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河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公元前320年,卫国这个小国家进一步把自己的称号给降低了,这次改为了“君”。国家弱小就只有被人欺负,毛主席说过,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强大自身,才是硬道理。

公元前319年,强大的秦国又开始攻打魏国了,这次占领了鄢城,秦国那是不断的在蚕食魏国,让魏国的版图在逐渐的缩小,国力在不断的减弱,为后来的灭国之战打下了基础。

同年,被称为大胃王的魏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成为了魏国的国君,这魏襄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咱们来看看孟子是怎么说的。这天,孟子闲的没事就去拜见魏襄王,完事后出来就对人说:“远远望去,他不像个君主;在他身边仔细的观察他,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威严。正在我思考之际,他突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不假思索的回答说:‘没啥好办法,只有统一才能安定。’我刚说完他又问:‘依先生之见谁能统一天下?’我回答到:‘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我说完他接着问:‘那么谁会跟随他呢?’我回答到:‘如果能做到这点,那天下没有人不跟随他。请问大王知道禾苗吗?七八月间如果天气干旱,禾苗就会枯槁。但如果天上乌云密布,下起瓢泼大雨,禾苗受到雨水的滋润,马上就会蓬勃生长。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了呢?’”在战国时期,君主的威严不仅靠权力,更需要君主有美好的德行,以德服人才是治国的核心,孟子说的这段话也恰恰说明了他推行“仁政”的治国理念,而魏襄王恰恰缺乏这一点,所以孟子说他远远看去没人君的样子,孟子用意是批评当时统治者只重权术而缺乏仁政,不施行仁政,百姓日子过得不安稳,又怎么会拥护你呢?孟子又提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他主张以仁政实现统一,认为用暴力统一难以长久。又借用雨浇禾苗的故事来说明人心所向不可阻挡。以民为本才能成就真正的王业,实现天下太平,真正的权威源于领导者的德行和惠民政策,对于现在的企业,又该怎么样才能管理好员工呢?不让员工一边上班一边在背后骂老板呢!是一个值得让人去思考的问题。

公元前318年。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联合攻打秦国,进攻函谷关。秦国看形势不妙,赶紧出兵迎战,结果五国的军队都被秦军给打败了。五国联军被打败,那是意料中的事,因为五国之间实力都差不多,难以形成统一,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怎么能不失败呢?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人的思想不统一,队伍自然难以取胜。

同年,宋国在众多诸侯国频繁交战的情况下,首次称自己的国君称号为“王”。

公元前317年。秦国军队在修鱼击败了韩国的军队,斩杀韩军八万人,在浊泽俘虏了韩国的将领叟和申差。看到秦军的这一战绩,各诸侯国感到非常的震惊和恐惧。震惊秦军的强大,恐惧秦军有一天会来攻打自己,自己也会遭受韩军同样的情况。

齐国的大夫与苏秦争宠,就派人前去刺杀苏秦,将苏秦杀死了,一代名士就这么落幕了。苏秦的死亡揭示出在利益至上的环境中,没一点智慧,你的才能和功绩反而会为自己招来祸患;没有制度保障的个人权威极其的脆弱,说没就没;变法实际上就是贵族与游士的博弈,动的就是贵族的蛋糕,支持你的人在,你很有权威,支持你的人不在后,你的结局会很惨淡,这个时候改革者往往会成为权力交替的牺牲品。这也反映出了在战国时期王道和霸道在治理国家路线上的冲突。

张仪来到魏国游说魏襄王说:“魏国的土地不到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而且地势平坦,没有名山大川的屏障,士兵分散在楚国、韩国、齐国、赵国的边境,守卫亭障的士兵不下十万人,魏国的地势本来就是战场。诸侯国合纵联盟,在洹水之上结盟,结为兄弟以互相支持。如今即使是亲兄弟,也会为了钱财互相残杀,亲兄弟还得明算账,更何况是依靠反复无常的苏秦的计谋,这显然是不可能成功的。大王如果不依附秦国,秦国就会出兵攻打河外,占领卷衍、酸枣,威胁卫国,夺取阳晋,那么赵国就无法南下,赵国无法南下,魏国就无法北上,魏国无法北上,合纵的道路就被切断,合纵的道路被切断,大王的国家想要不危险,那是不可能滴。所以希望大王能够慎重考虑,并且让我告老还乡。”魏王仔细得想了一下,最终还是背弃了合纵盟约,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担任秦国的相国。 张仪的分析可谓是直指要害,而魏襄王的选择可以说是在立即死亡和慢性死亡之间选择了后者,这也很好的验证了一句话:弱国无外交,魏国在马陵之战和河西之战中国力已经衰退,面对强大的秦国已无还手之力,只能任其宰割。

同年,鲁景公去世,他的儿子鲁平公旅继位。

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互相攻打,都来向秦国求救。秦惠王想要攻打蜀国,但因为蜀国道路险峻狭窄,难以到达,而韩国又来侵犯,因此犹豫不决该怎么办,就把大臣们叫过来商量。司马错请求攻打蜀国。张仪说:“攻打蜀国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相国说说你攻打蜀国得理由。”张仪说:“亲近魏国,善待楚国,出兵三川,攻打新城、宜阳,逼近周王室的郊外,占据九鼎,掌握图籍,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不听,这才是王业。我听说争名的人在朝廷,争利的人在市场。如今三川和周王室,就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而大王不去争夺,反而去争夺戎狄,这离王业太远了!”司马错说:“相国此言差矣,我听说,想要富国的人必须扩大土地,想要强兵的人必须使百姓富裕,想要称王的人必须广施德行,这三者具备了,王业自然就来了。如今我秦国的土地狭小,百姓贫穷,所以我建议先做容易的事。蜀国是西边的偏僻之国,也是戎狄的首领,国内有桀、纣那样的暴乱,以我秦军去攻打它,就像用豺狼去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得国土,获取它的财富可以使秦国百姓富裕起来,整顿军队不会伤害百姓,而蜀国已经臣服,攻下一国而天下不会认为我们残暴,获取西海的利益而天下不会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而且还有制止暴乱的名声。如今攻打韩国,劫持天子,这是恶名,而且未必有利,还会背上不义的罪名,攻打天下所不愿攻打的国家,这是危险的!请让我说明原因。周王室是天下的宗室;齐国和韩国是盟友。周王室知道自己失去了九鼎,韩国知道自己失去了三川,两国会联合起来,借助齐国和赵国的力量,向楚国和魏国求救。把九鼎给楚国,把土地给魏国,大王无法阻止。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稳妥一点,轻松拿下。”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攻打蜀国。十月,秦国攻占了蜀国。贬蜀王为侯,任命陈庄为蜀相。蜀国归属秦国后,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富裕起来,轻视其他诸侯。司马错的选择类似于二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先经济整合在政治主导,而张仪的方案堪比希特勒直接吞并捷克,容易引起系统性反弹。秦惠王的选择也揭示出真正的霸权不在虚名而在于实质性的东西,比如资源,地盘,民意的掌控。司马错的远见在于以讨伐暴乱的名义出兵,避免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为自己的发展谋求好处,让别人也无话可说,达到了名利双收。

