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bá,踩,践踏。《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胡:野兽脖子下的垂肉。)
我们来一起深入解读《诗经·豳风·狼跋》这首简短而意蕴深长的诗。
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诗经·豳风·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
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注释】
· 跋:踩,践踏。
· 胡:老兽脖子下垂的肉。老狼颈下肉松弛,走路时会晃动。
· 载:则,又。
· 疐:绊倒,阻碍。这里指踩到。
· 公孙:此处指贵族,旧说多指周公旦。
· 硕肤:体态肥硕。一说“肤”通“胪”,有“美”之意,“硕肤”即心胸宽广,品德美好。
· 赤舄:古代贵族穿的红色厚底礼鞋。
· 几几:形容鞋头弯曲、精致美观的样子。
· 德音:美好的名声。
· 不瑕:无瑕疵,完美无缺吗?“不”字在这里是发问词,意为“岂不”、“难道不”。
【白话翻译】
老狼向前走,会踩到自己脖子下的垂肉;
老狼向后退,又会绊到自己长长的尾巴。
那位公孙贵族,有着肥硕的体态(或宽广的胸怀),脚上穿着华美的红色礼鞋。
老狼向后退,绊到自己长长的尾巴;
老狼向前走,又踩到自己脖子下的垂肉。
那位公孙贵族,有着肥硕的体态(或宽广的胸怀),难道他的美好名声就没有一点瑕疵吗?
典故介绍
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老狼跋胡疐尾”,描绘了一头老狼进退维谷、步履蹒跚的窘迫形象。这个生动的比喻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典故,后世常以“跋前疐后”(或“跋胡疐尾”)来形容人处境困窘,进退两难。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传统的说法与周朝的开国功臣周公旦有关。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这引发了管叔、蔡叔等人的流言蜚语,说他意图篡位。周公一方面要稳定国家大局,平定叛乱(如三监之乱),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来自内部的猜忌和诽谤,处境非常艰难,正如诗中的老狼,前进后退都受到牵制。然而,尽管身处如此困境,他依然保持着贵族的威仪(“赤舄几几”)和内心的坦荡,最终以其高尚的品德(“德音”)赢得了历史的赞誉。
寓意解读
这首诗的寓意是多层次的:
1. 进退维谷的困境:这是最表层的寓意。它精准地捕捉了人在特定处境下的无奈与窘迫,无论是政治斗争、职场关系还是个人生活中,都可能遇到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艰难时刻。
2. 对身处困境的君子的写照与同情:诗中的“公孙”虽然步履艰难,但依然“赤舄几几”,保持着尊严和威仪。这寓意着真正的君子,即使身处流言和困境的泥沼中,其内在的品德与外在的风度也不会因此而丧失。诗人通过最后一句“德音不瑕?”的反问,表达了对这位君子的坚定信任和辩护——他的名声怎么会因此而有瑕疵呢?恰恰相反,困境更彰显了他的伟大。
3. 困境与德行的辩证关系:诗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将一个狼狈的动物形象与一个庄严的贵族形象并置。这暗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外在的处境窘迫,并不等同于内在品德的污损。有时候,一个人正是因为其德行高尚、坚守原则,才会陷入“跋前疐后”的境地。真正的“德音”,正是在这种考验中得到锤炼和证明。
结合现实论述
《狼跋》这首诗,虽然古老,但其揭示的人生境遇和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头老狼”。
· 职场中:一位中层管理者,对上要执行不近人情的公司决策,对下要安抚团队成员的怨气,夹在中间,动辄得咎,正是“跋胡疐尾”。
· 家庭中:肩负“上有老下有小”责任的“夹心层”,在事业发展和家庭陪伴之间艰难权衡,在父母期望与个人理想之间寻求平衡,同样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处境。
· 社交中:当需要在冲突的朋友之间做出选择,或坚持原则而可能得罪他人时,我们也能体会到这种困境。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如何面对这种“狼跋”之境:
1. 接纳困境的常态性: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进退两难”是常态而非意外。这能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减少抱怨和慌乱,以更平和的心态去应对。
2. 坚守内在的“赤舄”:“赤舄”象征着一个人的专业素养、道德底线和核心价值。无论外部环境多么狼狈,我们都不能丢掉自己的立身之本。对于现代人而言,这就是我们的专业技能、诚信品格和原则立场。只要这些还在,我们就有了走出困境的根基。
3. 相信“德音不瑕”的最终评判:在信息爆炸、众声喧哗的时代,一个人很容易被误解、被诽谤,遭遇“社会性死亡”。这首诗鼓励我们,要像周公一样,专注于做正确的事,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和谐与赞誉。时间会证明一切,只要问心无愧,行动磊落,最终的历史评价(即你的个人声誉和成就)会是清白的。重要的是“修身”,而非急于辩解。
结论而言,《狼跋》不仅仅是一幅窘迫的漫画,更是一曲在困境中坚守的赞歌。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从未跌倒,而在于即使步履蹒跚、姿态狼狈,内心依然穿着那双名为“德行”的“赤舄”,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当我们理解了这个古老的智慧,再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跋胡疐尾”时,或许就能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