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的振奋感,在接触到b级计算集群那庞大而冰冷的实体时,迅速被一种更为具体、更为沉重的压力所取代。
b级集群并非位于“燧人氏”主体穹隆空间内,而是深藏在另一条更加隐秘的支脉隧道尽头。陈醒和苏青竹在一位表情淡漠的技术管理员陪同下,穿过数道厚重的防护门,最终踏入了一个温度明显更低、充斥着强烈臭氧和金属气息的广阔空间。
眼前是一片由无数黑色机柜组成的钢铁森林,密集得令人窒息。粗大的、包裹着银色屏蔽层的线缆如同巨蟒般在机柜上方纵横交错,编织成一张复杂的天顶网络。数以万计的指示灯如同呼吸般明灭闪烁,绿色的数据流指示灯,红色的负载警示灯,蓝色的状态指示灯……汇成一片无声而汹涌的光之海洋。低沉的、来自水冷系统的嗡鸣和高频风扇的嘶吼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永恒的、令人心悸的背景噪音。这里是纯粹算力的庙宇,是数据与逻辑的角斗场,散发着一种非人的、压倒性的存在感。
技术管理员将他们引至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站区域,这里有几个监控终端,可以连接到集群的特定计算节点。“你们的任务已经排入队列,编号b7-29。资源配额和时限已设定,系统会自动监控。这是临时访问密钥,祝你们顺利。”管理员递过一张加密卡片,语气平淡得像是在描述一件再普通不过的日常事务,随后便转身离开,将两人留在了这片钢铁巨兽的腹腔之中。
手握密钥,面对这庞大的计算资源,陈醒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七十二小时,b级集群的“闲置资源”。这听起来不少,但对于他要运行的、基于全新离散数学框架的“能量图谱生成动力学模拟”来说,每一秒都弥足珍贵。他必须确保代码绝对高效,参数设置精准无误,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的算力浪费,最终得到一个毫无意义的结果。
他和苏青竹在工作站前坐下,迅速接入系统。陈醒将经过反复优化的模拟代码包上传至指定节点,开始进行运行前的最后检查和环境配置。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一行行指令跳出,调试信息快速滚动。苏青竹则在一旁,再次核对用于初始化模拟的几组核心参数——这些参数源自龙纹仪的几何数据、苏青竹破译的“源点-定向”指令集逻辑,以及经过简化的、代表“人位”和环境影响的权重系数。
“代码逻辑自检通过。”
“离散格点空间初始化完成,维度 1000x1000x100(一个极度简化的三维空间)。”
“龙纹仪规则模板加载完毕。”
“环境参数模块就绪。”
……
一项项准备步骤确认完毕。最后,陈醒深吸一口气,看向了那个代表着“开始”的虚拟按钮。苏青竹也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锁定在主监控屏幕上。
“初始化完成。”陈醒低声说,像是在宣布一个庄严的仪式,“开始运行。”
他按下了按钮。
一瞬间,仿佛能感受到周围那庞大的钢铁森林内部,某一部分的“呼吸”节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监控终端上,代表计算负载的曲线猛地向上窜升,从几乎平坦的基线瞬间拉高到一个显着的水平!任务状态栏从“等待”变成了刺眼的“运行中”。
庞大的算力开始被调动,无形的电流在亿万晶体管间奔腾,按照陈醒编写的、那套迥异于传统物理计算的规则,开始在虚拟的离散格点空间中,演绎着一场关于“能量图谱”生成的神秘戏剧。
最初的几分钟,屏幕上只有快速滚动的、代表规则迭代次数的数字,以及反映系统整体负载和内存占用的技术指标。模拟结果需要经过一定次数的迭代,待系统稳定后才会输出。
