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河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承父基业镇四方,西河铁骑踏寒霜。

盟韩联赵威犹在,误信谗言失栋梁。

拓疆土,守朝堂,功过难评话短长。

若非晚岁偏听误,魏国何愁不霸强。

公元前396年,魏国都城安邑的空气里,一半是悲伤,一半是紧张。老国君魏文侯——那个把魏国从“二流选手”拽成“战国第一霸”的狠人,终究没熬过岁月,闭眼走了。朝堂上的大臣们,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偷偷打量着新继位的太子魏击(也就是后来的魏武侯),心里都在犯嘀咕:这“霸二代”能不能接住他爹留下的“王炸局”?

要知道,魏文侯留给魏击的可不是烂摊子,而是实打实的“豪华配置”:西边占着秦国的河西之地,吴起带着“魏武卒”把秦军按在洛水西边不敢抬头;东边揍过齐国,把齐国的粮仓都端了,让齐国年年得给魏国送“保护费”;北边吞了中山国,派了靠谱的人盯着;国内有李悝变法打下的底子,粮仓堆得能撑五年,官员不敢贪,百姓不挨饿;韩、赵两国还跟魏国绑在“三晋同盟”的一条船上,谁敢惹魏国,哥仨一起上。

换作别的“官二代”,说不定早就飘了,天天喝酒打猎,把“守成”当“躺赢”。但魏击不一样,他爹活着的时候,就没让他闲着——派他去守中山国,跟乐羊一起打硬仗;让他跟着田子方学治国,连田子方坐车不给他行礼,他都得忍着听教训。用魏文侯的话说:“我这儿子,得先摔打摔打,不然撑不起魏国的江山。”

所以魏击刚继位,没搞铺张的登基大典,反而先干了三件“接地气”的事:

第一,去军营找吴起。他没穿龙袍,就穿了身普通的铠甲,跟吴起一起蹲在地上吃军粮,问吴起:“西边的秦军最近有啥动静?咱们的‘武卒’训练得咋样?”吴起一看新国君这态度,心里踏实了,赶紧把河西的防务情况一五一十说了,还拍着胸脯保证:“大王放心,有我在,秦军过不了洛水!”

第二,去相府找李悝。他拿着老百姓的“民情簿”,问李悝:“今年的粮食收成咋样?有没有地方闹灾?《法经》执行得好不好,有没有贵族敢违法?”李悝也不含糊,把经济、法律的事说清楚,还建议:“现在老百姓日子好了,不如多办几所学堂,让更多人读书,以后能给国家干活。”魏击当场点头:“就按先生说的办,钱和人我来调。”

第三,派人去韩、赵两国送礼。他让使者带话:“我爹不在了,但咱们三晋的盟约不能断,以后谁家有难,魏国还跟以前一样,出兵帮忙。”韩、赵两国国君本来还担心魏击继位后会变卦,一看这态度,都放心了,赶紧回礼,还说要亲自来魏国拜访。

大臣们一看新国君这操作,都松了口气——看来这“霸二代”不是来“混日子”的,是真打算把他爹的基业守住,甚至再往前推一把。有人私下里说:“武侯这劲头,跟文侯年轻时一模一样,魏国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可魏击心里清楚,“守成”比“创业”难。他爹是“开疆拓土”,只要敢打敢闯就行;他是“守业固疆”,得防着别人抢,还得让国内稳定,稍微有点差池,就可能砸了他爹的招牌。有天晚上,他睡不着,翻出他爹留的遗言——“守西河、用老臣、联韩赵”,反复看了好几遍,心里暗暗发誓:“爹,您放心,儿子肯定不让您失望。”

魏武侯刚继位,西边的秦国就想“搞事情”。秦国国君一看魏文侯没了,觉得新君好欺负,偷偷派了五万士兵,想把河西之地抢回来。消息传到安邑,大臣们都慌了:“秦军来势汹汹,要不要赶紧调兵去守?”

魏武侯却一点不慌,笑着说:“有吴起在,秦军就是来送人头的。”他没急着派兵,反而亲自去了西河,想看看吴起是怎么打仗的。

到了西河军营,魏武侯正好赶上吴起训练“武卒”。只见操场上,“武卒”们穿着厚重的铠甲,背着五十支箭、一把长戟,还得扛着三天的粮食,围着操场跑圈,跑慢了的就得被教官罚俯卧撑——这训练强度,放在现在比特种兵还狠。

吴起看到魏武侯来了,赶紧过来行礼。魏武侯指着“武卒”问:“先生,咱们的‘武卒’这么能练,真能挡住秦军?”

