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归处”全力向内扎根、寻求生存之道时,外部世界并非全然是一片寒冬。那些此前由唐乐知和贾长安默默播种的、看似微小的连接,开始悄然发挥力量。
首先是一家专注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欧洲小众线上平台,主动联系了唐乐知。他们的创始人偶然读到了梁文瀚的文章,并对“归处”在材料受限下进行的创造性探索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几轮深入沟通,他们愿意在其平台上开设“归处”的专属页面,以“文化多样性守护者”为主题进行推介,并预付了一笔不算庞大但十分及时的订单。
紧接着,国内一所顶尖美术学院的设计系主任,通过秦望舒发表的《扎根手记》系列找到了她,邀请“归处”作为合作实践基地,共同开展一个关于“传统手工艺当代转化与地方知识活化”的课题研究。这不仅带来了少量研究经费,更重要的是,为“归处”引入了一种新鲜的、批判性的学术视角,也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和理论深化打开了新的可能。
同时,贾长安之前接触过的一位日本生活美学品牌创始人,在观望许久后,也终于伸出了橄榄枝。这位创始人对云隐那种高度统一的“国际风格”心存疑虑,反而更欣赏“归处”作品中蕴含的“不完美的诗意”和“在地风土”。他提出可以先进行小批量的产品合作试水,探索将“归处”匠人的作品,以其原本的形态和精神,融入其倡导的“慢生活”场景中。
这些合作,规模都不大,无法立刻扭转“归处”的资金困境,但它们像黑夜中陆续亮起的微光,每一盏都带来了宝贵的信心和一丝喘息的空间。它们证明,“归处”所坚守的路径,并非没有知音,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依然有人珍视文化的独特性和手作的温度。
唐乐知敏锐地抓住了这些机会,她没有将这些合作仅仅视为商业交易,而是作为深化“归处”理念传播的契机。她与这些伙伴深度沟通,分享“归处”背后的故事与挣扎,共同策划能体现双方共同价值观的推广活动。这种真诚的、基于价值认同的连接,远比纯粹的利益捆绑更为牢固。
秦望舒则从学院合作中获得了新的灵感。她开始将课题研究中与学生们碰撞出的新问题、新视角,反馈到“内部技艺档案”的完善工作中,使其不仅是一份记录,更成为一个开放的、可被讨论和演进的“知识共同体”雏形。
苏青瓷看着这些点点滴滴的进展,依旧每日煮茶,但茶席上开始出现那个日本品牌寄来的、与“归处”器物颇为契合的竹制茶则,以及美院学生参观后留下的、充满奇思妙想的素描草图。她深知,微光虽弱,但汇聚起来,便能照亮前路。真正的生命力,往往孕育于这些看似边缘却充满活力的连接之中。云隐可以垄断主流渠道,却无法扼杀所有多元生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