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瓶颈与破局
工业局带来的机械厂订单,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整个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都沉浸在喜悦与干劲之中。然而,这股兴奋劲儿还没持续几天,一个现实且严峻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像一盆冷水浇了下来——原料供应跟不上了。
副食品加工厂那边的米浆供应,原本只是满足加工组代工的需求,量并不算大。如今骤然增加了机械厂每月五百斤干米粉的订单,对米浆的需求量几乎翻了一倍。副食品加工厂自身也有生产任务,扩大米浆产量并非易事,短期内无法满足加工组的额外需求。
林科长那边已经明确回复了,他们厂里的米浆产能已经饱和,最多只能维持原来的供应量,这新增的部分,他们实在无能为力。老吴从副食品加工厂回来,带回了这个坏消息,脸上愁云密布。
马主任急得在街道办办公室里直转圈:这可怎么办?订单都接了,还是工业局牵的线,要是交不出货,咱们街道的脸可就丢大了!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典型,不能就这么垮了啊!
王超接到消息,匆匆从加工组赶来,听到这个情况,眉头也紧紧锁住。他预料到扩产会有困难,却没想到卡在了最源头的原料上。没有米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切计划都是空谈。
加工组的生产几乎陷入停滞,工人们看着空荡荡的浸泡桶和闲置的切割台,脸上也充满了焦虑。好不容易有了稳定的高价值订单,大家刚看到增收的希望,难道就要这么破灭了吗?
中午空闲时,王超完成每日秒杀,看着空间里新出现的几样东西:五箱贴着养生保健标签的酒(共60瓶),以及五十斤处理好的、肉质肥厚的海鳗。保健酒可以用来打点关系或者作为特殊奖励;海鳗则可以给家人朋友和辛苦的骨干们改善伙食,补充体力。这些物资,仿佛是为应对接下来的挑战所做的准备。
王超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依赖副食品加工厂这条路暂时走不通了,必须另辟蹊径。自己磨米浆?这个念头冒了出来。但加工组现有的场地、设备和人力,都不具备大规模磨米浆的条件。添置设备?资金和时间都是问题。
他的目光扫过窗外,看到胡同里一些老人正坐在家门口,用小小的石磨磨着豆子或者少量粮食,准备自家的吃食。一个大胆的想法如同电光石火般在他脑海中闪现——为什么不把磨米浆这个环节,外包出去?
南水县乃至整个赣省,农村和城市普通家庭中,拥有小型石磨的不在少数。很多家庭妇女、老人都有使用石磨的经验。如果将需要的大米分发给这些家庭,由他们利用自家的石磨磨成米浆,加工组按量支付加工费,这不就相当于把无数个分散的、微小的生产力组织起来,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吗?这正好符合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时代精神!
想到这里,王超心中豁然开朗。他立刻将自己的想法向焦头烂额的马主任和老吴和盘托出。
把米浆...外包给居民自家去磨?马主任和老吴听完,都愣住了。这个思路完全超出了他们固有的认知。
王超肯定地点头,详细解释,我们可以这样操作:由街道出面组织,统计辖区内拥有石磨且愿意承接加工的家庭。加工组统一采购大米,按一定比例和标准兑水后,分发给这些家庭。他们利用空闲时间磨好米浆,我们按磨出的合格米浆重量支付加工费。我们负责统一收集、检验和后续的生产。这样,我们不用增加场地和设备,就能迅速扩大米浆的供应量!
马主任和老吴仔细琢磨着王超的话,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个方法,听起来确实可行!充分利用了民间闲置的劳动力和工具,成本可控,启动快,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正确性——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好!这个办法好!马主任一拍大腿,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咱们街道别的不多,就是人多!家家户户基本都有个小石磨!这事能办!
老吴也兴奋起来:对对对!还能解决一部分家庭妇女和老人的零散就业问题,增加点收入!一举多得!
思路确定,三人立刻行动起来。马主任负责向区里汇报这个发动群众、解决生产难题的新思路,争取支持;老吴带着街道干事,迅速开始摸排辖区内拥有石磨的家庭,并制定简单的合作协议和加工费标准;王超则负责制定米浆的质量标准(浓度、细腻度等)和验收方法,确保源头材料的质量。
与此同时,王超也提出了另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马主任,吴干事,就算米浆供应解决了,咱们现在的场地也快不够用了。新的订单需要更多的晾晒空间,现在院子里已经挤得满满当当。而且,磨好的米浆需要地方暂时存放和初步沉淀,也需要空间。咱们得找个更大、更固定的地方了。
马主任此刻信心大增,闻言立刻表态:场地问题我来解决!街道还有几处闲置的旧仓库和公房,我这就去打报告申请!一定给加工组找个宽敞地方!
说干就干。街道办的效率前所未有的高。仅仅两天时间,初步统计就有超过六十户家庭表示愿意承接磨米浆的活计。简单的合作协议(主要是质量要求和加工费)也写了出来。
马主任那边也传来好消息,区里批准了他们使用一处位于城边、原本废弃的旧粮站仓库,面积足有现在加工组场地的五倍大,而且自带一个宽敞的水泥晒场!
消息传到加工组,工人们一片欢腾,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王超亲自参与了新场地的勘察,旧粮站仓库虽然破旧,但主体结构完好,只是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和杂物,墙角能看到蜘蛛网和鼠类活动的痕迹。他立刻意识到卫生是首要问题。食品生产,卫生是底线,绝不能含糊。
必须先彻底清理,达到卫生标准后才能搬迁。王超对马主任和老吴强调。
在搬迁之前,王超组织所有工人,并临时请了些街坊帮忙,对新场地进行了一场彻底的卫生攻坚战。扫帚、铁锹齐上阵,清除积年尘垢和垃圾;用石灰水混合着街道找来的少量杀虫剂,仔细喷洒墙角、地面和梁柱,进行初步的防虫防鼠处理;所有的窗户都被打开通风,破损的玻璃请人修补好;地面不平处用沙土填平。
王超特别强调,任何角落都不能放过,尤其是未来存放米浆和成品的地方,必须达到手摸无尘的标准。他还让张保国带着人,检查并堵塞了所有发现的鼠洞,在仓库外围关键位置投放了街道找来的简易捕鼠夹和鼠药(严格管理,确保安全)。
经过连续三天的奋战,原本破旧脏乱的旧仓库焕然一新,虽然依旧简陋,但干净、整洁、通风,基本达到了食品加工的环境要求。直到这时,王超才开始规划功能分区:原料存放区、米浆接收与暂存区(特别注意了排水和清洁)、生产作业区、成品存放区以及宽敞的晾晒场。
搬迁工作这才有条不紊地展开。那些报名磨米浆的家庭,也接到了通知,很快就可以开始领米试磨。
站在焕然一新的旧粮站仓库前,王超心中感慨。一次原料危机,反而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充满生命力的生产组织模式,并推动加工组迈上了规模化和正规化的新台阶。这不仅仅是场地的扩大,更是经营思路和管理模式的一次升级。
他相信,依靠这种核心加工+群众外包的模式,加上更优越、更规范的生产条件,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不仅能稳稳拿下机械厂的订单,未来还有能力承接更多、更大的业务。而他播撒下的技术火种管理火种,也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继续发光发热。
第六十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