苏秦死后,他的弟弟苏代、苏厉也以游说诸侯而闻名。燕国的相国子之与苏代联姻,想要掌握燕国的权力。苏代出使齐国回来后,燕王哙问他:“齐王能称霸吗?”苏代很自信得回答道:“不能。”燕王问:“为何如此自信得说出这两字?”苏代回答:“因为他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哙专任子之。鹿毛寿对燕王说:“人们称尧为贤君,是因为他能让出天下。如今大王把国家让给子之,大王就能与尧齐名了。”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子之的权力那是大大得增强。这时有人说了:“禹推荐益,却让启的人做官,等到禹年老时,认为启不足以担当天下,就把天下传给益。启和他的党羽攻打益,夺取了天下,天下人说禹名义上传天下给益,实际上让启自己夺取。如今大王说把国家托付给子之,但官吏都是太子的人,这是名义上托付给子之,实际上太子掌权。”燕王于是收回了太子的印绶,把三百石以上的官吏都交给子之。子之南面称王,处理国事,而燕王哙年老,不再听政,反而成为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决定。禅让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苏代的回答暗示燕王应该信任子之,为夺权铺路。鹿毛寿引用尧禅让,就是利用了燕王渴望贤君的心理,实际上禅让在战国时代已经不适用了。最后燕王把权力全部交给子之,结果导致燕国内乱,差点亡国。提醒我们对于表面说出来的话要辨别其真正意图,不能盲目的就去执行,给自己带来祸患。

公元前315年,周慎靓王去世,他的儿子周赧王延继位。

公元前314年,秦国大举入侵义渠,攻占了义渠二十五座城池。

同年,魏国背叛了秦国,秦国这口气能忍吗?想揍你还找不到理由呢,结果你自己给送上门了,真是屎壳郎提灯笼进厕所呀!于是,秦国派兵攻打魏国,占领了魏国的曲沃,魏国的版图进一步缩小,秦国还将当地的居民迁回了秦国。秦国大军又在岸门击败了韩国,韩国太子仓入秦为人质以求和,秦军现在真是强的可怕,和谁打都的把人家打个半残。

燕国的子之担任燕王三年,导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密谋攻打子之。齐王派人告诉燕太子说:“我听说太子将要整顿君臣之义,明确父子之位,我的国家虽小,但愿意听从太子的命令。”太子于是集结党羽,派市备攻打子之,但未能成功。市被反过来攻打太子。燕国的这场内乱持续了几个月,导致数万人死亡,百姓因此惶恐不安。齐王派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联合北地的民众攻打燕国。燕国的士兵不战而退,城门大开。齐国人抓住了子之,将其剁成肉酱,随后杀死了燕王哙。

权力更迭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燕王哙的禅让尝试因违背时代规则而失败,太子平的夺权引发血腥内斗,齐国则利用“仁义”话语伪装扩张野心。其本质是战国时代宗法秩序瓦解、强权政治盛行的缩影,经典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这天齐王问孟子说:“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劝我占领燕国。以一个万乘之国去攻打另一个万乘之国,五十天就攻下了,这靠人力是做不到的;如果不占领燕国,恐怕会有天灾。占领燕国会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如果占领燕国而燕国的百姓高兴,那就去占领它,古人有过这样的做法,周武王就是这样;如果占领燕国而燕国的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也有过这样的做法,周文王就是这样。以一个万乘之国去攻打另一个万乘之国,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酒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为了逃避水深火热的生活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就会转而寻求别的出路了!”诸侯国准备联合救援燕国。齐王吓坏了,就请教孟子说:“诸侯国大多谋划攻打我,请先生教我,我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孟子回答说:“我听说以七十里土地统治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听说过拥有千里土地还害怕别人的。《尚书》上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救了。’如今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盛饭、用壶盛酒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大王杀了他们的父兄,捆绑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贵重器物,这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又扩大土地而不施行仁政,这是在招致天下的兵祸。大王赶快发布命令,送回燕国的老人和孩子,停止搬运燕国的贵重器物,与燕国的百姓商议,立一个新君然后撤军,这样还来得及阻止诸侯的进攻。”但是齐王不听,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都是有道理的。时间过了不久,燕国人就反叛了。齐王这时后悔莫及的说到:“我对孟子感到非常惭愧。”陈贾说:“大王不必如此惭愧,我去和孟子聊聊天,试探试探口风。”于是就去见孟子,并问道:“周公是什么样的人?”孟子说:“周公是古代的圣人。”陈贾又说:“周公派管叔去监督商朝遗民,管叔却带着商朝遗民反叛。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孟子说:“周公肯定不知道。”陈贾接着说:“难道圣人也有过错吗?”孟子说道:“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理之中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过错就改正;如今的君子,有了过错却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错像日食月食一样,百姓都看得见。等到他们改正了,百姓都仰望他们。如今的君子,不仅将错就错,还找借口为自己辩解!” 齐王犹豫是否要打燕国,孟子告诉他百姓开心就打,百姓不开心就不打,并举了周武王伐纣的例子,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是为了摆脱水深火热的生活,面对诸侯的讨伐,齐王拒绝了孟子的建议(停止掠夺、立新君,恢复燕国自治)结果导致燕人反叛,齐国攻打燕国胜也快败也快,证明单靠武力征服无法长久,还得依靠仁政。我们要有承认错误得勇气,错了及时改正,不能一错再错。