吴起拍着胸脯说:“大王您看,这些‘武卒’都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能半天跑一百里地,拉弓能射穿三层铠甲,近战能用长戟戳穿敌人的盾牌。秦军虽然人多,但他们的士兵没经过系统训练,装备也没咱们好,只要咱们用对战术,肯定能赢!”

没过几天,秦军就打到了西河的临晋城。吴起跟魏武侯商量:“秦军远道而来,肯定想速战速决,咱们不如先守着城池,耗他们几天,等他们粮草快没了,再出城反击。”魏武侯点头:“全听先生的。”

接下来几天,秦军天天来城下叫阵,吴起就是不出兵,只让士兵在城上射箭,把秦军气得跳脚。等秦军的粮草快吃完了,士兵们也没了士气,吴起才对魏武侯说:“大王,该咱们上了!”

他把“武卒”分成三队:一队从正面攻城,吸引秦军的注意力;一队绕到秦军后面,断他们的退路;还有一队埋伏在两边的山林里,等秦军逃跑的时候伏击。魏武侯也想跟着上战场,吴起劝他:“大王是一国之君,不能冒险,您在城上指挥就行,打仗的事交给我。”

战斗一开始,正面的“武卒”就跟秦军拼上了。“武卒”们穿着铠甲,秦军的箭射不穿,他们的长戟却能一下戳穿秦军的衣服,秦军很快就被打懵了。没一会儿,秦军后面传来喊杀声——断退路的“武卒”到了。秦军一看退路没了,赶紧往两边跑,结果又撞上了埋伏的“武卒”。

这场仗,秦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五万士兵死了三万,剩下的两万都成了俘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写这事:“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打完仗,魏武侯跟吴起坐着船在西河上飘,看着两岸的山河,忍不住感叹:“这山河真坚固,是魏国的宝贝啊!”

吴起却趁机教育他:“大王,国家的宝贝不是山河,是老百姓。当年三苗氏有洞庭湖、彭蠡湖当屏障,结果因为国君暴虐,老百姓都反对他,最后被大禹灭了;夏桀有黄河、伊水当屏障,结果因为他荒淫无道,被商汤灭了。要是您对老百姓不好,就算有山河当屏障,也保不住魏国啊!”

魏武侯脸一红,赶紧点头:“先生说得对,我记住了!以后我一定好好对待老百姓,不让他们失望。”

经此一战,秦国再也不敢随便惹魏国了,甚至派人来跟魏国求和,说愿意年年给魏国送粮食。魏武侯也更信任吴起了,不仅给他加了俸禄,还把西河的所有兵权都交给了他——在魏武侯心里,吴起就是魏国西边的“定海神针”,有他在,西边就稳了。

魏武侯不是个“守成”的主,他爹能开疆拓土,他也想让魏国的版图再大一点。除了西边揍秦国,他还把目光投向了南边的楚国和东边的郑国。

楚国在当时是“南方大哥”,地盘大、人口多,经常跟魏国抢南边的地盘。有一次,楚国派了三万士兵,占了魏国的城父(今安徽亳州),还杀了魏国的地方官。消息传到安邑,魏武侯气得拍桌子:“楚国敢欺负到咱们头上,必须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他召来吴起,问:“先生,能不能带‘武卒’去把城父抢回来?”吴起想了想,说:“楚国士兵虽然多,但他们的将领不懂战术,只要咱们联合韩国一起出兵,两面夹击,肯定能赢。”

魏武侯觉得有道理,赶紧派人去韩国,说愿意跟韩国一起打楚国,抢来的地盘分韩国一半。韩国国君一听有好处,赶紧派了两万士兵,跟吴起的三万“武卒”汇合。

吴起带着五万联军,直奔城父。楚国的将领以为魏国只会从北边来,只在北边布了防,没想到韩国的军队从东边杀了过来,一下就把楚军的防线打乱了。吴起趁机带着“武卒”从北边攻城,“武卒”们跟打了鸡血似的,很快就爬上了城墙,把楚军杀得大败。

