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的介入,如同在一盘陷入僵局的棋局中,投入了一颗过河的“车”,立刻改变了局势。
林薇检察官雷厉风行。在得到院领导的支持后,她迅速从公诉和职务犯罪侦查部门抽调了少量绝对可靠的骨干,成立了一个秘密的“4.15专案组”(以首次发现资金异常的日子命名),与警方的“筑坝行动”小组并行推进。
她的方式与警方截然不同,更注重程序正义和法律授权。
首先,她并没有直接去接触侯亮,而是以“例行税务稽查合规性抽查”为名,通过检察院的渠道,直接调取了侯亮及其近亲属近年来的全部银行流水、房产信息、股票投资等财产申报记录。这一切都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侯亮本人可能完全没察觉到。
同时,她向法院申请了针对“xx咨询”、“xx商贸”等几家空壳公司的司法审计令。理由是“涉嫌经济犯罪”(基于警方提供的初步资金异常报告),程序合法,理由充分。一支由法院指定的、信誉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团队,开始进驻这些公司,依法调阅账目、银行流水、合同等一切财务资料。
这种方式,堂皇正大,借助的是国家司法机器的力量。李氏集团即便察觉,也很难像对付警方调查那样,直接用律师和拖延战术来应对。他们可以拒绝警方的询问,但却难以公然抗拒法院指令的司法审计。
当然,林薇清楚,这种公开的审计很可能查不到核心内容,真正的资金早已转移。但她此举的目的,一是敲山震虎,给李氏集团施加压力,逼他们露出破绽;二是希望通过审计过程,发现一些警方之前无法接触到的、更深层次的关联和线索。
就在检察院无声无息地展开审计的同时,警方这边的线上猎杀也在紧张进行。
陈凯几乎住在了电脑前。他按照陆野的指示,不再宏观地分析资金流向,而是聚焦于微观的操作痕迹。他利用权限,调取了那些空壳公司银行账户的海量操作日志。
数据量极其庞大,每一次登录、每一笔转账、每一次修改密码,都记录在案。他编写了复杂的脚本程序,对这些日志进行清洗、筛选、归类。
他寻找着固定的登录时间段——果然,发现大部分异常转账操作都集中在工作日的上午10点到11点,以及下午的3点到4点之间。这像是某个上班族的作息规律。
他分析着登录设备的浏览器类型、屏幕分辨率、字体指纹等细微特征——发现尽管Ip地址变幻莫测,但有几个账户的操作,偶尔会闪现出相同的设备指纹特征,虽然很快又被掩盖,但留下了痕迹。
他甚至调取了这些账户操作时,银行系统记录的按键间隔和鼠标移动速度模式(用于反欺诈的底层数据),试图建立操作者的“行为画像”。
这是一场枯燥到极致却又需要极致耐心的数字狩猎。陈凯瞪大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流动的代码和数据,就像猎人守在陷阱旁,等待着猎物最细微的触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连续奋战了几乎三十个小时后,一个极其微弱的信号,被他捕捉到了!
在一次发生在半个月前的、从“xx咨询”公司账户向境外某空壳公司转账的操作日志中,系统记录到的源Ip地址,经过层层追溯(利用了银行内部更高级别的网络诊断权限),竟然短暂地、真实地指向了本市一家名为“蓝鲸”的网络咖啡馆!
虽然这个Ip只出现了一瞬,很快就被切换,但确确实实存在过!
操作者显然极其谨慎,绝大部分时间都使用代理或跳板,但或许是因为那次网络波动,或许是一瞬间的疏忽,暴露了其真实的物理位置!
“野哥!有发现!”陈凯几乎是吼出来的,声音因为激动和疲惫而嘶哑。
陆野、周婷和李伟立刻围了过来。
“蓝鲸网络咖啡馆…”陆野看着屏幕上那个Ip地址和对应的物理地址,眼神锐利起来,“他居然敢在公共场合操作?”
“可能觉得最危险的地方就最安全,或者只是临时应急。”陈凯兴奋地解释道,“而且你看时间,是工作日的下午三点多,网吧人少,相对安静。关键是,这个Ip出现的时间,和那笔五十万的转账时间完全吻合!”
“能查到当时是谁用的那台机器吗?”李伟立刻问。
“很难。”陈凯摇摇头,“这种小网吧,管理松散,实名制形同虚设,监控录像估计早覆盖了。但是…”
他顿了顿,眼中闪着光:“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其重要的线索!这个操作者,在本市!他偶尔会在这个区域活动!而且,他并非无迹可寻!”
一条关键的、连接虚拟数字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的线,终于被抓住了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