这一年,齐宣王去世,其子齐湣王地继位。

公元前313年,秦国右更疾率军攻打赵国,攻占了赵国的蔺城,并俘虏了赵国将领庄豹。

秦王想要攻打齐国,但担心齐国和楚国结盟,于是派张仪到楚国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真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断绝关系,我愿意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让秦国的女子做大王的侍妾,秦楚两国通婚,永远成为兄弟之国。”楚王高兴地答应了。楚国群臣都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悼。楚王生气地说:“我不动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六百里土地,你为什么哀悼?”陈轸回答说:“不是这样的。依我看,不仅商於之地得不到,齐国和秦国还会联合起来。齐秦联合,楚国的祸患就要来了!”楚王问:“你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吗?”陈轸很淡然地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楚国有齐国这个盟友。如今楚国与齐国断绝关系,楚国就孤立了,秦国怎么会贪图一个孤立的国家,而给它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后,一定会背弃大王的承诺。这样大王在北面断绝了与齐国的关系,西面又招来了秦国的祸患。两国的军队一定会一起进攻楚国。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不如暗中与齐国联合,表面上与齐国断绝关系,派人跟随张仪。如果秦国真的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断绝关系也不晚。”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嘴,不要再说了,等我得到土地,看你有什么话说!”于是把相印授予张仪,并厚赏他。随后楚国与齐国断绝关系,并派一名将军跟随张仪到秦国。张仪假装从车上摔下来,这一摔就是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说:“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绝关系还不够彻底?”于是派勇士宋遗借用宋国的符节,北上辱骂齐王。齐王大怒,转而与秦国交好,齐秦两国结盟。张仪这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说:“你怎么还不去接收土地?从某地到某地,方圆六里。”楚国使者大怒,回去就把被骗的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一听,那怒火蹭的一下就上了头,准备发兵攻打秦国。这时陈轸说:“我现在可以说话了吗?我建议攻打秦国不如贿赂秦国一座名城,与秦国联合攻打齐国,这样我们虽然在秦国失去了土地,却可以从齐国得到补偿。如今大王已经与齐国断绝关系,又责备秦国欺骗我们,这是在促使齐秦联合并招致天下的兵祸,楚国一定会受到严重伤害!”楚王不听,派屈匄率军攻打秦国。秦国也派庶长章率军迎击。楚王失败的根源就在于贪小利而忘大害,利益越大,陷阱越深,面对巨大得利益时,我们要明白对方为何会给出超出常理范围得利益,要去理性得判断,不要被不劳而获得利益冲昏了头脑,付出不可估量得代价。也告诫我们在与人合作时要验证对方的信任度如何,避免被欺骗。面对欺骗也不要愤怒,愤怒会让你失去理智,做出得决定会让你悔恨终身。

公元前312年,春天,秦军与楚军在丹杨交战,楚军大败,秦军斩杀楚军甲士八万人,俘虏了楚将屈匄以及列侯、执珪等七十多人,随后攻占了汉中郡。楚王调集全国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双方在蓝田交战,楚军再次大败。韩国和魏国听说楚国陷入困境,趁机南下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国人听说后,急忙撤军回国,割让两座城池向秦国求和。不听良言就得付出代价。

燕国人共同拥立太子平为燕王,即燕昭王。燕昭王在燕国被齐国攻破后即位,他哀悼死者,慰问孤儿,与百姓同甘共苦,以谦卑的态度和丰厚的礼物招揽贤才。他对郭隗说:“齐国趁我国内乱而攻破燕国,我深知燕国弱小,力量不足,无法报仇。但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的耻辱,这就是我的愿望。先生如果发现有合适的人才,我愿意亲自侍奉他!”郭隗说:“古代有位君主,用千金派涓人去寻找千里马,涓人找到一匹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回来。君主大怒,涓人说:‘我们死马尚且买,何况活马呢?千里马很快就回来了。’不到一年,果然来了三匹千里马。如今大王如果真想招揽贤士,不妨从我开始。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难道会嫌路远而不来吗?”于是燕昭王为郭隗改建宫室,并以师礼侍奉他。消息传开后,贤士们争相前往燕国。乐毅从魏国赶来,剧辛从赵国赶来。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亚卿,将国政交给他处理。弱者逆袭的关键就在于领导者得胸怀、人才的汇聚和民心的归附。放下身段、重金招贤,以诚意吸引人才,得到乐毅等人才,实现了燕国的复兴;哀悼死者、抚恤百姓,与民共苦,奠定了复兴的基础。燕昭王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明。

