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吕辰从外面回来,手里拎着五只精神抖擞的大公鸡。鸡冠鲜红,羽毛油亮,爪喙锋利,一看便是上好的食材。
他提着用草绳捆了脚、兀自扑腾的公鸡走进院子,正在廊下和小咪玩耍的雨水立刻瞪大了眼睛。
“表哥!哪来这么多大公鸡呀?”小雨水惊喜地跑过来,想摸又怕被啄,小手缩了缩。
吕辰笑了笑,晃了晃手里的鸡:“前些日子托人从乡下捎东西,刚给信儿,让我去取回来了。正好,今天咱们除雪有功,表哥给你们露一手,做个黄焖鸡大餐!”
陈婶闻声从屋里出来,接过吕辰手里的鸡,掂量了一下,赞道:“这鸡可真肥实!瞧这爪子这嘴,都是一岁多的童子鸡,炖出来肯定香!”
陈雪茹挺着肚子,坐在廊下的吊椅上,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小辰就是有本事,这年头能弄到这么好的鸡,可不容易。”
吕辰二话不说,拿着刀就去了后院。
他有着前世农家乐老板的底子,处理起这些来驾轻就熟。烧水、褪毛、开膛、清洗……动作麻利。小雨水在一旁看得目不转睛,帮着递个盆、拿个调料。
处理好的鸡肉剁成大小均匀的块。吕辰在院里支起那口平时很少用的大铁锅,开始准备配料:泡发好的干香菇、青红椒、土豆切块,姜切片,蒜拍碎,还有必不可少的黄焖酱汁——他用豆瓣酱、酱油、糖等自己调制的。
大锅烧热,下油,放入姜蒜爆香,再倒入鸡块翻炒,直到鸡肉变色,表皮微微焦黄,浓郁的肉香顿时弥漫开来。接着,烹入料酒,倒入调好的酱汁,翻炒均匀,让每一块鸡肉都裹上酱色。然后加入足够的开水,没过鸡肉,放入香菇,盖上锅盖,大火烧开,转为小火慢炖。
随着咕嘟咕嘟的声音,诱人的香气越发浓郁,各家小伙伴们也都纷纷到来。
炖了约莫一个多小时,吕辰揭开锅盖,放入土豆块,再继续炖煮,直到土豆软糯,汤汁也变得浓稠。最后,撒入青红椒段,稍微翻炒几下,一大锅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的黄焖鸡就做好了。
吕辰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几个大海碗,每碗都盛得满满当当,鸡肉、土豆、香菇堆得冒尖,浓稠的汤汁浸润着食材,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小恺、小军、小中、振国,来,每人端一碗送回家去再来。雨水,你端一碗给李婶送去!”吕辰吩咐道。
大家高兴地应了一声,小心翼翼地端着大海碗,各自送去。送完了邻居,吕辰家自家的庆功宴也开始了。
堂屋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如春。大圆桌上,中间摆着那口盛满黄焖鸡的大锅,还有一盆热腾腾的白米饭。陈婶、陈雪茹、吕辰、小雨水,以及各院的弟弟妹妹们围坐在一起,热闹非凡。
“来!兄弟妹妹们,今天辛苦大家了!咱们以汤代酒,先干一个!”吕辰举起盛着热汤的碗。
“干!”少年们纷纷举碗,气氛热烈。
鸡肉炖得软烂入味,土豆吸饱了汤汁,绵软香甜,香菇更是鲜香十足。就着喷香的白米饭,大家吃得酣畅淋漓,赞不绝口。
“辰子哥,你这手艺绝了!比国营饭店的还好吃!”吴军嘴里塞得鼓鼓的,含糊不清地夸赞。
“是啊是啊,这鸡太香了!”赵小恺也文静地点头附和。
小雨水一边给陈雪茹夹着鸡腿肉,一边得意地说:“那当然,表哥这手艺,可是深藏不露!嫂子,你多吃点,补补身子。”
一顿黄焖鸡大餐,吃得众人心满意足,额头上都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桌上的碗盘几乎见了底,连汤汁都被蘸着馒头消灭干净了。
收拾完碗筷,天色尚早,冬日的夕阳给银装素裹的院落镀上了一层暖金色。少年们精力旺盛,吃饱喝足后更是不愿散去,都聚在吕辰家还算宽敞的院子里嬉笑打闹。
吴军是个闲不住的,他看着吕辰别在中山装口袋上的那支钢笔,乌黑锃亮,在夕阳下反着光,心里羡慕得紧。他眼珠一转,大声提议道:“辰子哥,今天这么高兴,光是吃饭没意思,咱们整点节目助助兴怎么样?”
吕辰笑道:“哦?军子你想表演什么节目?”
吴军挺起胸膛,拍了拍:“我给您打一趟拳!我祖爷教的八卦掌!要是打得还行,辰子哥,您那支钢笔能不能给我瞅瞅?”
吕辰哈哈一笑,爽快地把钢笔摘下来,放在旁边的小几上:“成啊!只要你的拳打得好,这支笔就归你了!”
