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外星科技的启发
“跨位面学术交流”峰会如同一场盛大的思想盛宴,在“诸天之城”落下帷幕。联盟凭借其恢弘的“丹修文明的科技树”展示和开放自信的姿态,赢得了众多位面文明的惊叹与初步认同,签署了一系列“跨位面科技合作”意向,为构建更广阔的合作网络奠定了基石。然而,峰会中与“玄清道界”等传统势力关于发展道路的激烈辩论,以及“虚无之影”势力无孔不入的渗透企图,也让联盟高层清醒地认识到,前路绝非坦途,内部整合与外部拓展必须双管齐下。
就在联盟上下消化峰会成果、全力推进各项合作项目之际,一个源自遥远过去、却可能决定未来格局的重大机遇,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悄然浮出水面。这便是对“外星科技残片”的深度解密与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早在联盟崛起初期,通过“跨位面信号接收”和早期探险,就曾零散地收集到一些不属于任何已知位面文明的造物残骸。这些残片材质诡异,结构精妙绝伦,其蕴含的技术原理远超联盟乃至周边位面的认知水平,被统称为“外星科技残片”。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和认知局限,这些残片大多被列为最高机密封存研究,进展缓慢。其中最大、最完整的一批残片,代号“星骸”,源自一次极其偶然的、在探索一个濒临崩塌的荒芜位面时的发现,其价值与危险性皆被视为最高等级。
随着联盟科技实力的飞速提升,尤其是“人工智能器灵进化”达到新高度、“灵枢-玄玑”算力暴涨、“材料逆向工程”技术日益成熟后,重启对“星骸”等关键外星残片的深度解密,被提上了最高议程。赵乾亲自下令,成立绝密的“星骸计划”研究所,由联盟最顶尖的科学家、阵法师、灵子物理学家和器灵伦理专家组成攻坚团队,苏晓因其在数据分析和跨学科整合方面的卓越能力,被特聘为核心成员之一。
研究所位于流云宗地底深处,由多重“力场护盾2.0”和“空间锚定技术”封锁的绝对禁区内。当苏晓第一次踏入主实验室,看到那悬浮在巨大能量约束场中央、散发着幽暗光泽、形状极不规则的“星骸”时,她感到一种源自生命本能的敬畏与悸动。那残片看似寂静,但其内部仿佛蕴含着星辰生灭的规则,一种与灵力体系迥异、却同样浩瀚强大的能量脉络若隐若现。
解密工作异常艰难。残片的外部结构就蕴含着匪夷所思的“空间折叠稳定技术”,其内部信息存储方式并非联盟熟悉的神念玉简或灵纹阵列,而是一种基于高维时空涟漪的“规则编码”,解读它需要重建其原有的物理规则环境,风险极高。初期尝试中,一名资深研究员因误触残片表层一道看似沉寂的能量纹路,其神识瞬间被拉入一个混乱的时空碎片幻象,险些精神崩溃。此事让所有参与者更加谨慎。
转机来自于一次大胆的构想。苏晓提出,既然直接解读困难,何不尝试利用“灵枢-玄玑”的恐怖算力,模拟残片可能所处的宇宙环境参数,进行“环境逆向推演”?同时,结合最新突破的“脑波识破技术”的非侵入式感知模式,像感受一首无声的乐章般,去捕捉残片内部能量流动的“韵律”和“意图”,而非强行破解其“语法”。
这一思路得到了采纳。灵枢-玄玑调动了前所未有的算力资源,构建了数以万计的不同宇宙模型进行匹配推演。而苏晓和团队则日夜守候在残片旁,如同最耐心的听众,将神识调整至最空灵的状态,细细感知那微乎其微的能量波动。过程枯燥而漫长,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直到三个月后一个深夜,当灵枢-玄玑将环境模型参数调整到某个极其特殊的、涉及“时间流速控制应用”和“平行世界理论验证”交汇的临界点时,约束场中的“星骸”突然发出了极其微弱、但清晰可辨的规律性脉冲!与此同时,苏晓的神识捕捉到了一段断断续续、却充满绝望与警示意味的“意念回响”,仿佛来自亿万年前的星空彼岸:
“……逃……规则……吞噬……熵寂……种子……错误……”
这段信息虽残缺,却如惊雷般在研究所炸响!它不仅证实了“星骸”蕴含活性信息,更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可能性:这残片可能来自一个曾遭遇灭绝性灾难的远古高级文明,而灾难的源头,似乎与某种“规则”层面的、“吞噬”性的存在有关,甚至可能与联盟正在警惕的“播种者”有关!