同年,韩宣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韩襄王仓继位。

公元前311年,蜀国相国杀死了蜀侯。

秦惠王派人告诉楚怀王,愿意用武关之外的土地交换楚国的黔中地。楚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愿意得到张仪,然后献上黔中地。”张仪听说后,请求前往楚国。秦惠王说:“楚王对你恨之入骨,你怎么能去呢?”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有大王在,楚国不敢对我怎么样。而且我与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很好,靳尚又侍奉楚王的宠姬郑袖,郑袖的话,楚王没有不听的。”于是张仪前往楚国。楚王将他囚禁起来,准备杀他。靳尚对郑袖说:“秦王非常喜爱张仪,准备用上庸六县和美女来赎他。楚王看重土地,尊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得宠,而夫人您就会被冷落了。”于是郑袖日夜向楚王哭诉:“做臣子的,只是各为其主罢了。如今杀了张仪,秦国一定会大怒。我请求带着孩子迁到江南去,免得被秦国鱼肉!”楚王于是赦免了张仪,并厚待他。张仪趁机游说楚王说:“合纵抗秦就像驱赶一群羊去攻打猛虎,显然无法取胜。如今大王不依附秦国,秦国就会胁迫韩国、驱使魏国来攻打楚国,楚国就危险了。秦国西有巴、蜀,造船积粮,沿岷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多里,不到十天就能到达扞关,扞关一旦失守,楚国东部就会全部陷入防守状态,黔中、巫郡就不再是大王的了。秦国出兵武关,楚国北部就会与中原断绝联系。秦军攻打楚国,危险在三个月之内,而楚国等待诸侯的援军却需要半年以上。指望弱国的救援,却忽视强秦的威胁,这是我为大王担忧的原因。大王如果真能听从我的建议,我愿意让秦楚两国永远成为兄弟之国,不再互相攻伐。”楚王已经得到了张仪,又不愿意割让黔中地,于是答应了张仪的建议。楚王释放张仪是因郑袖的胁迫,而非理性判断。最终接受张仪的建议,是因恐惧秦国的军事威胁,同时贪图暂时的和平,暴露出其优柔寡断、缺乏战略眼光的特点(这也为日后楚国衰败埋下伏笔)。张仪通过威逼+利诱+内部分化的组合拳,瓦解敌国意志,体现战国策士的现实主义风格。楚国衰败的根源在于楚怀王轻信宠臣、受制于后宫,外交反复无常,导致国家利益不断受损,与秦国的系统性差距日益扩大,我们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受制于当下。

张仪随后前往韩国,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山多地少,粮食产量低,百姓只能吃豆类和麦子,国家没有两年的存粮,现有的士兵不过二十万。而秦国有甲士百万。山东六国的士兵披甲戴盔与秦军作战,秦军却赤膊上阵,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挟着俘虏。用孟贲、乌获这样的勇士去攻打不肯臣服的弱国,就像把千钧重物压在鸟蛋上,一定没有幸免的可能。大王如果不依附秦国,秦国出兵占领宜阳,封锁成皋,大王的国家就会被分割。鸿台之宫、桑林之苑,就不再是大王的了。为大王考虑,不如依附秦国,攻打楚国,以此转祸为福,取悦秦国。这是最好的计策。”韩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韩王的妥协再次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实力决定生存。张仪利用韩国地瘠兵弱的劣势,以秦国的绝对武力威慑(甲士百万)和灭国威胁(千钧压卵),迫使韩王屈服。其策略是:夸大敌强我弱,制造恐惧,再提出依附强权(事秦攻楚)的所谓转祸为福之策,实则让韩国放弃自主,沦为秦国附庸。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在大国博弈中很被动,也很无奈。只有强大才能无所畏惧。

张仪回到秦国报告,秦王封他六邑,号武信君。张仪又奉命向东去游说齐王说:“那些主张合纵的人一定会对大王说:‘齐国有三晋作为屏障,地广人多,兵强马壮,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奈何不了齐国。’大王赞赏这种说法,却不考虑实际情况。如今秦楚两国通婚,成为兄弟之国;韩国献上宜阳;魏国献上河外;赵王入朝秦国,割让河间以侍奉秦国。大王如果不依附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攻打齐国的南部,调动赵国的军队,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淄和即墨就不再是大王的了!国家一旦被攻打,即使想依附秦国,也来不及了!”齐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实力不足时,不可寄希望于虚幻的联盟,信息透明和战略定力才是关键。

张仪离开齐国,西去游说赵王说:“大王率领天下诸侯对抗秦国,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大王的威名传遍山东六国,我国感到恐惧,只好修整铠甲,磨砺兵器,努力耕种,积蓄粮食,战战兢兢,不敢轻举妄动,唯恐大王有意责备我们。如今凭借大王的威力,秦国已经占领了巴、蜀,吞并了汉中,包围了两周,据守白马津。秦国虽然地处偏远,但心中积怨已久。如今秦国的疲惫之师驻扎在渑池,愿意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与赵军在邯郸城下会战,希望在甲子日决战,以重现当年武王伐纣的故事。特此派使者先告知大王。如今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和魏国自称东方的藩臣,齐国献上鱼盐之地,这等于切断了赵国的右臂。断了右臂还要与人搏斗,失去盟友而孤立无援,想要不危险,可能吗?如今秦国派出三位将军,一支军队封锁午道,通知齐国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支军队驻扎在成皋,驱使韩、魏两国的军队驻扎在河外;一支军队驻扎在渑池,约定四国联合攻打赵国,赵国一旦屈服,必定被四分五裂。我私下为大王考虑,不如与秦王当面结盟,永远成为兄弟之国。”赵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张仪以武力威慑+心理战”迫使赵王屈服:先夸大秦军实力(占领巴蜀、包围两周),再渲染赵国孤立无援(楚韩魏齐皆附秦),最后威胁“四国联军瓜分赵国”,制造绝望感。其策略是“先震慑,后瓦解,逼敌不战而降”。在不对称的对抗中,心理威慑可能比武力更有效,具体用什么方法要依据情况而定。

张仪于是北上燕国,游说燕王说:“如今赵王已经入朝秦国,献上河间以侍奉秦国。大王如果不依附秦国,秦国出兵云中、九原,驱使赵国攻打燕国,那么易水和长城就不再是大王的了。况且如今齐国和赵国对于秦国来说,就像郡县一样,不敢擅自出兵攻伐。如果大王依附秦国,就永远不会有齐、赵两国的祸患了。”燕王请求献上常山尾部的五座城池以求和。张仪以以邻制邻”之策威逼燕王:先渲染赵国已臣服于秦,再威胁秦赵联军攻燕(“易水、长城不保”),最后以“齐赵如秦之郡县”彻底瓦解燕国抵抗意志。“借他国屈服之实,制造连锁恐慌”,迫使燕国不战而降。弱国的选择常被压缩到屈服或者毁灭。

张仪回到秦国报告,还未到达咸阳,秦惠王去世,他的儿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在做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即位后,群臣大多都诋毁张仪。诸侯国听说张仪与秦武王有矛盾,都背叛了连横,重新合纵抗秦。没有了大老板的支持,张仪的处境可谓是日益艰难。

