录下每一次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充实案例库。
孙焱的材料小组则扩大了规模,建立了标准化的材料测试流程,开始系统性地为每一种已知的炼器、布阵材料建立“身份档案”。
工作量是巨大的,过程是枯燥的。曾经充满激情碰撞的实验室,多了许多伏案疾书、埋头计算、反复测试的身影。但没有人抱怨,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注定将改变未来的宏伟建筑。
第一个显着的成果,出现在基础法术模型库的初步建立之后。
通过对数十种常见低阶法术的标准化建模和数据分析,李慕白的团队发现,许多属性相近、效果类似的基础法术,其核心能量回路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只是在某些参数节点上有所差异。
“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些法术,视为同一个‘基础法术模板’的不同‘参数化实例’?”李慕白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想法。
基于这个想法,他们尝试构建了一个“基础能量回路生成器”。使用者只需要输入期望的法术效果(如攻击强度、作用范围、属性倾向等),系统便能从数据库中匹配最接近的模板,并自动生成一套优化的、个性化的能量运行参数和施法指南!
当第一个通过这种方式“定制”出来的、效果远超传统版本的“强化版炎爆术”被一名普通弟子成功施展出来时,标志着“法术数据库”的价值初步显现。它不仅能保存知识,更能生成新的、更优的知识。
与此同时,环境灵能频谱库的初步数据,也开始与基础法术模型进行初步的匹配分析。虽然距离找到第二个稳定的共振点还有很长的路,但一些微小的、局部的能量增效现象已经被观测和记录,验证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法术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它不会像“幽凰”或“灵枢”那样瞬间爆发出耀眼的光芒,但它如同默默生长的根系,正在为“科学修仙”这棵大树,扎下越来越深、越来越广的根基。
它让力量的获取和运用,变得有迹可循,有法可依。它将个体偶然的“悟道”,变成了集体可以稳步攀登的阶梯。
消息逐渐传出,那些原本对“科学修仙”持怀疑态度的各峰修士,在听闻可以通过数据库“定制”优化法术后,态度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毕竟,对于追求力量的修士而言,实实在在的、可以提升实力的方法,永远具有最大的吸引力。
砺锋谷,正在从一个单纯的技术研发中心,悄然向着整个龙吟阁的“知识中枢”和“力量源泉”演变。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正在被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名为“法术数据库”的宏伟蓝图。知识的价值,在这一刻,超越了任何单一的法宝或秘术,成为了驱动变革的最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