这场仗,魏国不仅抢回了城父,还占了楚国的好几座城池,让楚国不得不向魏国求和,承诺以后再也不跟魏国抢地盘了。魏武侯高兴坏了,回来就给吴起封了“上卿”,还赏了他一百亩地——这待遇,在魏国除了李悝,没人能比得上。

除了打楚国,魏武侯还盯上了东边的郑国。郑国是个“小国”,夹在魏国、韩国、楚国之间,谁强就跟谁混,是个“墙头草”。有一次,郑国偷偷跟楚国来往,还帮楚国卖粮食给秦国,魏武侯觉得郑国“背叛”了三晋同盟,决定教训教训它。

他派了个叫公叔痤的大将,带着两万“武卒”去打郑国。这公叔痤是个“新人”,没打过什么大仗,心里有点慌,就问魏武侯:“大王,郑国虽然小,但它的城池很坚固,咱们怎么打才能赢?”

魏武侯笑着说:“郑国是‘墙头草’,老百姓都不想打仗,只要咱们围着城池,不打进去,跟他们说只要投降,就不伤害老百姓,他们肯定会开门投降的。”

公叔痤按魏武侯说的做,带着“武卒”把郑国的都城围了起来,没攻城,只在城外喊:“郑国的老百姓听着,咱们是来教训你们国君的,跟你们没关系,只要你们把国君交出来,咱们就撤兵,还会给你们送粮食!”

郑国的老百姓本来就不满国君跟楚国来往,一听这话,纷纷起来反对国君,还把国君绑了,开门向魏国投降。公叔痤没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郑国的都城,还把郑国变成了魏国的“附属国”——以后郑国得听魏国的话,年年给魏国送礼物。

经此两战,魏国的声望更高了,周边的小国家都来朝拜,连齐国都不敢随便惹魏国了。魏武侯看着扩大的版图,心里美滋滋的:“爹,您看,儿子也能像您一样,让魏国越来越强!”

第四章 治国:李悝的“遗产”不能丢,还得再加点“新东西”

魏武侯知道,光靠打仗扩疆不行,国内的治理也得跟上——要是老百姓没饭吃、官员贪腐,就算地盘再大,也会出乱子。所以他一直盯着李悝搞的变法,还在李悝的基础上,加了点“新东西”。

首先,他继续推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每年春耕的时候,他都会派大臣去各地视察,看看老百姓有没有种子、有没有农具,要是没有,就从官府里调给他们。有一年,魏国的东边闹了旱灾,粮食收成不好,魏武侯赶紧让人打开粮仓,按“平价”把粮食卖给老百姓,还免了东边老百姓的赋税,让老百姓不至于饿肚子。

大臣们劝他:“大王,粮仓里的粮食是用来应急的,要是都卖了,以后再闹灾荒咋办?”魏武侯却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要是老百姓饿肚子了,国家再有钱有粮也没用。只要老百姓好好种地,以后粮食还会有的。”

其次,他加强了“法律建设”。李悝编的《法经》虽然好,但随着魏国的版图扩大,有些条款已经不适用了。魏武侯就让李悝牵头,对《法经》进行了修订,加了一些关于“边境管理”和“附属国治理”的条款。比如规定:“边境的士兵要是擅自离岗,就得打五十板子;附属国要是敢不按时送礼物,就派‘武卒’去教训他们。”

有一次,一个边境的士兵因为想家,偷偷跑回了家,被抓了回来。按新修订的《法经》,该打五十板子。士兵的家人跑到安邑,求魏武侯开恩。魏武侯虽然同情他,但还是说:“法律是国家的规矩,要是我因为同情他就改了规矩,以后谁还会遵守法律?”最后,士兵还是挨了五十板子,但魏武侯也让人给了他家人一些粮食,算是补偿。

再次,他重视“教育”。他爹魏文侯请了卜子夏来魏国办“太学”,培养了不少人才。魏武侯觉得还不够,又在各地办了“乡学”,让老百姓的孩子也能读书。他规定:“只要孩子能读完《论语》《尚书》,就能去官府当小吏;要是能考上‘太学’,还能免掉家里的赋税。”

这下,老百姓都愿意让孩子读书了,魏国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后来帮魏国打胜仗的公叔痤、治理中山国的李克,都是从“乡学”考进“太学”,然后一步步走上仕途的。

李悝看魏武侯这么重视治国,心里很欣慰,经常对大臣们说:“武侯虽然年轻,但懂治国的道理,比很多老国君都强。有他在,魏国的变法肯定能继续下去,魏国也会越来越强。”

