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基于崔芷柔建议所做出的决断,如同在波澜起伏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定湖石。天策府的指令以最高效率发出,整个帝国的战争机器开始围绕着“稳定防线、断敌粮道”的核心战略高速运转起来。
安西,疏勒镇(今新疆喀什)。
苏定方接到李恪措辞严厉却又充满信任的谕令及擢升任命时,这位百战老将眼眶微红。于阗失守,他深感自责,如今监国非但没有问罪,反而委以全权,更提出了如此精准狠辣的反击策略!
“王爷知我!王爷信我!”苏定方将谕令传示诸将,沉声道,“诸位!于阗之耻,必须以血来洗刷!监国殿下已为我们指明破敌之策!从现在起,疏勒、龟兹,便是铁打的营盘!谁若敢后退半步,休怪本总管军法无情!”
“誓死坚守!雪耻于阗!”众将群情激愤,士气为之一振。
苏定方立刻着手部署。他亲自坐镇疏勒,加固城防,囤积守城器械,尤其是将所剩不多的“震天雷”集中使用,准备给来犯之敌迎头痛击。同时,他严格按照李恪指令,从麾下“疾风营”及各族轻骑中,精心挑选出三千最悍勇、最熟悉西域及羌塘地形的将士,由一名以胆大心细着称的胡人校尉阿史德支统领,携带双马、精良弩箭及燃烧物,悄无声息地绕开吐蕃大军正面,如同幽灵般潜入茫茫戈壁与雪山,执行那项至关重要的“断粮”任务。
与此同时,河西援军星夜兼程西进;陇右、朔方兵马向河西靠拢,形成战略威慑;朝廷优先保障的粮草军械也开始源源不断运往前线。
而在长安,李恪对谣言采取了冷处理。他没有大张旗鼓地辟谣,只是在一次例行召见几位清流御史时,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安西将士正在前线浴血,长安却有人散布动摇军心之语,其心可诛。望诸公明察。” 随即,便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协调各方、保障后勤的繁重事务中。
这种无视的态度,反而让谣言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加之天策府运转高效,各项应对措施有条不紊,朝野上下逐渐安定下来,都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线战场。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过去了十余日。
这期间,论钦陵在攻占于阗、劫掠一番后,果然挥师北上,兵锋直指疏勒。他试图复制于阗的成功,以精锐骑兵快速突击。然而,他面对的不再是疏于防备的于阗守军,而是早有准备、同仇敌忾的苏定方部。
疏勒城下,爆发了开战以来最惨烈的攻防战。吐蕃士兵悍不畏死地冲锋,唐军则依托坚固城防,以弓弩、滚木礌石,尤其是那间歇性炸响、带来恐怖杀伤的“震天雷”顽强阻击。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疏勒城岿然不动,城下吐蕃士兵尸体堆积如山。论钦陵见攻城无望,士气受挫,只得暂时后退扎营,与唐军形成对峙。
就在论钦陵苦思破城之策,并等待后方粮草补给时,他万万没有想到,一支致命的利箭,已经悄然射向了他的咽喉——或者说,他的粮道。
阿史德支率领的三千轻骑,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克服了羌塘高原的恶劣环境,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捕捉到了吐蕃运粮队的踪迹!他们如同高原上的苍狼,耐心尾随,摸清了其行动规律和护卫兵力。
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阿史德支部对一支规模庞大的吐蕃运粮队发起了突袭!他们利用弩箭远程狙杀哨兵,以精骑快速分割护卫,随后将携带的火油、硫磺等物疯狂倾泻在粮车之上,引燃大火!
刹那间,火光冲天,映红了高原的夜空!无数粮草、箭矢在烈焰中化为灰烬!吐蕃护粮兵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杀得溃不成军!
消息传回论钦陵大营,这位吐蕃名将脸色瞬间煞白!粮道被断,意味着他这支深入敌境的五万大军,瞬间成了无根之萍,无水之鱼!