公元前310年,张仪游说秦武王说:“臣为大王考虑,东方各国若有变乱,大王可以趁机多割取诸侯的土地。我听说齐王非常憎恨我,我在哪里,齐国就会攻打哪里。我愿意以我这不才之身前往魏国办事,齐国听说我在魏国办事,一定会出兵攻打魏国,齐魏两国交战无法脱身,大王就可以趁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挟持天子,掌握地图和户籍,这是成就王业的机会。”秦武王同意了张仪的建议。张仪就前往魏国办事,齐国听说后果然出兵攻打魏国,这把魏王给吓得差点就没了。张仪赶忙对魏王说:“大王不必担心,请让我出马让齐国退兵。”于是他派自己的门客前往楚国,借楚国使者之口对齐王说:“大王把张仪托付给秦国,真是太过分了!”齐王问:“为什么这么说?”楚国使者说:“张仪离开秦国时,早已与秦王谋划好了,想让齐魏两国互相攻打,秦国趁机夺取三川。如今大王果然出兵攻打魏国,这是大王在国内消耗国力,在国外攻打盟国,反而让张仪在秦王面前更加得宠。”齐王于是撤军回国。张仪在魏国担任相国一年后去世。张仪与苏秦都以纵横之术游说诸侯,获得富贵,天下人争相效仿他们。还有魏国人公孙衍,号称犀首,也以游说显名。此外,苏代、苏厉、周最、楼缓等人,纷纷在各国活动,以辩才和诈术互相竞争,不可胜数。而张仪、苏秦、公孙衍最为着名。 张仪利用“自我牺牲+借力打力”的策略:先以自身为诱饵引齐攻魏,再借楚国之口揭穿“秦齐互耗”的阴谋,迫使齐国退兵。就是为了制造矛盾、转移焦点,最终为秦国谋利。高明的谋略需多步铺垫,利用对手心理盲区。有时候我们在没办法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借第三方之口传递信息,更具说服力。齐魏相争,秦国得利,警示国际竞争中需警惕“渔翁得利”者。在复杂博弈中,真正的赢家往往是幕后操纵矛盾的一方。

《孟子》评论说: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无事,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君子应当站在天下的正位,走天下的正道,得志时与百姓一起遵循正道,不得志时独自坚持正道,富贵不能使他放纵,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扬雄在《法言》中说:有人问:“张仪、苏秦学习鬼谷子的权术,精通纵横之术,使中原各国安定了十多年,是这样吗?”扬雄回答:“他们是诈术之人。圣人厌恶他们。”又问:“孔子读他们的书,张仪、苏秦实践他们的学说,怎么样?”扬雄说:“这就像凤凰鸣叫而鸷鸟展翅,差得太远了!”又问:“那么子贡不也是这样吗?”扬雄说:“子贡以混乱无法解决为耻,张仪、苏秦以游说不能获得富贵为耻。”有人问:“张仪、苏秦难道没有才能吗?他们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效仿吗?”扬雄说:“古代的贤人,连帝王都难以任用他们,不是因为才能。才能啊才能,不是我们这类人的才能。”孟子与扬雄批判张仪、苏秦等纵横家虽能搅动风云,却非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强调“正道立身”,认为大丈夫应坚守仁义,不为外物所屈;扬雄则斥其为“诈术之徒”,认为其才能用于谋私利,背离圣贤之道。告诉我们成事手段与目的必须统一,仅靠权谋而无德行,终非长久之策。

这一年,秦王派甘茂诛杀了蜀国相国,秦王与魏王在临晋会面。

赵武灵王娶了吴广的女儿孟姚,对她那是十分宠爱,把她封为惠后。惠后生下了儿子赵何。

公元前309年,秦国首次设置丞相,任命樗里疾为右丞相。

公元前308年,秦国与魏国在应地会面。

秦王派甘茂与魏国约定共同攻打韩国,并派向寿辅助甘茂。甘茂到达魏国后,让向寿回国,对秦王说:“魏国已经同意了我的建议,但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韩国!”秦王在息壤迎接甘茂,并询问原因。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郡。如今大王要越过重重险阻,行军千里去攻打它,难度很大。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他母亲依然织布自若。等到第三个人来告诉她,她扔下织布机,翻墙逃走了。我的贤能不如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参的母亲,怀疑我的人不止三个,我担心大王也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下织布机。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打了三年才打下来。回国论功时,魏文侯拿出一箱诽谤乐羊的书信。乐羊再拜叩头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君主的信任。’如今我是个客居秦国的臣子,樗里子、公孙奭倚仗韩国的势力来议论我,大王一定会听信他们,这样大王就欺骗了魏王,而我也要承受韩相公仲侈的怨恨。”秦王说:“我不会听信他们的,我愿意与你盟誓。”于是秦王与甘茂在息壤盟誓。秋天,甘茂和长封率军攻打宜阳。甘茂提前为自己铺路,避免因不信任问题而招来祸患。

公元前307年,甘茂率军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都未能打下来。这时樗里子、公孙奭果然在秦王面前诋毁甘茂。秦王召见甘茂,想要撤军。甘茂说:“息壤的盟誓还在那里。”秦王说:“是的。”于是秦王调动全部兵力支援甘茂。秦军斩杀韩军六万人,终于攻下宜阳。韩相公仲侈到秦国谢罪求和。

秦武王喜欢角力游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因此当上了大官。

甘茂和秦武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任是成功基石,甘茂以曾参杀人典故强调君主信任的重要,秦王最终守诺增兵取胜。坚持才能突破困境,宜阳久攻不下,但全力坚持后终获成功。盟约约束权力,息壤之誓防止秦王半途而废,体现制度对决策的保障。最重要的是领导者的信任与团队的坚持是克难制胜的关键。

八月,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鼎,结果折断胫骨而死。秦武王死后,孟说被灭族。秦武王没有儿子,他的异母弟弟嬴稷在燕国做人质。秦国大臣将他迎回立为秦王,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亲是芈八子,楚国人,即宣太后。芈月传电视剧就是说的大秦这段历史。