魏武侯继位后,一直没忘了他爹的遗言——“联韩赵”。他知道,魏国虽然强,但要是韩、赵跟别的国家联手,魏国也会很危险;只有三晋联合,才能在战国乱世中站稳脚跟。所以他当了国君后,经常组织“三晋盟会”,跟韩、赵两国国君商量事情,巩固同盟关系。

公元前387年,魏武侯在安邑举办了一场“三晋盟会”,请了韩国国君韩烈侯和赵国国君赵敬侯来参加。为了表示重视,魏武侯亲自到城外迎接,还准备了好酒好菜,跟韩、赵两国国君同吃同住,跟亲兄弟似的。

盟会上,魏武侯先开口:“现在齐国、楚国都在偷偷扩军,秦国也没放弃河西,咱们三晋得团结起来,不然迟早会被他们欺负。我提议,以后咱们三家一起练兵,一起制定对外政策,谁家有难,另外两家必须出兵帮忙,你们觉得咋样?”

韩烈侯赶紧点头:“魏大哥说得对,咱们三晋本来就是一家人,就得团结起来。以后我们韩国都听魏大哥的。”

赵敬侯也说:“我没意见,只要能保住赵国的地盘,我啥都听魏大哥的。”

魏武侯很高兴,当场跟韩、赵两国国君签订了盟约,还杀了一头牛,把牛血涂在嘴唇上,发誓:“要是谁违背盟约,就跟这头牛一样,不得好死!”——这就是古代的“歃血为盟”,在当时是最郑重的承诺。

盟会结束后,韩、赵两国国君都很满意,觉得魏武侯够意思,真把他们当兄弟。回去后,两国都按盟约办事,韩国帮魏国守东边,赵国帮魏国守北边,魏国的边境更稳了。

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韩、赵两国就因为一块叫“泫氏”(今山西高平)的地盘吵了起来。这块地本来是赵国的,但韩国觉得离自己近,想抢过来,两国还差点打起来。消息传到安邑,大臣们都劝魏武侯:“韩、赵闹矛盾,咱们别管,让他们打,打得两败俱伤,咱们再坐收渔利。”

魏武侯却不同意:“咱们是三晋同盟,要是韩、赵打起来,同盟就散了,齐国、楚国肯定会趁机来欺负咱们。我得去劝劝他们,让他们和好。”

他亲自去了韩国和赵国,分别跟韩烈侯、赵敬侯谈话。他对韩烈侯说:“泫氏虽然离韩国近,但那是赵国的地盘,你要是抢了,赵国肯定会恨你,以后就不会跟你联手了。要是齐国来打韩国,赵国不帮忙,你能挡住吗?”

他又对赵敬侯说:“泫氏虽然是赵国的,但韩国也很需要这块地,你不如跟韩国商量,把地借给韩国种,韩国给你粮食补偿,这样两家都不吃亏,还能保住同盟关系。”

韩烈侯和赵敬侯听了魏武侯的话,都觉得有道理。韩烈侯琢磨着:“要是因为一块地丢了赵国这个盟友,确实不划算。”赵敬侯也想:“借地给韩国能换粮食,还能保住同盟,稳赚不亏。”

最后,两国达成协议:赵国把泫氏借给韩国耕种,韩国每年给赵国缴纳三千石粮食作为补偿。一场眼看要爆发的冲突,就这么被魏武侯化解了。韩、赵两国国君都很感激魏武侯,都说:“魏大哥真是咱们三晋的主心骨,没有您,咱们早就打起来了!”

经此一事,三晋同盟更稳固了,周边的国家也不敢随便招惹三晋——谁都知道,这三家联手,就算是齐国、楚国也得掂量掂量。魏武侯看着团结的三晋,心里很得意:“爹,您交代的‘联韩赵’,儿子做到了!”

魏武侯前期确实靠谱,守得住基业,拓得了疆土,还能稳住同盟。但随着时间推移,他慢慢飘了——尤其是在李悝去世后,他开始重用一些“新人”,比如公叔痤,却把吴起这样的“老功臣”晾在了一边,这也为后来的“失栋梁”埋下了隐患。

李悝是在魏武侯继位第五年去世的。这位变法大牛一走,魏国的相位就空了出来。大臣们都推荐吴起:“吴起又会打仗,又懂治国,让他当相国,再合适不过了!”