几乎在同一时间,李恪通过百骑司散布的“关中十万大军西征”的假消息,以及联络西域诸国“共击吐蕃”的动向(高昌王麹文泰最先响应,宣布断绝与吐蕃的贸易,并派兵象征性地向于阗方向移动),也传到了论钦陵耳中。
前有坚城难克,后路粮道被断,侧翼又有“唐军主力”和西域联军威胁的谣言……多重打击之下,论钦陵纵然骁勇,也知道大势已去!再停留下去,恐怕这五万吐蕃精锐都要葬身异域!
他当机立断,下令焚毁带不走的笨重物资,全军连夜撤退,目标——于阗,然后迅速撤回勃律方向!
然而,苏定方岂会让他轻易逃脱?得知敌军撤退,他立刻亲率精锐骑兵出城追击,如同附骨之疽,不断袭扰吐蕃后军。阿史德支的断粮骑兵也化身猎杀小队,在吐蕃溃退的路径上设伏狙击。
吐蕃军心涣散,归心似箭,撤退变成了溃逃。一路上丢盔弃甲,伤亡惨重。论钦陵虽凭借个人勇武和严酷军法勉强维持住部分建制,逃回于阗时,五万大军已折损近半,且士气低落,无力再守,只得放弃刚刚占据不久的于阗,继续向高原狼狈逃窜。
安西危机,在李恪果断决策和苏定方坚决执行下,被迅速化解!疏勒保卫战大获全胜,于阗光复!
当八百里加急的捷报传回长安时,整个朝堂都沸腾了!
“捷报!安西捷报!苏定方将军疏勒大捷,斩首万余!论钦陵溃败,已于三日前放弃于阗,狼狈西逃!于阗光复!”传令兵激动的声音在太极殿前响起。
文武百官无不欢欣鼓舞!先前所有的担忧、质疑,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端坐于监国位上的李恪,听到捷报,心中那块巨石终于落地。他面色平静,但微微颤抖的指尖,暴露了他内心的激动。他不仅稳住了局势,更赢得了一场关键性的胜利!这无疑极大地巩固了他的监国地位。
“监国殿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臣等为殿下贺!为大唐贺!”长孙无忌率先出列,躬身祝贺,语气中带着由衷的叹服。这一次,李恪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彻底折服了这位老谋深算的舅舅。
“为殿下贺!为大唐贺!”群臣齐声高呼,声震殿瓦。
退朝之后,李恪回到天策府,难掩心中激荡。他独自在承晖殿内踱步,脑海中回想着这半月来的惊心动魄。若非那纸来自深闺的“梅影定策”,他未必能如此迅速地抓住关键,做出最正确的决断。
他下意识地抚摸着怀中那枚温润的梅花玉佩,心中充满了对那个清冷身影的感激与……思念。
他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上好的洒金笺,沉吟良久,提笔写下:
“危局得破,皆赖梅策。疏勒捷报,于阗光复。军心大振,朝野称贺。此中功绩,卿居其半。恪,感念于心,五内俱铭。不知可否,再邀水榭,共品捷报,以慰……相思。”
“相思”二字落下,他的心跳竟有些加速。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直白地袒露心迹。
他将信笺封好,再次唤来那名暗卫:“送至崔府。”
这一次,他不再仅仅是求策问计,更是想与她分享胜利的喜悦,以及那份潜藏已久、日益清晰的情感。
当崔芷柔在闺阁中展开这封信时,看到那力透纸背的“相思”二字,她清冷的面容上,终于难以抑制地泛起了一抹动人的红霞,如同雪地寒梅,骤然绽放,艳绝尘寰。
她将信笺轻轻按在胸口,感受着自己那从未如此急促过的心跳。良久,她走到窗边,望着庭中那株绽放正盛的梅树,眼中波光流转,最终化为一丝清浅而坚定的笑意。
她铺纸研墨,回信依旧简洁:
“殿下英明,将士用命,此乃社稷之福。妾不敢居功。水榭之约,三日后未时,妾当赴约,共品捷报之喜。”
没有回应“相思”,却应下了约会。这本身,已是一种无声的答案。
智破危局,梅香不仅佐政,更深深沁入了执掌权柄者的骨血之中。帝国的狂澜暂息,而两颗心的靠近,却在这胜利的喜悦中,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