葩pā,花。《文选·思玄赋》:“天地烟煴,百卉含葩。”
关于《文选·思玄赋》中的“天地烟煴,百卉含葩”,这是一句描绘宇宙和谐、生机盎然的经典名句。让我们一同探寻其背后的文学魅力与思想内涵。
一、原文与上下文
《思玄赋》是东汉张衡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赋,收录于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中。
完整段落:
天地烟煴,百卉含葩。鸣鹤交颈,雎鸠相和。处子怀春,精魂回移。如何淑明,忘我实多。
这段文字描绘了天地交泰、万物生长的美好景象,并以此起兴,引出怀春之情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注释与翻译
关键词注释:
· 天地烟煴(yinyun):也写作“天地氤氲”,指天地间阴阳二气交融弥漫的状态。《易经》有“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之句
· 百卉:各种花草的总称
· 葩:花朵,特指花苞初绽的状态
· 雎鸠:水鸟名,即鱼鹰,古人认为其雌雄和鸣,感情专一
现代汉语翻译:
“天地间元气交融弥漫,百花含苞待放。鸣叫的仙鹤颈项相交,雎鸠鸟相互和鸣。少女怀春,心神荡漾。为何贤明的君主,却如此忘了我呢?”
三、作品介绍
《思玄赋》是张衡晚年的重要作品,创作于东汉顺帝时期(约公元130年)。当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张衡虽担任公车司马令,却深感理想难以实现。
作品特点:
· 体裁:属于“骚体赋”,继承屈原《离骚》传统,多用“兮”字句
· 主题:表达在浊世中坚守节操、探索人生出路的心境
· 结构:通过神游天庭、探访仙境的想象,抒发对现实的忧思
· 地位:汉代抒情赋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东汉赋风由铺陈扬厉向抒情言志的转变
四、作者介绍
张衡(78-139),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人,是我国古代罕见的全才型学者。前面章节有过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张衡的生平见证了东汉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既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官员,又是一位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的知识分子。《思玄赋》正是他这种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五、现实影响与意义
在文学艺术领域,“天地烟煴,百卉含葩”以其生动的意象和精炼的语言,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唐代李白《春日行》“帝不去,留镐京。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中可见类似的天人合一意境;现代文学中常引用此句描绘春日景象或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生机之美”的代表性表述
在哲学思想领域,这句诗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天人合一:天地与万物相互感应、和谐共生;生生不息:宇宙间永恒的生命创造力;阴阳和合:阴阳二气的交融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在当今社会,这句古典诗文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生态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传统智慧支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个人修养: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感受生命的美好;文化自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创新灵感:其体现的“和谐共生”理念为可持续发展、社会治理等提供思想资源。
张衡作为一位科学家兼文学家,其作品本身就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在学科分野日益精细的今天,这种通才视野尤为珍贵。“天地烟煴,百卉含葩”不仅是文学描写,也包含着对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
前面主要讲述了出自的文章,这篇文章是被收录在《文选》里的,《文选》又是怎样的一部着作?它的作者在历史上又是什么地位呢?
我很乐意为广大读者朋友们介绍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文选》及其作者。
《文选》简介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的编纂如同为南朝梁之前的中国文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和“精选”,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核心信息:
· 成书年代:南朝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至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间
· 编纂者:由梁朝太子萧统主持编纂,故称《昭明文选》
· 内容:收录了自周代至南朝梁约七、八百年间的130位作家的700余篇文学作品
· 编排体例:按文体分为38类,涵盖了赋、诗、骚、诏、表、书、论等
《文选》的编纂背景与目的
《文选》的诞生并非偶然,它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
· 文学积累:从先秦到汉魏六朝,文学创作经历了长期的繁荣,作品数量庞大,急需去芜存菁。
· 时代需求: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人们对文学的本质和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筛选标准:萧统在《文选序》中明确提出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的选文标准,即文章的内容要出自深刻的构思,文义要用华美的辞藻来表现。他特别排除了经、史、子类的学术着作,专注于具有文学性的作品。
主编萧统介绍
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
生平与成就:
项目 详情
身份 梁朝昭明太子,未及即位而英 年早逝,谥号“昭明”。
才华 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在文学 和佛学上均有深厚造诣。
着述 除《文选》外,还编有《文 章英华》等,但多已散佚。
历史评价 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 家和编辑家,其《文选》奠 定了他千古不朽的地位。
萧统以其卓越的文学鉴赏力和编辑才能,集结当时众多文人学士,共同完成了《文选》的编纂工作。虽然他年仅30岁便不幸早逝,但他留下的《文选》却成为照亮中国文学史的明灯。
《文选》的内容与特点
1. 收录范围广泛而精审
· 时间跨度:上自先秦,下至梁初
· 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曹植、陆机、潘岳、谢灵运等
· 名篇荟萃:如《古诗十九首》、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贾谊《过秦论》、诸葛亮《出师表》等
2. 开创性的分类体系
《文选》将文章分为38类,这种细致的分类方式体现了当时对文体辨析的精细程度,对后世的文体学研究影响深远。主要大类包括:
· 赋:按题材再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个子类
· 诗:按内容再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个子类
· 杂文:包括诏、令、表、书、论等实用文体
《文选》的历史影响与价值
1. 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从唐代开始,《文选》就成为士人学习诗赋的典范教材,乃至有“《文选》烂,秀才半” 的谚语流传(意思是读熟《文选》,考取秀才就有一半把握)。
2. 形成专门的“选学”
唐代以诗赋取士,《文选》更受重视,研究《文选》成为一门专门学问,称为“选学”。着名的注本有唐代李善的《文选注》和五臣的《文选注》,其中李善注以其精审详备而被后世推崇。
3. 对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 唐代:李白曾三拟《文选》,杜甫教诲儿子要“熟精《文选》理”
· 宋代:陆游有“《文选》是文章祖宗”的说法
· 后世:直至明清,《文选》一直是文人学习骈文和诗赋的重要范本
《文选》的现代意义
在今天,《文选》的价值依然不减:
· 文学研究:是研究先秦至六朝文学最可靠的文本依据之一
· 文化传承: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 创作借鉴:其中的经典作品仍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艺术营养
· 历史窗口:通过这些选文,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
《文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更是一座文化丰碑。它代表了六朝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审美追求,奠定了中国纯文学的基础。萧统和他的编纂团队以其卓越的见识,为中国文学史完成了一次经典的筛选和保存,其功绩至今仍被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