吴起自己也觉得有戏——他为魏国守了十几年西河,打了无数胜仗,论功劳、论能力,相位都该是他的。可魏武侯却没选他,而是选了公叔痤。

这公叔痤是魏武侯的“发小”,小时候一起玩到大,关系很铁。但论能力,他比吴起差远了——打郑国靠的是魏武侯的计策,守边境也没立下啥大功,唯一的优势就是“跟国君关系好”。

有人劝魏武侯:“大王,公叔痤能力不如吴起,让他当相国,恐怕会耽误国家大事啊!”

魏武侯却不以为然:“吴起会打仗,但相国要懂平衡朝堂关系,公叔痤为人圆滑,更适合当相国。再说,吴起守西河就好,相国的事,让公叔痤来干。”

吴起得知消息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为魏国付出了这么多,却连个相位都得不到。但他也没说啥,还是尽心尽力守着西河,毕竟他对魏国还是有感情的。

可公叔痤当上相国后,却开始“搞事情”。他知道吴起能力比自己强,怕吴起抢了自己的相位,就想把吴起赶走。他跟魏武侯说:“大王,吴起虽然能打仗,但他毕竟是卫国人,不是魏国人。现在他在西河手握重兵,要是他背叛魏国,投靠秦国,咱们就危险了!”

魏武侯一开始不信:“吴起为魏国打了这么多胜仗,怎么会背叛魏国?”

公叔痤又说:“大王,您可以试试他。您把公主嫁给吴起,要是他愿意娶,就说明他想留在魏国;要是他不愿意,就说明他有异心。”

魏武侯觉得这主意不错,就派人去跟吴起说,想把公主嫁给她。可公叔痤早就设好了圈套——他故意请吴起去家里吃饭,还让自己的妻子(也是魏国公主)在吃饭的时候对他发脾气,又是摔杯子,又是骂他没本事,把公主的“刁蛮”表现得淋漓尽致。

吴起一看公主这么刁蛮,心里就打了退堂鼓——他一个常年带兵的人,哪受得了这样的气?所以当魏武侯派人来说嫁公主的事时,吴起一口就拒绝了。

魏武侯这下信了公叔痤的话,觉得吴起真的有异心,开始疏远吴起,还慢慢收回了他的一些兵权。吴起心里很委屈,他知道自己被公叔痤陷害了,但他跟魏武侯解释,魏武侯也不听。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记载:“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之楚。”——吴起怕再待下去会被治罪,只能偷偷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

吴起一走,魏国西边的“定海神针”就没了。秦国得知吴起离开的消息,高兴坏了,赶紧派军队攻打西河。没有吴起的“武卒”,战斗力大不如前,虽然最后守住了西河,但也丢了两座小城池。

魏武侯这才后悔,拍着大腿说:“我不该听公叔痤的话,把吴起赶走啊!”可后悔也没用,吴起已经成了楚国的大将,还帮楚国搞起了变法,后来楚国强大起来,第一个打的就是魏国——这都是后话了。

虽然丢了吴起,但魏武侯手里还有“武卒”,魏国的国力也还在。他没沉浸在后悔里,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南方的百越之地。

百越就是现在的浙江、福建、广东一带,当时住着很多少数民族部落,虽然没建立统一的国家,但经常跟楚国抢地盘,还时不时骚扰魏国的南方边境。魏武侯觉得,要是能平定百越,不仅能保住南方边境,还能扩大魏国的版图,让魏国的威风传到南方。

公元前381年,魏武侯派公叔痤带着四万“武卒”,去平定百越。公叔痤知道自己之前把吴起赶走,大臣们都不服他,这次他想打个胜仗,证明自己的能力。

他带着“武卒”南下,先跟楚国打了一仗。当时楚国的大将是吴起——没错,就是从魏国走的那个吴起。吴起虽然恨魏武侯赶走他,但也佩服“武卒”的战斗力,不敢掉以轻心。

这场仗打得很激烈,“武卒”们虽然没了吴起指挥,但训练有素,战斗力还是很强;楚国的士兵虽然有吴起指挥,但装备不如“武卒”。打了三天三夜,双方都死伤惨重,最后只能停战——公叔痤没打赢,但也没输,算是保住了魏国的面子。

