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安阳,是神圣的、源头的,充满了文明的重量与文字的魔力。楚凡决定,在这最后的一站,他要暂时放下朝圣者的心态,像一个归家的游子,融入这座古城的日常,去品味它作为一座“生活之城”的最后滋味。
6. 清晨的“扁粉菜”与市井烟火
楚凡循着香味,走进一家人头攒动的早餐店,点了一碗扁粉菜。滚烫的高汤,爽滑的粉条,入味的血块,再配上一个炸得金黄的油饼,一口下去,浑身舒坦。同桌的一位老大爷看他吃得香甜,用浓重的安阳话说:
“小伙子,外地来的吧?吃了俺安阳的扁粉菜,才算没白来!这东西,养人,实在,跟俺们安阳人一样。”
7. 仓巷街:老街的新生与坚守
他信步走入老城的仓巷街。青石板路,古朴民居,一些老字号的手工作坊依旧在此经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仿佛从历史深处传来。同时,一些年轻的文创店铺、咖啡馆也悄然入驻,为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位做传统剪纸的老艺人,一边剪着一个“福”字,一边对楚凡说:“我在这条街剪了一辈子。以前剪窗花,现在也剪甲骨文。老玩意儿,得用新法子传下去。”
8. 洹水边的沉思
午后,他再次来到洹水边,这条见证了殷商兴衰的河流,如今平静地流淌着。河边公园里,老人们在下棋,母亲推着婴儿车散步,一切都显得安宁而美好。
他坐在河边的长椅上,看着静静的河水,想起了殷墟的甲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浩瀚的典籍,文峰塔下的风筝,以及那碗滚烫的扁粉菜。所有文明的宏大,最终都落归于这寻常的、安宁的市井生活。这或许,正是三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龟甲上刻下“安”字时,最朴素的愿望。
9. 最后的晚餐:皮渣与血糕
临行前的晚餐,他尝试了更地道的安阳小吃——煎皮渣和炸血糕。这些用粉条、猪血等制作的特色食物,味道独特,是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味觉记忆。
餐馆老板说:“这些东西,上不了大席面,但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味道。你走了,可能会想念。”
10. 最后的凝望:月光文峰塔
夜晚,他最后一次来到文峰塔下。清冷的月光洒在古老的塔身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绕着塔基走了一圈,用手掌轻轻贴了一下那被无数人抚摸过的、温润的塔砖。
这一刻,没有感慨万千,内心反而是一片经历过千山万水后的澄澈与平静。
当楚凡背起行囊,准备踏上归途时,他发现安阳的形象已刻入灵魂:
· 它是一片惊天下的甲骨,是文明破晓的微光。
· 它是一碗滚烫的扁粉菜,是寻常巷陌的暖意。
· 它是一座千年守望的文峰塔,是古城不变的坐标。
· 它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洹水,是时间本身的象征。
· 它更是一个刻在骨头上的“安”字,是所有旅程的终点,也是所有生活的起点。
他站在安阳站的月台上,回望这座古城。他的背包里,装着一块从洹河边捡来的鹅卵石,一包道口烧鸡,和一本盖满了沿途邮戳、写满了笔记的笔记本。
列车缓缓启动,中原大地在车窗外向后飞驰。楚凡知道,他的徒步中国之旅,在安阳这个文明的起点,找到了一个圆满的终点。他走过了万里路,最终是为了读懂一个个如“安”字般,凝结着先民智慧与期盼的符号,是为了理解脚下这片土地为何能成为“家”与“国”。
他的脚步停下了,但他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故事,于此暂告段落;而生活与成长,永无止境。
在安阳的最后一个清晨,楚凡醒来时,心中没有离别的伤感,只有一种充盈的平静。他仔细地整理行装,动作缓慢,仿佛在进行一个郑重的仪式。
11. 最后的仪式:一碗扁粉菜
他再次走进那家早餐店。老板娘看到他,不等他开口,便笑着朝后厨喊了一声:“一碗扁粉菜,多放辣子!”
他坐在老位置,慢慢地吃着。这一次,他不再去分辨其中的滋味,只是感受着食物带来的温暖,感受着这最寻常的人间烟火气。这碗粉,仿佛连接着三千年前的炊烟与此刻的晨光。
12. 与甲骨文的告别
他再次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在那个甲骨文“安”字前驻足良久。他拿出笔记本,翻到画着太极图、古柏、黄河、铁花、牡丹……的那一页,在空白处,郑重地再次临摹下这个“安”字。
这个字,像一个房子,像一个归宿,为他波澜壮阔的旅程,落下了一个安稳的锚点。
13. 洹水边的礼物
他走到洹水边,从口袋里掏出那块从鹤壁淇河边带来的白色卵石,又捡起一块安阳洹水边的褐色石头。他将两块石头并排放在岸边,让来自两条古老河流的石头,在此刻相遇。
这是一个无言的仪式,是对走过的山河,最沉默也最深情的告别。
14. 回望:文明的重量与生活的温度
背上行囊,走向车站。安阳的阳光很好,洒在文峰塔上,洒在仓巷街的青石板上,洒在寻常百姓家的窗台上。
他想起了这一路: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华北的平原麦浪,从山西的古堡晋商,到内蒙古的草原长风,再到这中原大地的文明之源……所有那些宏大的、细微的、壮丽的、温情的记忆,如同无数条溪流,最终都汇入了安阳这片深沉的土地,沉淀为他人生的底色。
15. 终点,亦是起点
列车启动,安阳城的轮廓在视野中渐渐模糊。他没有感到失落,内心反而像秋日的天空一样,高远而明净。
他摸了摸背包,里面装着:
· 东北带来的松塔
· 太行山拾的岩石
· 平阳木版年画的拓片
· 一小瓶黄河水
· 内蒙的奶嚼克
· 鹤壁淇河的卵石
· 安阳洹河的卵石
· 以及,那本沉甸甸的、写满故事的笔记本。
楚凡的徒步中国之旅,始于一个逃离的念头,成于一段丈量山河的执着,最终,在安阳,在文字的故乡,找到了它的精神归宿。
· 他明白了,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了多少地方,而在于让多少地方走进了心里。
· 他懂得了,历史的厚重,不是为了压垮我们,而是为了让我们站得更稳,知道来处,明辨去向。
· 他领悟到,最动人的风景,不在名山大川,而在寻常巷陌里,那些努力生活的、普通人的面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