赵武灵王向北巡视中山国的土地,到达房子,随后前往代地,北至无穷,西至黄河,登上黄华山。他与肥义商议推行胡服骑射以教导百姓,说:“愚者所嘲笑的,正是贤者所明察的。即使全世界都嘲笑我,我也一定要占领胡地和中山!”于是赵武灵王改穿胡服。国人都不愿意,公子成称病不上朝。赵武灵王派人去劝他说:“家事听父母的,国事听君主的。如今我下令改穿胡服,而叔父您却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治理国家有常法,以利民为本;处理政事有原则,以令行为上。明德先从卑贱者开始,而政令先从权贵者推行,所以我希望借助叔父的威望来成就胡服骑射的功业。”公子成再拜叩头说:“我听说中原是圣贤教化之地,礼乐盛行之处,远方国家前来朝拜,蛮夷效仿学习的地方。如今大王舍弃这些而穿远方的胡服,改变古人的传统,违背人心,我希望大王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亲自去劝说公子成,说:“我国东有齐国、中山国,北有燕国、东胡,西有楼烦、秦国、韩国的边境。如今没有骑射的装备,怎么能守住这些地方呢?以前中山国倚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的土地,掳掠我们的百姓,引水围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失守,先王以此为耻。所以我改穿胡服,练习骑射,是为了防备四境的危难,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却固守中原的习俗,厌恶改穿胡服的名声,忘记了鄗城之耻,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于是赵武灵王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就穿着胡服上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发布胡服令,并招募骑射之士。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告诉我们变革需要魄力与远见,面对举世非之的压力,赵武灵王坚持愚者所笑,贤者所察的信念,体现领导者必须超越世俗眼光,以国家利益为先。变革要自上而下推动,他通过说服宗室重臣公子成(政令先贵者行),以点带面破除阻力,说明改革需从权力核心突破,利用权威化解保守势力。实用主义高于传统束缚,赵武灵王以边境危机(中山侵鄗)为切入口,揭示礼乐教化需让位于生存需求,唯有适应现实(胡服骑射)才能强国御侮。对公子成既强硬(国听君)又怀柔(亲往劝说),最终实现威德并用的团结效果,展现政治了智慧。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派向寿平定宜阳,同时派樗里子、甘茂攻打魏国。甘茂向秦王建议,将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反对这一建议,但未能成功,因此怨恨并诋毁甘茂。甘茂害怕祸患上身,于是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逃亡离开。樗里子与魏国讲和,撤军回国。甘茂逃奔齐国。 甘茂虽然立下了功劳,但因触动了权贵利益而遭受谗言,最终被迫逃亡,这告诉我们有了功劳也要懂得自保。《素书》中说:贤人君子,达乎去就之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惜很多人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赵武灵王巡视中山国的土地,到达宁葭;向西巡视胡地,到达榆中。林胡王献马给赵国。赵武灵王回国后,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代相赵固负责胡地事务,招募胡人军队。

楚王与齐国、韩国结成合纵联盟。

公元前305年,彗星出现。彗星被称为扫把星,它的出现常常预示着上天对人间失德的警示,有灾难、战争的出现。

赵武灵王攻打中山国,占领了丹丘、爽阳、鸿之塞,又攻占了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国献上四座城池求和。

秦宣太后的异父弟弟是穰侯魏冉,同父弟弟是华阳君芈戎;秦昭王的同母弟弟是高陵君和泾阳君。魏冉最有才能,自秦惠王、秦武王时起就担任要职。秦武王去世后,诸弟争夺王位,只有魏冉有能力,拥立了秦昭王。秦昭王即位后,任命魏冉为将军,守卫咸阳。这一年,庶长壮和大臣、诸公子密谋作乱,魏冉诛杀了他们;惠文后也未能善终,悼武王后被遣送回魏国,秦昭王的兄弟中与他不和的人,魏冉都将其消灭。秦昭王年幼,宣太后亲自处理政事,任命魏冉执政,魏冉的威势震动秦国。秦昭王即位后,魏冉通过铁腕手段(诛杀庶长壮、驱逐敌对势力)清除政敌,体现新政权必须迅速确立权威,否则易生内乱。宣太后重用弟弟魏冉,虽稳定朝局(威震秦国),但也埋下外戚干政的隐患,说明亲属政治虽高效却难持久。魏冉因拥立之功(独力扶植昭王)获得执政地位,证明乱世中个人能力与历史机遇同样关键。

公元前304年,秦王与楚王在黄棘会盟,商议好后秦国将上庸归还给楚国。

公元前303年,又出现了彗星,这预示着灾难又要到来了吗?果然扫把星的名头不是吹的。秦国出兵攻占了魏国的蒲阪、晋阳、封陵,又攻占了韩国的武遂。

齐国、韩国、魏国因为楚国背弃了合纵盟约,联合出兵攻打楚国。楚王派太子横到秦国做人质,请求秦国救援。秦国客卿通率军救援楚国,看到秦国的救援,三国联军无奈撤军离去。

公元前302年,秦王、魏王、韩太子婴在临晋会面,韩太子婴到达咸阳后回国;秦国将蒲阪归还给魏国。秦国大夫中有人与楚太子私下斗殴,楚太子杀死了他,逃回楚国。

公元前301年,发生日全食。

秦国攻占了韩国的穰城。蜀地的宁煇背叛秦国,秦国派司马错前往诛杀他。

秦国庶长奂联合韩国、魏国、齐国的军队攻打楚国,在重丘击败楚军,杀死楚将唐昧;随后攻占了重丘。

赵武灵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君逃奔齐国。

公元前300年,秦国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

秦国华阳君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斩杀楚军三万人,杀死楚将景缺,攻占了楚国的襄城。楚王那是十分恐惧,赶紧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

