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丹炉余热发电系统
“雷霆”计划取得初步突破,灵力电池原型机的成功充放电,为科学派点亮了能源自主的曙光。姜逸将目光投向了即将到来的宗门大比,计划在那里展示电池组的应用,以此打破玄骨上人一系的经济和技术封锁。然而,“谛听”系统监控到的异常动向——玄骨一方对宗门灵石储备的异常关注,以及庶务堂针对科学派新技术产品加收“风险评估费”的新规,都预示着对方绝不会坐视科学派顺利展示实力,一场围绕大比能源供应的暗战已不可避免。
就在姜逸全力优化电池组性能,设计大比演示方案的关键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催生了一项更具巧思的辅助技术。
这一日,姜逸正在实验室测试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正极材料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实验需要长时间恒流充电,对供能稳定性要求极高。他使用的是经过改进的、效率已达8.5%的“灵石供能核心”原型机。为了精确控制充电过程,供能核心持续高负荷运转,散发出大量的热量,即使有散热符阵辅助,其外壳依旧烫手。
一名负责记录数据的科习弟子擦拭着额角的汗,忍不住抱怨道:“姜师叔,这供能核心发热也太厉害了,整个屋子都暖烘烘的,灵石的能量怕是有小半都变成这无用的热散掉了,真是浪费。”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姜逸闻言,目光落在那个不断散发着灼热气息的供能核心上,心中猛地一动。
浪费?热能?
一个在前世司空见惯的概念闪过他的脑海——余热回收!在工业领域,将各种设备产生的废热回收利用,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手段。发电厂、内燃机……无不如此。
在这个世界,丹炉炼丹、法器驱动、乃至修士修炼本身,都会产生大量的灵力耗散和热能逸散。这些能量,绝大多数都被视为无用之物,白白消散于天地间。尤其是丹霞峰,每日都有数以百计的丹炉在运转,产生的余热总量极为可观!
如果……能将这部分被浪费的“余热”回收起来,转化为可用的灵力或电能,储存起来,岂不是一举两得?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灵石的依赖,又能为灵力电池找到一种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充电方式!
这个想法让姜逸兴奋不已。他立刻暂缓了电池组的测试,将注意力转向了这个新的方向。
“系统,新项目预研:‘丹炉余热发电系统’。目标:基于热电效应或热机循环原理,将丹炉等设备排放的废热高效转化为电能或可直接储存的灵能。推演技术可行性及实现路径。”
【指令收到。项目预研启动:‘燧火’计划。】
【原理分析:】
1. 热电转换(塞贝克效应): 利用特殊材料(热电材料)在温差下产生电压的特性,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优点: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安静可靠。缺点:当前技术下转换效率通常较低(<10%),对材料性能要求极高。
2. 热机循环(如斯特林发动机、朗肯循环): 利用工质(如气体、液体)受热膨胀做功,驱动发电机(或灵能转换器)发电。优点:理论效率可较高。缺点:结构复杂,涉及运动部件,维护要求高,噪音振动可能较大。
【此界适配性推演:】
? 热电材料: 需寻找具有高热电势、高电导、低热导的灵材组合。候选:特定比例的“火精石”与“寒玉”复合陶瓷、掺杂稀土元素的“半导体灵晶”。
? 热机工质: 需选择沸点适宜、热容大、化学稳定性好的灵性流体。候选:“沸灵液”、“气态真元”(需密闭循环)。
? 能量转换: 最终需将机械能或电能高效转化为可储存的灵能,需与“灵石供能核心”的逆过程或“灵力电池”充电技术结合。
【结论:热电转换路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适合小规模、分布式应用;热机路径潜力更大,但技术复杂,适合大型集中式余热回收。推荐优先研发热电转换技术。】
得到系统支持,姜逸决定先从相对简单的热电转换入手。他首先需要找到或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热电材料。
他利用材料分子结构解析技术,对库存的各种灵矿、灵晶进行扫描分析,寻找具有潜在热电特性的材料。同时,他尝试进行材料合成,将几种具有不同热电特性的灵材粉末(如富含自由电子的“赤炎砂”和具有空穴导电性的“幽玄土”)按不同比例混合,在高压反应釜中高温烧结,试图制备出复合热电陶瓷。
这个过程同样充满挑战。材料的配比、烧结的温度和时间、加压的条件,每一个参数都影响着最终产品的热电性能。姜逸设计了专门的测试装置:一个加热台和一个冷却台,中间放置制备好的材料薄片,用精密的感灵玉探针测量其在不同温差下产生的微弱电压(热电势)。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调整。实验室里堆满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烧结样品碎片。有的材料热电势微弱,有的电阻太大,有的在高温下结构崩坏……但姜逸和弟子们坚持不懈,记录着海量数据,系统则不断优化着材料模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数十次尝试后,一种以“火纹石”为基体、掺杂了微量“铈土”和“灵导银粉”的复合陶瓷材料,在测试中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热电势和较低的电阻,虽然绝对效率仍然很低,但已具备了实用价值。
“成功了!我们找到了可用的热电材料!”一名弟子看着测试装置上稳定显示的微弱电压读数,激动地喊道。
姜逸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将热电材料制成实用的发电模块,并将其与丹炉结合。
他设计了一种板式热电发电器:将许多对p型(空穴导电)和N型(电子导电)热电材料单元交替排列,通过导灵金属片串联起来,夹在两片高导热性的灵瓷板之间。热端灵瓷板紧贴丹炉外壁高温区域,冷端灵瓷板则连接散热翅片,利用空气或水流冷却,从而在热电堆两端形成稳定的电压输出。
然后,他需要将产生的电能有效地转化为可储存的灵能。这涉及到能量形式的转换。他借鉴了“灵石供能核心”中将灵能转化为稳定电能的逆过程,设计了一套“灵能逆变与充电控制符阵”。该符阵能够将热电堆产生的不稳定直流电进行稳压、滤波,然后通过特定的灵能转换符纹,将其转化为与灵力电池兼容的“准灵能”流,实现对电池的充电。
第一个丹炉余热发电原型系统开始搭建。姜逸选择了实验室里一台常用的、用于炼制低阶丹药的中型丹炉作为测试对象。他将特制的热电板紧密贴合在丹炉炉膛外侧的最佳受热面,连接好散热系统和逆变充电符阵,最终输出端接至一个正在放电测试后的灵力电池上进行充电。
一切准备就绪,点火开炉!丹炉内火焰升腾,温度逐渐升高。热电板的热端迅速被加热,与冷端形成温差。测量符阵上,电压读数开始出现,并随着炉温升高而稳步增长!