打完楚国,公叔痤带着“武卒”继续南下,去打百越。百越的部落虽然勇猛,但他们没经过系统训练,武器也很落后——有的部落还用石头当武器,根本不是“武卒”的对手。

“武卒”们穿着铠甲,拿着长戟,一路南下,所向披靡。百越的部落要么投降,要么被消灭。没用半年,公叔痤就平定了百越的十几个部落,把魏国的边境推进到了现在的福建一带。

魏武侯得知消息后,高兴坏了,亲自到城外迎接公叔痤,还封他为“上卿”,赏了他两百亩地。大臣们虽然还是觉得公叔痤不如吴起,但看他打了胜仗,也不敢多说啥了。

平定百越后,魏国的版图达到了顶峰——西边到洛水,北边到中山国,东边到齐国边境,南边到福建一带,成了当时天下最大的国家。周边的国家都来朝拜,魏武侯也成了当时最有威望的诸侯。

魏武侯晚年,犯了很多国君都会犯的“老毛病”——听不进劝,还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了错,让魏国的“霸业”开始滑坡。

首先,他听不进大臣的劝告。有一次,魏国的东边闹了水灾,老百姓的房子被淹了,粮食也被冲了。大臣们劝魏武侯:“大王,赶紧开仓放粮,救济老百姓吧,不然老百姓会造反的!”

可魏武侯当时正在跟公叔痤商量怎么攻打秦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说:“水灾年年有,过几天就好了,不用这么着急。等打完秦国,再去救济老百姓也不迟。”

结果,老百姓因为没饭吃,真的造了反,虽然最后被镇压下去了,但也让魏国的东边元气大伤。大臣们都叹气:“要是文侯还在,肯定不会这么做啊!”

其次,他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了错。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魏罃,小儿子叫魏缓。按规矩,该立大儿子魏罃为太子,但魏武侯晚年特别喜欢小儿子魏缓,经常说:“魏缓比魏罃孝顺,我想把王位传给魏缓。”

大臣们都劝他:“大王,立太子得按规矩来,要是您废长立幼,会引起内乱的!当年晋国就是因为废长立幼,才被咱们三家分了的,您可不能忘了历史教训啊!”

可魏武侯根本不听,虽然没正式废了魏罃的太子之位,但也没明确魏缓的地位,就这么拖着。这也为后来的“魏国内乱”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病重。他躺在床上,看着围在身边的两个儿子,想说什么,却怎么也说不出来,最后只能遗憾地闭上眼睛,享年56岁。

魏武侯一死,魏国就乱了——大儿子魏罃和小儿子魏缓都想当国君,各自拉拢大臣,还招募士兵,互相打了起来。韩国和赵国趁机出兵,想趁机瓜分魏国的地盘。虽然最后魏罃打赢了,当了国君(也就是魏惠王),但魏国也因为内乱和韩、赵的进攻,元气大伤,再也没恢复到魏武侯前期的鼎盛时期。

魏武侯这辈子,当了26年国君。他接手的是一个鼎盛的魏国,去世时留下的却是一个开始滑坡的魏国。后人提起他,总是又赞又叹——赞他能守住父亲的基业,拓得了疆土;叹他晚岁犯了错,丢了栋梁,留了隐患。

说他是“守成之君”,一点也不为过。他继位后,没让魏国的国力下滑,反而还扩大了版图:西边守住了西河,让秦国不敢东进;南边打服了楚国,平定了百越;东边拿下了郑国,让齐国不敢放肆。他还巩固了三晋同盟,让魏国成了当时天下最有威望的国家。要是没有他,魏国可能早就被周边的国家瓜分了。

说他是“遗憾之主”,也很贴切。他最大的遗憾,就是赶走了吴起。吴起是魏国的“定海神针”,有吴起在,魏国的西边永远稳;吴起一走,魏国不仅丢了两座小城池,还让楚国多了一个能打的大将,后来楚国强大起来,经常欺负魏国。要是他没听公叔痤的话,没赶走吴起,魏国的“霸业”可能还能延续几十年。

他的第二个遗憾,就是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了错。要是他能按规矩立魏罃为太子,明确他的地位,魏国就不会发生内乱,也不会被韩、赵趁机进攻,元气大伤。要是没有内乱,魏国可能还是天下第一强国,后来的“商鞅变法”也可能不会那么顺利——毕竟有强大的魏国在,秦国也不敢随便搞变法。