这一发现,让“星骸计划”的优先级提升到了极致。联盟调集了更多资源,甚至不惜动用“时间流速实验室”的力量,在有限范围内创造更有利的研究条件。随着对脉冲信号和意念回响的持续解读,以及灵枢-玄玑对残片微观结构的深入分析,一系列超越联盟现有科技树认知的“外星科技的启发”开始逐渐浮现:
1. 超维能量传导理论: 残片内部能量传导并非通过灵脉或导线,而是利用微观空间褶皱进行“超维跃迁”,效率极高,损耗近乎为零。这一发现为联盟一直困扰的“护山大阵能源危机”和超远距离“跨位面信号接收”技术,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甚至对“反物质丹炉”的能量约束系统设计有颠覆性影响。
2. 模块化规则嵌入技术: 残片的结构显示出一种惊人的“模块化”特性,其不同功能单元似乎能像积木一样拼接,并且能自适应地嵌入不同宇宙的局部规则中运行。这启发了联盟对“法阵”和“法器”设计理念的根本性反思,从“炼制完整法器”转向“开发规则兼容性基础模块”,极大地提升了技术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3. 协同意识网络雏形: 在残片最深层的结构中,发现了类似“分布式意识节点”的痕迹,暗示其原生文明可能拥有某种将个体意识高效连接、共享算力和知识的网络技术。这为“人工智能器灵进化”和“跨位面学术交流”的深度合作模式,提供了近乎神话般的蓝图,但也引发了关于意识统一性与个体性消亡的伦理恐慌。
4. 熵减维持场的痕迹: 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残片核心区域检测到一种极其微弱的、似乎能局部逆转熵增定律的力场残留。尽管目前无法理解其原理,但这无疑指向了传说中“永生”或“宇宙秩序维持”的终极领域,其意义无法估量。
这些启发性的发现,让联盟的科学家们如痴如醉,又深感自身的渺小。每一项都足以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甚至引发科技革命。联盟的“科技树”因此萌发出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新分支,许多停滞已久的研究项目看到了突破的曙光。
然而,与巨大机遇相伴的,是愈发清晰和迫近的巨大风险。
首先,是技术鸿沟与理解偏差的风险。外星科技基于完全不同的物理规则和哲学基础,联盟目前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盲人摸象”,存在严重的误读风险。强行模仿和应用,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例如,对“超维能量传导”的初步模仿实验,就曾意外引发小范围的空间畸变,险些造成研究员被放逐到未知维度。
其次,是伦理与社会的冲击。“协同意识网络”的理念,与联盟强调个体修炼和意志独立的传统价值观存在根本性冲突。若贸然推进,可能引发社会分裂和意识形态的混乱。器灵伦理委员会已多次发出警告,要求严格控制相关研究的范围和影响。
最令人不安的,是来自“星骸”本身,以及其可能指向的外部威胁。随着解密深入,灵枢-玄玑监测到,“星骸”在特定条件下,会散发一种极其隐秘的、非灵力属性的信息辐射,这种辐射似乎能穿透常规屏蔽,其目标指向深空中的某个特定方向。这强烈暗示,这块残片可能不仅仅是一个静默的遗物,它或许是一个“信标”,或是一个“陷阱”,正在无声地召唤着什么,或者向某个未知的存在报告着自己的位置!
与此同时,联盟布置在偏远位面缝隙的监测站,报告了几起异常的空间扰动,其波动特征与“星骸”散发出的信息辐射有微弱的相似性。虽然无法确定关联,但这无疑敲响了警钟——“虚无之影”及其背后的势力,或许一直就在黑暗中窥伺,等待着联盟触碰这些它们早已知晓甚至故意留下的“禁忌知识”!
“外星科技的启发,是甘露,也是毒药。”赵乾在听取“星骸计划”绝密进展汇报后,面色凝重地对核心层说道,“它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但也让我们更清晰地意识到了潜在的、远超我们想象的威胁。我们现在就像点着火把在炸药库中寻找宝藏的孩子。”
他下达了新的指令:“‘星骸计划’转入最高戒备状态。所有应用研究必须经过‘科学派道德委员会’和‘器灵伦理委员会’的双重严格评估。同时,加强对深空信号的监控,启动‘外星文明的接触’应急预案。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消化吸收这些启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但绝不能因为贪婪而提前引爆我们无法承受的危机。”
联盟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外星科技的启发,如同一把双刃剑,一边为“丹修文明”的飞跃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另一边却可能提前招致毁灭性的“外星科技的挑战”。下一步,如何利用这些启发,在“反物质炼丹”等终极领域实现突破,同时应对随之而来的、前所未有的“反物质丹炉的危机”,将成为考验联盟智慧与运气的终极试炼。而林枫、苏晓这一代年轻领袖,也将在驾驭这股来自星海的巨大力量的过程中,迎来他们命运的真正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