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东京,被柔和的樱花雨与新生入学的喧嚣共同浸染。当尤野信子站在东京文化短期大学那栋爬满常春藤的、略显古朴的教学楼前时,一种混合着怯懦与憧憬的悸动,在她心底轻轻震颤。这里没有立海大那般严谨到令人屏息的王者气息,空气里漂浮着的是更为轻松、甚至带着点艺术气息的自由因子。
食物营养科的教室,弥漫着糖分、酵母与各种香料混合的、令人心安的味道。第一堂实操课,她系上洁白的围裙,站在光洁的不锈钢操作台前,听着老师讲解烘焙中精准计量的重要性,手指因紧张而微微蜷缩。周围的同学大多是女生,谈论着食谱、营养搭配和未来的职业梦想,氛围友善而充满生活气息。
她小心翼翼地称量面粉,调试烤箱温度,观察面团发酵的状态。当第一次独立完成的、形状或许不算完美但香气扑鼻的黄油曲奇出炉时,同组的女孩发出一声真诚的赞叹:“尤野同学,做得很好嘛!”那一刻,一种微小而确切的成就感,像温热的酵母般在她心中悄悄膨胀。
她开始学习计算卡路里,分析食物成分,理解不同营养素对身体机能的微妙影响。课本上那些复杂的公式与分子式,因为与他未来的职业息息相关,而变得不再枯燥。她甚至在笔记本的角落,悄悄记下几条有助于肌肉恢复和补充体力的膳食建议,脸颊微微发烫。
---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东京体育大学的氛围则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能量熔炉。仁王雅治穿着简单的运动服,穿行在充满力量感与活力的校园里,银发依旧惹眼,却不再像在立海大时那般格格不入——这里聚集着太多身体天赋异禀的同类,也充斥着更多形形色色的“怪胎”。
运动科学专业的课程,将运动的激情与科学的冷静无情地嫁接在一起。解剖学课堂上,他盯着复杂的人体肌肉图谱,脑海里对应的是自己肩膀每一次疼痛发作的具体位置;生物力学课上,教授分析着网球发球时肩关节的受力模型,他下意识地活动了一下自己尚未完全康复的右肩,冰蓝色的眼眸里闪烁着若有所思的光芒。
理论是冰冷的,但实践课却让他找到了熟悉的战场。在配备着高速摄像机和压力感应地板的实验室里,他穿着贴满反光标记点的紧身服,重复着击球动作。电脑屏幕上实时呈现出他肌肉发力顺序、关节角度的数据流。柳莲二可能会喜欢这里,他漫不经心地想。
他并非最勤奋的学生,常常踩着点进教室,或是在小组讨论时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但他的存在感却无法忽视。当教授提出一个关于运动损伤预防的开放性问题时,他能用最简练的语言,结合自身经历,指出某种理论模型的局限,引得教授都多看他几眼。
“仁王君,你的‘幻影’技巧,从运动神经控制的角度来看,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一位专攻神经肌肉控制的副教授甚至在课后找上他,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发现宝藏般的光,“有没有兴趣参与一个相关的课题?”
“puri~ 再说吧。”仁王不置可否地耸耸肩,态度敷衍,心里却并非毫无波澜。这里,确实有能让他那备受争议的网球,找到科学注脚的可能性。
---
傍晚,信子抱着厚厚的营养学教材和一小盒自己成功制作的、少糖高蛋白的“试验品”饼干,走出短大校门。夕阳将她的影子拉长,融入东京匆忙的人流。她需要乘坐十五分钟的电车,才能回到那个他们共同的小窝。
而仁王,可能刚从健身房或实验室出来,带着一身薄汗和新的思考,走向同一个方向的车站。
大学生活的新鲜体验,如同不同的溶剂,将两人浸泡在不同的知识领域与社交圈层中。她在食物的香气与营养公式中寻找着自己的价值与方向;他在肌肉的力学与数据的冰冷中,探索着自身极限的另一种解读。
他们各自面对着全新的挑战、陌生的人群、繁重的课业。夜晚,当他们在公寓里碰面,或许会简单分享一天的见闻——她兴奋地说起成功做出了不会塌陷的舒芙蕾,他则可能随口提及某个关于肩袖肌群康复训练的新理论。
交谈或许不多,有时甚至只是各自占据沙发一角,他翻阅着运动期刊,她对着食谱笔记蹙眉。但知道对方就在同一个空间里,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为了各自认准的道路而努力着,这份无声的陪伴,本身就成了对抗陌生都市洪流的最坚实锚点。
大学生活的新鲜体验,是独立的,是个体成长的加速器。但它也因为那十五分钟的电车距离和共享的玄关,而始终缠绕着一根看不见的、温暖的线。他们正在成为更好的、更专业的自己,而这条成长的道路,彼此从未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