《史记·魏世家》里说魏武侯“南征北战,拓地千里”,这话是对的;但也说他“晚岁不明,致乱魏国”,这话也没错。他就像一个“考了80分的学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比那些昏庸的国君强多了,但跟他爹魏文侯比,还是差了点意思。

魏文侯是“创业之君”,敢用别人不敢用的人,敢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把魏国从“二流国家”变成“天下第一”;魏武侯是“守成之君”,能守住父亲的基业,却没能把魏国再往前推一步,还因为自己的失误,让魏国开始走下坡路。

要是魏武侯能一直保持前期的清醒,能听进大臣的劝告,能留住吴起,能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不犯错,他可能会成为跟他爹一样伟大的国君,魏国也可能会一直保持“天下第一”的地位,战国的历史可能都会被改写。

但历史没有“要是”。魏武侯终究还是犯了错,留下了遗憾。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就算手里有“王炸”,也不能掉以轻心;就算有再好的基业,也得好好经营;就算能力再强,也得听进别人的劝告——不然,再大的家业,也可能毁在自己手里。

这,就是魏武侯——一个有能力、有功劳,却也有遗憾、有过错的“霸二代”。他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所有“守成者”该有的样子,也映照着所有“守成者”该避开的坑。

参考《史记》《战国策》

书河书屋推荐阅读:武逆焚天无敌升级王内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煮酒点江山北雄最强军师之鬼才郭嘉抗战之关山重重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大明新命记天才回归:第一傲世毒妃山河血明贼人在大唐已被退学那些年西游的兄弟重生柯南当侦探亡命之徒穿越造反,我是认真的大人,得加钱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维多利亚的秘密五代梦重建北宋我毒士圣体,女帝劝我冷静锦绣大明龙腾美洲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獒唐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大明:最强藩王大唐:李世民死后,观音婢怀孕了我让高阳扶墙,高阳为我痴狂温水煮相公考上状元后,我的太子身份曝光了大家好,我就是那个倒霉蛋鲁滨逊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逍遥紫衣侯亮剑签到三年,成为无敌战神带空间嫁村霸相公,被婆家团宠了边军:从将门奴仆杀到九五至尊乾隆朝的造反日常大秦:我融合兽魂后无敌了三国:最强谋士重生—深闺九王妃梦境归来做才子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穿书嫁首辅,锦鲤甜妻旺全家绝代废材倾天下
书河书屋搜藏榜:山河血人在大唐已被退学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崇祯是我老丈人!王妃本狂妄异星传送门之黄金大陆长生:从赏金猎人开始我有皇后光环维多利亚的秘密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醉枕江山隋末,我干翻了十八王大唐之九子夺嫡让你当兵戒纨绔,你苟成军中猛虎吾父朱高煦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黄沙百战穿金甲朕绝不当皇帝箱子里的明末,我就是神仙乱世第一能臣回到古代建特区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我在大夏被迫搞事的日子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嫡女狂妃三国之诸葛天下绝色毒医王妃林梦雅大明:等待老朱死亡的我成了帝师战争承包商帝国再起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开局流放西北,强塞三个西域媳妇穿越1836年泽许公国的崛起重生—深闺九王妃穿到乱世我有拼夕夕打仗从不缺若我穿越,倚红偎翠,做个小诗仙带个手机回汉朝天云大陆之唐天十七世纪富二代铁血山河志让你当侯爷,没让你搞科技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带着全面战争开始征服许你盛世安宁温水煮相公大人,得加钱三国的真相参商穿越明朝小王侯
书河书屋最新小说:白话明太祖实录大周皇商三国:玄行天下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水浒新梦神州明夷录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凉州雪:徐骁风云录月照寒襟浮世离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三国:大汉第一毒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衙役凌云志掠夺气血之黄巾战场大明:马皇后护孙,太子爷造反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三岁觉醒学习系统,读书科举做官我的发小是朱元璋九两金乡野奇途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这金手指?灵言催眠为所欲为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被书童告抢功名,我琴棋书画打脸大宋闲医反贼大明MC系统李二废我太子,我请大唐赴死!大秦:朕让你修长城,你造高达?红楼新君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文明火种重生:穿越明末日本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锦衣异世录之铁血锦衣卫原始时代的崛起之路千年一瞬白发如月汉阙惊澜反清复华,成为日不落帝国从死囚到统帅大楚风云传悍卒!从壮丁开始逐鹿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