等待是煎熬的。每一秒都仿佛被拉长。陈醒紧紧盯着负载曲线,生怕它出现异常的波动,那可能意味着代码存在隐藏的bug(错误)导致崩溃。苏青竹则不时查看系统日志,确保没有出现内存溢出或数据校验错误。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半小时,一小时……负载曲线稳定在高位,表明计算正在持续进行,没有中断。
“看!第一个中间结果快出来了!”陈醒指着屏幕上一个进度提示。根据设置,模拟程序每完成一千次全局规则迭代,就会输出一次当前格点空间的宏观状态快照,并计算几个关键的特征量,如“图谱有序度”、“能量集中度”等。
第一次快照数据弹出。格点空间的状态图还显得十分混乱,如同电视雪花噪点,有序度和能量集中度都非常低。这在意料之中,规则迭代刚开始,系统还处于初始的混沌状态。
他们耐心等待着。第二个一千次迭代快照,混乱度似乎降低了一点,但依旧没有明显的结构。
第三个,第四个……时间已经过去了六个小时。屏幕上的状态图依旧是一片令人沮丧的、不断闪烁变化的无序斑点。陈醒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开始怀疑是不是某个参数设置出了问题,或者他的离散规则本身存在根本性的缺陷,根本无法演化出有序结构。
苏青竹递给他一瓶水,轻声说:“才六个小时,别急。按照模型推导,从混沌到出现稳定宏观图案,可能需要一个临界数量的迭代。”
陈醒点了点头,强迫自己冷静。他知道苏青竹说得对,但理论推导和实际模拟之间的差距,往往就是天堑。
第八个小时,第十次快照。当图像刷新出来时,陈醒和苏青竹几乎同时身体前倾!
那一片混沌的噪点中,似乎出现了一些极其微弱的、若隐若现的“纹理”!虽然依旧模糊不清,但不再是完全随机的麻点,而是有了一些方向性的趋势!
“有序度指标开始上升了!”苏青竹敏锐地注意到了旁边数据栏的变化。
希望的曙光初现。两人精神大振,更加专注地监控着后续的输出。
第十四次快照……纹理变得更加清晰,隐约能看出一些环状和放射状的线条雏形。
第十八次快照……一个极其简陋、但结构已隐约可辨的“图案”开始稳定下来!其中心区域呈现出能量聚集的特征,外围有扩散的迹象——虽然粗糙,但神似龙纹仪激发时观测到的能量分布特征!
“图谱有序度”和“能量集中度”指标持续攀升,最终在一个数值附近稳定下来,小幅波动。
“成功了……初步成功了!”陈醒难以抑制激动,用力握了握拳。他的离散模型,在极度简化的条件下,第一次在计算机中,成功地模拟出了从一个底层规则集,演化出稳定“能量图谱”宏观图案的过程!这证明了其核心逻辑的可行性!
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是概念验证。他们还需要看这个模拟出的“图谱”,是否能与真实的“灵子信号”特征关联起来。
陈醒立刻启动了模拟程序的第二阶段——根据当前稳定的宏观图案,计算其理论上应辐射出的“灵子”共振信号的特征,包括其中心能量(是否接近E-742 keV)、时间形态(是否平滑缓变)等。
又是一段紧张的等待。计算机根据内置的转换算法,开始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和特征提取。
当结果最终显示在屏幕上时,陈醒和苏青竹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模拟计算出的信号特征:
中心能量:E-741.8 keV!(与真实信号的E-742 keV误差在千分之三以内!)
时间形态模拟曲线:呈现出清晰的、持续约1.8秒的平滑缓变特征!(与真实信号的1.7秒高度吻合!)
尽管模拟条件极度简化,但这个由纯粹数学规则演化出的、虚拟的“能量图谱”,其理论辐射信号,竟然在关键特征上与真实探测到的“幽灵信号”取得了高度一致!
这不再是巧合,这几乎是决定性的证据!表明陈醒的“能量图谱假说”及其离散模型,极有可能抓住了“灵子”现象背后的本质!
超级计算机的初始化与运行,不仅没有证伪他们的理论,反而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有力的计算实证!冰冷的钢铁巨兽,用其磅礴的算力,为他们点燃了通往真理之路的又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