“有输出了!”负责监控的弟子报告。
逆变充电符阵上的指示灯亮起,显示充电开始。虽然充电电流很小,速度缓慢,但确确实实,丹炉产生的废热,正在被转化为能量,注入电池!
“我们成功了!用废热给电池充电了!”实验室里响起一阵欢呼。这看似微小的一步,却代表着能源利用观念的一次飞跃!从单纯消耗灵石,到主动回收利用废弃能量!
姜逸没有停下脚步。他着手优化系统:改进热电板与丹炉的接触方式以提高热传导效率;优化散热设计以增大温差;完善充电控制符阵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同时,他开始设计更大型的、可以安装在丹霞峰公共炼丹工坊大型丹炉群上的余热回收系统,设想将多个丹炉的余热收集起来,集中发电,为整个工坊的照明、通风甚至部分设备提供辅助能源。
然而,科学派的动静,终究没有完全瞒过对手。就在姜逸忙于优化余热发电系统时,陈铭带来了一个紧急消息。
“姜师弟,大事不好!庶务堂刚刚发布通告,以‘维护宗门能源安全、规范非传统能源使用’为由,即将出台新规,要求所有‘非灵石类’能源装置,必须经过庶务堂组织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专项评估,获得许可后方可使用!评估过程复杂,耗时漫长,且需缴纳高额评估费!这分明是针对我们的电池和余热发电系统!想在大比前卡死我们!”
姜逸目光一冷。果然来了!对方反应极快,直接祭出了“安全规范”的大棒。这一招非常毒辣,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行打压之实。
“师尊可知此事?”姜逸沉声问。
“师尊已知晓,正在与掌门沟通,但庶务堂咬定是为了宗门安全,理由充分,掌门也不好强行否决。”陈铭忧心忡忡,“若此规实行,我们的电池组根本无法在大比前通过评估,演示计划将彻底泡汤!”
实验室内的欢快气氛瞬间凝固。弟子们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姜逸沉默片刻,眼中却闪过一丝决然。他走到那台还在默默利用丹炉余热为电池充电的原型机前,感受着那微弱的能量流动。
“他们想用规则困死我们?”姜逸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力量,“那我们就让他们看看,科学的力量,不仅能创造新事物,更能打破旧枷锁!”
他转身,对陈铭和所有科习弟子说道:“评估?可以!但我们不会坐等他们来评估。我们要主动出击,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让他们的评估失去意义!”
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形。他不仅要演示电池供电,还要将余热发电系统与电池组结合,打造一个完整的、能源自给的微型示范单元!他要向全宗展示,科学派不仅有能力创造新的储能设备,更有能力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和自给自足!这将彻底颠覆传统的能源依赖模式!
“系统,调整优化方案。目标:集成‘丹炉余热发电模块’、‘灵力电池储能模块’、‘智能充放电控制符阵’,构建一个小型‘能源自循环示范系统’。优化系统效率与可靠性,确保其能在大比现场稳定运行,并实现可视化的能源流向展示。”
【指令收到。方案调整中……系统集成优化计算开始……】
“诸位!”姜逸看向他的弟子们,目光灼灼,“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我们没有退路!这将是我们科学派,向旧规则发起的最强有力的反击!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汗水与智慧,点亮大比之夜!”
“是!姜师叔!”众弟子群情激昂,刚刚因消息而低落的士气瞬间被点燃。他们知道,又一场硬仗开始了。
实验室的灯火再次彻夜长明。优化热电材料、设计更高效的集成系统、编写控制符阵、制作直观的能源显示灵璧……每个人都全力以赴。
而与此同时,姜逸心中还有一个更深的考量。余热发电技术的成功,其意义远不止于应对眼前的危机。它指明了一条通往更高能源效率、更少资源依赖的道路。这与他正在秘密筹划的、更为宏大的“地脉灵力发电站”构想,一脉相承。
科学的火焰,已不仅限于丹炉之内,更开始照亮能源领域的未来。一场围绕能源自主与规则破局的较量,即将在宗门大比的舞台上,激烈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