秦国右丞相樗里疾去世,然后任命赵国人楼缓为丞相。

赵武灵王宠爱小儿子赵何,想在他活着的时候立他为王。

公元前299年,五月戊申日,赵武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朝会,将王位传给赵何。赵何行完庙见礼后,上朝听政,大夫们都成为他的臣子。肥义担任相国,同时兼任赵何的老师。赵武灵王自号“主父”。主父想让儿子治理国家,自己则身穿胡服,率领将士向西北攻略胡地。他计划从云中、九原南下袭击咸阳,于是假扮成使者,进入秦国,想借此观察秦国的地形和秦王的为人。刚开始秦王没有察觉,后来觉得他的相貌非常威武,不像臣子的样子,赶忙派人前去追赶他,但这时主父已经出关了。经过审问随从,才知道是那人是主父,秦国人感到非常震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仅使赵国崛起为军事强国,更开创了中原文明主动吸收游牧优势的先例,但其重武轻文的单一性改革也预示了赵国的最终结局。

秦国出兵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王写信给楚王说:“当初我与大王结为兄弟,在黄棘会盟,太子入秦为人质,双方关系非常融洽。然而太子却杀害了我的重臣,不道歉就逃走了。我实在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就派兵侵犯了楚国的边境。如今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秦国与楚国接壤,两国又有婚姻关系。如今秦楚不和,就无法号令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结盟,然后各自撤军,这是我的愿望!”楚王对此感到忧虑,想去又怕被欺骗,不去又怕秦国更加愤怒。昭睢说:“大王还是不要去了,我们召集兵马自卫吧!秦国是虎狼之国,有吞并诸侯的野心,不可信任!”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劝楚王前往,楚王于是前往秦国。秦王派一名将军假扮成秦王,在武关设下伏兵,楚王一到就关闭城门劫持了他,将他带到咸阳,在章台宫朝见秦王,行藩臣之礼,并要求楚国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王想要结盟,秦王却要求先得到土地。楚王愤怒地说:“秦国欺骗我,还强迫我割地!”于是拒绝割地,秦国就扣留了楚王,不给地你就回不去。楚王被扣,楚国大臣们对此感到万分的担忧,于是商议说:“我们的国王被秦国扣留,无法回国,秦国要求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做人质。如果齐国和秦国合谋,楚国就亡国了。”他们想立楚王在国内的庶子为王。昭睢说:“大王和太子都被困在诸侯国,如今又违背大王的命令立庶子为王,这不合适!”于是假称楚王去世,向齐国报丧。齐湣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说:“不如扣留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北之地。”齐国相国说:“这样做不行。如果楚国郢都立了新王,我们就抱着一个无用的人质,并在天下人面前做了不义之事。”那人说:不然该怎么做呢?如果楚国郢都立了新王,我们可以与新王交易说:‘给我土地,我就为你们杀掉太子。否则,我们将与三国共同立太子为王。’”齐王最终采纳了相国的建议,放回了楚国太子。楚国人立太子为王。秦王听说孟尝君贤能,于是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请求孟尝君到秦国来任职。孟尝君来到秦国后,秦王就任命他为丞相。秦国以为名诱捕楚怀王,暴露战国时代强权外交的欺诈本质,说明弱国在缺乏制衡手段时,难以信任强国的承诺。 楚怀王在去与不去间的犹豫,反映弱国面对强国威胁时的战略困局——妥协可能丧权,强硬可能招致更大打击。楚国太子在齐为质,齐国内部对与的争议,体现人质作为外交工具的局限性——过度勒索可能迫使对方另立新君,反使筹码失效。秦王为得孟尝君不惜遣质子,说明人才对强国的重要性,但也暗示依赖外籍政客的风险(后孟尝君逃归反秦)。在丛林法则下,小国生存需兼具战略弹性与底线思维,而大国霸权终将因失信反噬自身(如秦末楚人反秦最烈)。

公元前298年,有人对秦王说:“孟尝君担任秦国丞相,一定会先考虑齐国的利益,然后才是秦国,这时秦国就危险了!”秦王于是任命楼缓为丞相,囚禁了孟尝君,想要杀他。孟尝君派人向秦王的宠姬求救,宠姬说:“我希望得到你的狐白裘。”孟尝君有一件狐白裘,但已经献给了秦王,无法满足宠姬的要求。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个擅长偷盗的人,潜入秦王的宝库,偷出了狐白裘献给宠姬。宠姬于是为孟尝君向秦王求情,秦王也架不住美人相求,于是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离开后,秦王就后悔了,赶忙派人去追赶他。一追一逃就是赶时间,孟尝君到达函谷关时,天还没亮,根据秦国关法规定:鸡鸣时才能放行。当时时间还早,追兵也即将赶到,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个擅长模仿鸡鸣的人,他一叫,野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孟尝君于是得以逃脱回国。孟尝君虽贤能,但作为齐国人,其忠诚度被秦国质疑,说明跨国人才的使用存在根本性矛盾。强国招揽他国人才虽能短期获益,却难以解决根本的信任问题,人才的价值与风险并存。秦国关隘鸡鸣放行的机械规定,被孟尝君门客轻易破解,暴露了僵化制度的脆弱性。任何系统若缺乏灵活性,都可能成为自身的弱点。孟尝君脱险全赖门客各显神通(盗裘、鸡鸣),凸显多元化团队在危急时刻的关键作用。真正的领导力在于能汇聚不同才能为己所用。秦王先囚后放、放而复追的反复,反映统治者情绪化决策的危害。这种优柔寡断不仅使秦国失去贤才,更埋下孟尝君日后反秦的隐患。宠姬为狐白裘干预国政,暴露权力体系中的腐败漏洞。当私人欲望可以左右国家决策时,体制的公正性必然崩塌。

