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师”这个称号,曾属于网球场,属于那个用幻影和心理战术将对手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银发少年。如今,当仁王雅治踏入光怪陆离的职场,这份融入骨血的智慧,并未消失,而是以一种更隐晦、更符合社会规则的方式,悄然运转。
它首先体现在信息的掌控与策略性的示弱上。
数据分析部并非铁板一块,不同项目组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资源竞争。仁王作为新人,并未急于表现,反而时常摆出一副“不太擅长交际,只懂埋头数据”的技术宅模样。他会在茶水间“无意中”听到其他组的闲聊,会在集体培训时“恰好”坐在消息灵通的老员工旁边,利用对方好为人师的心理,套取一些非正式的组织架构信息和项目动向。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经过他大脑的快速筛选和逻辑整合,便能拼凑出清晰的部门权力地图和潜在的合作或竞争关系。他知道在何时、向何人、以何种方式提出资源请求更容易被批准;也知道在跨部门协作时,该重点说服哪位关键人物。
一次,他的小组与另一个组在数据源的使用权限上产生了争执,对方组长以资历压人,态度强硬。仁王没有正面冲突,而是在一次非正式汇报中,向部门总监“顺便”提及了如果能整合双方数据,可能对某个高层关注的重点项目产生的巨大效益,并“不经意地”点出了当前权限分割造成的效率瓶颈。结果,总监亲自过问,问题迎刃而解,他的小组还因此获得了更多关注。
“puri~ 有时候,借力打力比亲自挥拳更有效。”他对有些惊讶于事情顺利解决的信子如此解释道,嘴角是熟悉的、带着算计的弧度。
其次,是精准的“读人”与“引导”能力。
他能迅速判断出合作对象的性格和需求。面对注重细节、控制欲强的上司,他的报告会事无巨细,数据翔实,主动预测并解答所有可能被追问的细节,让对方感到一切尽在掌握。面对结果导向、讨厌繁琐的市场部同事,他则化繁为简,用最直观的图表和最具冲击力的结论说话,直击痛点。
他甚至将网球场上的“幻影”技巧,演化成了职场上的多版本准备与弹性应对。重要的汇报前,他通常会准备三套说辞:一套技术细节完备,用于应对深度质询;一套通俗易懂,用于向非专业人士传达核心价值;还有一套精简版,用于在电梯里偶遇大老板时的“30秒营销”。他就像一名出色的演员,能根据“观众”的不同,随时切换最合适的“剧本”。
当然,这种“欺诈师智慧”并非用于损人利己的阴谋,更多是一种高效的自我保护与目标达成手段。他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在于专业能力,所有的“技巧”都是为了扫清障碍,让他的分析成果能更顺畅地被理解和接受,从而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为自己和团队争取到最大的空间和资源。
某天晚上,信子好奇地问他:“雅治,你现在的工作,还会用到以前打网球时的那种…‘欺诈’吗?”
仁王正对着电脑检查代码,闻言手指未停,懒洋洋地回答:“puri~ 本质上没区别。以前是读懂对手的预判,打出相反的球。现在是读懂上司和同事的期待与顾虑,给出他们最需要、或者最意想不到(但正确)的答案。”他顿了顿,补充道,“只不过,现在的‘球场’规则更多,‘击球’的方式也得更委婉。”
信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看着他在职场中逐渐游刃有余,甚至偶尔还能用他那种独特的方式“四两拨千斤”地解决难题,心里充满了崇拜。她的欺诈师,即使离开了网球场,依旧在用他的方式,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稳健而聪明地前行着。这份智慧,或许不被明言,却已成为他职场铠甲下,最锋利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