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池的波澜在李世民的乾纲独断下暂时平息,“神机司”的设立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将那股足以颠覆格局的力量牢牢攥紧在皇权掌心。长安城表面前所未有地安静下来,然而这安静之下,是各方势力更深的蛰伏与盘算。
吴王府仿佛也恢复了往日的节奏。李恪不再公开谈论“伏火雷”,甚至很少再去格物司那间曾引发轰动的工棚。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武研院日常事务的督导中,亲自跟进臂张弩的改良、新式铠甲的试制,以及对西域地形、气候适应性装备的研发,仿佛那石破天惊的一幕从未发生。
但只有最核心的几人知道,王府书房那盏灯,往往亮至深夜。李恪与沈括、王德等人的密谈越发频繁,通往西域的加密信使,也出发得越发急促。
“王爷,阿史那伦最新密报。”王德将一枚小小的蜡丸呈上,脸色凝重,“西突厥乙毗射匮,败退之后,并未如我们所料般内部纷争加剧,反而因其部族在败退途中遭黠戛斯人袭击,损失惨重,其威望不降反升,已初步压服了阿史那贺鲁等反对声音,正在整合残部。”
李恪捏碎蜡丸,展开密信,快速浏览,眉头渐渐锁紧:“整合残部……他哪来的底气?”
“信中说,”王德压低声音,“吐蕃的使者,又出现在了乙毗射匮的金帐之中。而且,此次似乎并非空手而去,随行队伍中,有大批驮运物资的牦牛,疑似……军械。”
“吐蕃……”李恪眼中寒光一闪。他最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松赞干布果然不甘寂寞,欲将手更深地插入西域!他提供给乙毗射匮的,或许不是最精锐的装备,但足以让这支新败之军恢复部分元气,甚至成为扎在西域的一颗毒钉!
“还有,”王德继续道,“龟兹王苏伐叠,态度再次暧昧起来。西突厥和吐蕃的双重压力下,他似乎又动了摇摆之心。我们之前通过商路给予的利益,在直接的军事威胁面前,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就在这时,书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身着风尘仆仆信使服饰的汉子被引了进来,竟是侯君集身边的亲卫校尉!
“殿下!大都护八百里加急军报!”校尉单膝跪地,呈上一封火漆密信,气喘吁吁,“五天前,乙毗射匮集结两万骑,突袭我设在伊州(今哈密)之外的烽燧据点!守军血战一日,烽燧尽没……敌军兵锋,已指向伊州城!大都护已调集兵马驰援,然安西军主力分散各地驻防,伊州恐兵力不足!请朝廷速发援军,速定方略!”
砰!
李恪一拳砸在案几上,震得笔砚跳动!
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而且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乙毗射匮不仅迅速恢复了实力,更选择了大唐在西域防线相对薄弱的东段发起突袭!伊州若失,不仅刚刚打通的丝绸之路北道将再被切断,高昌亦将直接暴露在兵锋之下,安西都护府恐有倾覆之危!
“侯君集现在何处?”李恪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沉声问道。
“大都护已亲率八千精骑,自高昌驰援伊州,命薛万均将军固守高昌,裴行俭都尉率轻骑袭扰敌军粮道。然……兵力悬殊,伊州城小,恐难久守!”
李恪深吸一口气,目光锐利如刀。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乙毗射匮的反扑,更是吐蕃在背后的试探!若大唐此番应对不力,西域刚刚建立的秩序将瞬间崩塌,诸国必将望风而降,倒向西突厥与吐蕃!
“你立刻持我手令,去兵部衙门,让他们以最快速度准备好西域舆图及最新军情汇总!王德,更衣,备马,即刻入宫!”李恪的声音斩钉截铁。
“王爷,此刻宫门已落钥……”
“那就叩阙!”李恪眼神冰冷,“西线惊变,社稷危殆,岂是宫门落钥所能阻!”
片刻之后,急促的马蹄声踏碎了长安宵禁的宁静,直奔承天门而去。几乎同时,数骑来自河西、陇右的报捷(或者说报丧)信使,也带着一路烟尘,从不同方向冲向皇城。
夜色深沉,两仪殿的灯火却再次被紧急点燃。
李恪与兵部尚书、侯君集的信使一同跪在殿中,快速禀报着西线的紧急军情。
李世民穿着常服,显然也是刚从寝殿被唤醒,脸上却毫无睡意,只有一片冰寒的肃杀。他听着汇报,手指在御案上的西域舆图缓缓移动,最终重重按在伊州的位置。
“乙毗射匮……吐蕃……好,很好。”皇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金铁交鸣般的杀意,“看来高昌城下的教训,还不够深刻!”
他猛地抬头,目光如电,扫过殿内众人:“传旨!陇右道、河西道诸军,即刻进入战备,抽调精骑两万,步卒一万,由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统率,十日内,必须出玉门关,驰援伊州!”
“令安西都护侯君集,固守待援,伺机歼敌!伊州,绝不能有失!”
“令鸿胪寺,即刻遣使斥责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问其插手西域,意欲何为!”
“令……”
一道道命令从两仪殿发出,整个帝国的战争机器再次轰然启动,比之高昌之战,更为迅疾,更为猛烈!
李恪立于殿中,看着父皇运筹帷幄,心中却清楚,远水难解近渴。牛进达的大军集结、开拔、穿越戈壁抵达伊州,至少需要一月以上!伊州城,能守住一个月吗?
“父皇,”李恪出列,沉声道,“侯大都护兵力不足,伊州危在旦夕。儿臣请旨,愿率武研院所属工匠及最新改制之军械,并王府护卫、格物司所属可用之人,组成一支‘技战营’,即刻西行,驰援安西!一则,新式军械需熟悉其性者操作,方能发挥最大效力;二则,儿臣亲至,可稳定安西军民之心,示朝廷决不放弃西域之决心!”
他这番话,掷地有声。既是请战,更是将自身置于险地,与安西共存亡!
李世民凝视着他,目光深沉难测。殿内重臣亦都屏息。吴王此刻离京赴险,意义非凡。
片刻沉寂后,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决绝:“准奏!授吴王李恪安西行军副大总管,持节,即刻组建技战营,携武研院精良军械,五日内出发,驰援伊州!沿途各州县,全力供给,不得有误!”
“儿臣,领旨!”李恪重重叩首。
夜色更深,长安城的寂静被彻底打破。兵部的马蹄声、武库的搬运声、坊间的议论声,交织成一曲大战将至的序曲。
李恪走出两仪殿,寒风扑面,他却感到一股热血在胸腔中奔涌。
西域的烽烟,比他预想的更快重燃。而这一次,他不再只是远在长安的布局者。
他将亲赴前线,在那片广袤而残酷的土地上,与他的敌人,与这个时代,进行一场真正的较量!
惊雷虽暂入瓮,但边关的烽火,已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