楚国人告诉秦国说:“托社稷神灵的福,楚国已经有新王了!”秦王大怒,发兵出武关攻打楚国,斩杀楚军五万人,攻占了楚国十六座城池。

赵王封他的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喜欢招揽贤士,门客常有数千人。有一个叫公孙龙的人,擅长“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将他收为门客。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讨论“臧三耳”的问题,公孙龙辩论得非常精妙。孔穿没有回应,过了一会儿就告辞离开,第二天又去见平原君。平原君说:“昨天公孙龙的辩论非常精彩,先生觉得如何?”孔穿回答说:“是的,他几乎能让臧有三只耳朵了。不过,这实际上很难!我想再问您一个问题:如今说三只耳朵很难,实际上也不是真的;说两只耳朵很容易,实际上也是真的。不知您是愿意接受容易且真实的说法呢,还是愿意接受困难且不真实的说法呢?”平原君无言以对。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与孔子高辩论了!他的道理胜过言辞,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言辞胜过道理,最终一定会被驳倒。”齐国的邹衍经过赵国,平原君让他与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说法。邹衍说:“不可以。辩论的目的是区分不同的类别,使它们不相混淆;排列不同的观点,使它们不相冲突。表达思想,阐明观点,使人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迷惑对方。所以胜者不会失去他所坚持的,败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如果是这样,辩论才有意义。如果用繁琐的文辞互相欺骗,用华丽的言辞互相掩饰,用巧妙的比喻互相转移话题,使人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样就会损害大道。那些纠缠于纷争的言辞,争到最后才停息,对君子有害无益,我不做这样的事。”在座的人都称赞邹衍。公孙龙从此被冷落。公孙龙的失势预示着任何学说若仅沉迷逻辑游戏而脱离社会实践,终将被历史淘汰。学者贵于行之,我们对于知识不仅要知道,还要去灵活的运用它,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应对我们遇到的困难。

书河书屋推荐阅读:重生归来后,大佬说他甘愿当替身亿万神豪靠缺德惊爆全球两张藏宝图穿书误入反派团我和反派师兄谈了成神风暴万域神芒天荒神域恋综后和死对头感情变质天行剑祖致我亲爱的探灵博主从为地虎侠正名开始陆总别求了,夫人已被宠上天名柯穿越:系统他们偏心安室透岁月如梦!我被逃婚的未婚夫带回家了大雍翻译官轻吻她替身死遁后,京圈大佬急疯了惊世女将:我的空间藏雄兵同时穿越:不吃牛肉养成系之小狼狗重生后,我把渣夫卖了一百万亲妈修仙回来后,受气包们杀疯了太子只准我生娃,压力有些大!八零嫁绝嗣首长多胎后,全员破防重生:蛇蝎毒后浮沉一世是清欢丹仙重生,夺舍娇俏女掌柜诱她失控,小商总化身男妖精武魂之翼死在韩娱UMA合集天地日月神域败家王爷,富婆王妃穿书成女配:只为泡男二重生之摄政王妃太嚣张这个白猫有点坏修仙到处薅羊毛这末世过得也太滋润了!四合院的普通人生重生后中奖8亿怎么花重生之娇软小王妃我堂堂炮灰小师妹,贱一点怎么了崩坏:守梦的无想者姐姐你马甲掉了风水特卫局玩恐怖游戏吗?包对象的那种天灾:沃利贝尔日落无涯【刑侦】就打个篮球,却成了天选之子鬼片世界:正派的我,越走越歪了
书河书屋搜藏榜:锦鲤弃妇:大吉大利,今日和离电霸厨娘小俏媳之带着全家致富穿越之农家老四失业后,我从位面交易开始致富绑定交换系统后,上交国家当首富阴阳秘术之鬼瞳重生后,将军嫂嫂想娶我你想抄家,问过我公主媳妇了吗?三国经销商迷局密说他爱上了土包子女生斗罗:开局教皇祭天穿越废物世子,开局申请发配边疆快穿:炮灰男配要翻身【娱乐圈】脸蛋天才是怎样炼成的末日穿六零的快乐生活戏仙记穿成反派儿子的亲女儿?开局融合巅峰雷阿伦,我单骑救主咸鱼被迫在修仙界搞内卷希腊神话:诸神宠儿四合院:万岁军退伍,掌权保卫处豪门弃妇被迫走红了全是孽缘男主绝嗣?她靠系统母凭子贵!那片天空那片云反派心尖黑月光假太监:皇后请排队,我是真忙不过来啊!年少情深:阎少的撩人甜妻不好追创世穷神揽青华鬼灭:我的哥哥是上弦和初始剑士是六眼,也是火红眼天剑之剑回到最初,我说我喜欢你小小夫君殇祭茅山道士传奇2在柯南世界里柯学开挂望川忘川她夺夺夺夺夺夺夺夺夺夺我气运!纵横诸天:我能无限许愿!醉哑公子他偏要以下犯上死神之鬼差开局死亡缠绕,库里跟我学灌篮镜灵世界怀了死对头的崽后我跑路了绑定系统,农门长姐靠打人致富
书河书屋最新小说:大道鼎吞天石坠快穿之小白花作天作地反被宠仙子不高兴科学上帝在聊天群养子夺命?重生手撕白眼狼宠亲崽梦禁等一场温柔落满钓鱼惊现碎片!不慌!快上交国家快穿:系统进阶我进化始皇的小公主在后世稿天幕直播HP【亲】夜莺颂冰封球场:立海大银发法师崩铁:重生成虚数之树管理员穿越修真界我会用游戏技能绑定系统:团宠妹宝杀疯了!楚腰清鬟从科普卢到40k樱花盛开时,我们的青春开始了盗墓:我,胡氏八一,觉醒金光咒最后的一个风水师盗墓:我在东北探秘禁地惊!魔尊被白月光拐去修仙了女生寝室436颠覆乱世:从小太医苟成绝世大帝五等分的花嫁之相遇即是序章五个道侣争到欲生欲死,可她脸盲绿腰斗罗:辅助好欺负?可我是团宠诶老祖宗算命太准,被特殊部门收编替嫁病秧子,夫君他装弱骗我生崽恶女驾到我继承了大佬的御兽图鉴阴间使者重生后傲娇女主的舔狗霸总海贼:我在海贼王改写宇宙法则八零通14年,从捡垃圾发家海贼之怪物赏金猎人暴雨天,捡了个疯道士我点化万物各位,加钱超度吗?团购七折傅总顶级恋爱脑,不爱青梅爱恶女不闯宗门了,靠灵珠建修仙世家先离婚,再复仇,重生老太杀疯了小村姑上朝后,满朝文武抱我大腿斩因果,断百灾,我是红尘半鬼仙这个系统有漏洞熊出没:从s1开始三天饿九顿天命之人?长生世家,开局无敌老祖三界姻缘,仙凡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