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áo,受折磨,痛苦。王逸《九思·怨上》:“我心兮煎熬。”
我们一起来深入赏析王逸《九思·怨上》中的这句“我心兮煎熬”。这句诗以其炽烈的情感,刻画了屈原(以及代言者王逸)深沉的内心痛苦,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一、原文、注释与翻译
· 原文:
《九思·怨上》
> ...我心兮煎熬,惟是兮用忧。
· 注释:
· 煎熬:本义为用火烹煮,此处为比喻义,形容内心如同被火烤油煎一般,极度焦虑、痛苦、折磨。
· 惟:只,只有。
· 是:此,这。指代前文所描述的混乱时局和自身遭遇。
· 用忧:因此而生出忧愁。“用”在此表示原因。
· 翻译:
我的内心啊,如同被火烤油煎,全都是因为这(污浊的世道)才使我如此忧愤。
二、创作背景
1. 王逸与《楚辞章句》:王逸是东汉着名文学家,他为战国时期屈原等人的《楚辞》作品作注,写成《楚辞章句》。这不仅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书末还附上了他本人模仿《楚辞》风格创作的《九思》一组作品。
2. 代言体创作:《九思·怨上》是王逸以代屈原立言的方式创作的。王逸深切同情屈原的遭遇,试图通过模拟屈原的口吻,来抒发其“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悲愤与对楚国昏聩朝政的怨恨。
3. 时代映射:虽然直接写的是屈原,但东汉中后期同样存在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问题。王逸的创作,也隐含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思与不满,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三、文章赏析
“我心兮煎熬”一句,是《怨上》全篇情感的核心与高潮。
· 比喻的震撼力:“煎熬”一词,将抽象的、内在的“痛苦”情绪,转化为具象的、可感的物理体验。它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主人公在道德与现实的夹缝中,在理想破灭与忠诚无门的绝境里,那种坐立不安、五内俱焚的状态。这种痛苦不是淡淡的哀愁,而是激烈的、持续的灼烧感,极具视觉和情感的冲击力。
· 情感的浓缩与升华:在王逸模拟的屈原世界中,周遭是“令尹兮警瞀,群司兮譨譨。哀哉兮淈淈,上下兮同流”(令尹糊涂聩聩,众官吵闹不休。可悲啊一片混乱,朝野上下都随波逐流)。在这样污浊的环境下,一个清醒、高洁的灵魂所承受的孤立与压力,最终都凝结为“煎熬”二字。它是对前面所有混乱景象的情感总爆发。
· 与《楚辞》风格的承继:这种以激烈比喻抒写内心痛苦的手法,直接继承了屈原的风格。如屈原在《九章·抽思》中写“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在《思美人》中写“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都表达了类似的煎熬感。王逸的“我心兮煎熬”正是对这种“屈原式痛苦”精准而有力的概括。
四、寓意
“我心兮煎熬”所蕴含的寓意是多层次的:
1. 理想主义者的困境:它象征着当崇高的理想与污浊的现实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个体灵魂所承受的巨大撕裂感与精神折磨。
2. 清醒者的痛苦:在一个众人皆醉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和操守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因为你看得见所有的错误与危机,却无力回天,这种无力感本身就是一种煎熬。
3. 忠诚的代价:对国家和君主的深沉之爱,在遭到误解和背弃时,会转化为最炽烈的痛苦。爱之深,故责之切;责之切,故痛之深。
五、现实论述
这句诞生于两千年前的悲鸣,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煎熬”已从一种文学意象,演变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状态隐喻。
1. 现代人的“内心煎熬”:
· 职场与社会的压力:在快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为业绩、晋升、人际关系所困,内心充满焦虑,正如被放在生活的“热锅”上慢慢煎烤。
· 道德与利益的冲突:在面对诱惑或困境时,在坚守原则与妥协现实之间做抉择,这种内心的挣扎与负罪感,正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
· 信息时代的焦虑:海量的、真假难辨的信息,社会事件的不断冲击,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让现代人容易陷入一种弥漫性的、持续的精神紧张状态。
2. 从“煎熬”中寻找出路:
· 正视与言说:王逸借屈原之口说出“我心兮煎熬”,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疗愈。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沟通、书写或艺术表达出来,避免内耗。
· 寻求支持:屈原的悲剧在于孤独,而现代人可以主动构建自己的支持系统,如向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求助,共同分担压力。
· 在行动中寻求解脱:很多时候,煎熬源于“想得多,做得少”。将焦虑转化为改变现状的具体行动,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能为内心的“烈火”降温,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结语
“我心兮煎熬”不仅仅是一句古诗,它是从古至今所有在理想与现实、崇高与卑微、清醒与混沌之间挣扎的灵魂的共同写照。它告诉我们,精神的痛苦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理解这份“煎熬”,既是与古人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共情,也是我们观照自身内心、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寻求安宁与力量的一把钥匙。这份穿越千年的灼热痛感,最终提醒我们:真正的勇气,不在于避开煎熬,而在于在煎熬中依然能辨认并守护内心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