大家一听,顿时都围了过来。吴军走到院子中央,深吸一口气,神色变得专注。他脚步一搓,摆开架势,身形转动,掌随身走,开始演练起来。虽是半大少年,但一招一式颇有章法,步法灵活,掌风呼呼,显然下过苦功。一趟八卦掌打完,收势站稳,面不红气不喘,赢得了一片叫好声。
“好!军子这拳打得真不赖!”陈雪茹率先鼓掌。
吕辰也满意地点点头,拿起那支钢笔递过去:“说到做到,这支笔归你了!以后好好学习。”
吴军又惊又喜,双手接过钢笔,爱不释手,激动得脸都红了:“谢谢辰子哥!我一定好好用!”
其他少年见状,眼睛都亮了。吕辰笑着站起身,走进屋里,拿出一个盒子,打开一看,里面竟是整整齐齐一排崭新的钢笔!
“今天表演才艺的,都有奖励!”吕辰朗声道,“不拘什么,唱歌、背诗、练武……只要敢上台,就奖励一支新钢笔!”
这下大家彻底沸腾了。张中第一个跳出来:“辰子哥,我跟吴民哥对练一趟擒拿手!”说完便拉开架势。吴民也笑着下场,两人年纪相仿,都是军人家庭出身,跟着父辈学过几手。顿时,院子里拳来脚往,呼喝声不断,虽然只是少年嬉戏,却也打得虎虎生风,热闹非常。对练结束,两人各得一支钢笔,喜滋滋地退到一边。
文静的赵小恺走上前:“辰子哥,我为今天的扫雪宴作了首诗。”在大家的鼓励下,他清了清嗓子,用带着童稚却清晰的嗓音朗诵道:
“朔风卷地白絮飞,甲字胡同换银盔。
少年不畏寒冬厉,铁锹扫帚显神威。
房顶积雪纷纷落,院里笑声阵阵堆。
齐心协力除冰雪,邻里情深暖阳归。”
诗句虽简单,却生动描绘了今日扫雪的场景和情谊,赢得了满堂彩。吕辰赞许地递给他一支钢笔:“小恺好文采!这诗写得应景!”
赵小恺的堂妹赵芸也不甘示弱,拿出随身带的小剪刀和红纸:“辰子哥哥,我给大家剪个窗花!”只见她小手翻飞,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喜鹊登梅”窗花就完成了,寓意吉祥,手艺精巧,让大家惊叹不已。
吴佳的胆子大些,她站出来,清了清嗓子,唱起了当时流行的《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清脆的童声在院子里回荡,大家打着拍子跟着轻轻哼唱。
赵小悌则背诵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声音洪亮,气势十足:“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铿锵有力的词句,在这个雪后的黄昏,别有一番豪情。
张华、王振军、王振国三个半大小子凑在一起,表演了他们拿手的摔跤,虽然不是正式比赛,但也扭作一团,较量着力气和技巧,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最后,轮到小雨水了。她一点也不怯场,走到院子中央,学着学校里老师的样子,先给大家鞠了一躬,然后用清脆响亮的声音朗诵了一段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她摇头晃脑,表情丰富,将童年鲁迅笔下的趣味盎然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段文字对于这些大多还在读小学、初中的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亲切,都听得入了神。
连吕辰都暗暗点头,雨水在学校里看来学得很认真。
每一个表演完的少年,都从吕辰手里得到了一支崭新的钢笔。这不仅是一份奖品,更是一份肯定和鼓励。
夕阳终于完全沉下了西山,天色暗了下来,但孩子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这场突如其来的“才艺展示大会”,成了扫雪宴最精彩的尾声。
“好了,天色不早了,大家都赶紧回家吧,别让家里大人担心。”吕辰招呼道,“今天都表现得很棒!以后继续努力!”
孩子们这才依依不舍地互相道别,揣着战利品,各自回家去了。
院子里恢复了宁静,只剩下屋檐化雪的滴答声,和空气中尚未完全散尽的饭菜香与欢声笑语的回味。
天色擦黑的时候,何雨柱一脸喜色回了家。他摘下手套,掏出一张印着红星轧钢厂抬头的油印通知单,递给了正在给小雨水讲题的吕辰。
“小辰,你看,厂里发的。”何雨柱声音洪亮,带着几分自豪,“邀请咱们全家去参加12月28日的全厂职工大会!李主任特意叮嘱,让雪茹、雨水,还有你,一定都得去!”
吕辰接过通知,目光扫过,通知内容很常规,无非是总结全年工作,表彰先进,展望来年。但这样一场大会,在讲究“开门红”的当下,无疑非常重要。至于为何邀请自己一家人都去参加,联系到李怀德特意叮嘱,吕辰心里已经有所猜测。
“好事啊。”吕辰笑了笑,“正好带嫂子和雨水去感受一下工人阶级的热火朝天,李主任有心了。”
何雨柱搓着手,凑近了些,压低了些声音:“李主任还让我带话,让你明天方便的话,跟我一起去厂里一趟,他有点事想跟你聊聊。”
吕辰眉梢微挑,略一思忖便点头应下:“成,明天我跟你去。”
陈雪茹听到要去参加大会,脸上也露出笑意:“厂里这么重视,是得去。”
小雨水也兴奋地道:“太好了,我早就想去看看万人大厂了。哥,你们会不会有文艺表演?”已是半大姑娘的小雨水,对能跟着去哥哥工作的大工厂里见识,总是充满好奇和兴奋。
吕辰抱起蹭着他腿的小咪,望着墨蓝色的夜空和刚刚升起的星星,只觉得这个大雪纷飞后的夜晚,格外安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