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邺城,冰雪初融,漳河水量渐丰,正是万物复苏、农事起始的时节。大将军府内,却弥漫着一股与这勃勃生机格格不入的凝重气息。袁绍端坐主位,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案几,目光落在面前一份来自并州的紧急军报上,眉头微蹙。
军报是并州都督张合遣六百里加急送来的。内容言简意赅,却字字千钧:黑山贼帅张燕,趁去岁冬我军主力北讨鲜卑、今春忙于南下筹备之际,死灰复燃,其麾下贼众自太行山深处多个隘口涌出,频繁袭扰上党、乐平两郡,劫掠乡里,焚烧粮仓,更数次切断连通晋阳与壶关的官道,致使数批南运的军械粮秣受损,押运士卒伤亡近百人。
“张燕……”袁绍低声念着这个名字,脑海中浮现出关于这股盘踞太行山多年、势大力沉匪患的记忆。他们依仗太行山千沟万壑的复杂地形,时降时叛,剿之不尽,如同附骨之疽,是河北心腹之地一枚始终未能拔除的钉子。去岁张合重心在北疆,对黑山军主要以封锁和威慑为主,看来并未让张燕真正伤筋动骨。
“主公,”长史荀谌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手持另一份帛书,“此乃魏郡、赵国两地太守联名上奏。近日,亦有小股黑山贼寇流窜至太行山东麓,虽未造成大患,然民心惶惶,春耕已受影响。”
两份文书,一西一东,清晰地勾勒出黑山军此次行动的猖獗与针对性。他们选择在这个袁绍即将倾力南下的关键时刻发难,其意图不言而喻——就是要搅乱河北后方,牵制袁绍主力,甚至可能与南方的势力有所勾结。
袁绍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堂下济济一堂的文武重臣:监军沮授、别驾田丰、军师中郎将荀攸、长史荀谌,以及位列武将之首的颜良、文丑、赵云等人。他甚至看到了坐在偏席、神色平静的刘备。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等待着他的决断。
“诸君都听到了。”袁绍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丝冷意,“南征在即,箭已上弦。然则,后院起火,若置之不理,恐成燎原之势,断我粮道,扰我民心,届时我军南下,如芒在背,如鲠在喉。这张燕,是算准了时机,给我出了个难题啊。”
袁绍的话音刚落,堂内便响起了一阵低声议论。如何处理黑山军,直接关系到即将到来的南下战略。
1. 主剿派:犁庭扫穴,永绝后患
别驾田丰率先出列,他性情刚直,向来主张对内部隐患施以铁腕。他拱手道:“主公!张燕之辈,冥顽不灵,反复无常。去岁我军兵威正盛时,其龟缩不出,佯装顺从;今见我军有意南下,便立刻跳梁,此乃首鼠两端,其心可诛!若此时不予以雷霆一击,彻底铲除,待我军与曹操鏖战正酣之时,其倾巢而出,截我归路,乱我根基,则大势去矣!丰以为,当立即暂停南下筹备,命张合都督尽起并州之兵,汇合幽、冀援军,深入太行,犁庭扫穴,务求将此獠连根拔起,永绝后患!”
田丰的主张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武将和务实派文官的想法。颜良、文丑等将纷纷点头,显然更倾向于用刀剑说话。
2. 主抚派:羁縻维稳,速定南下
然而,长史荀谌则有不同看法。他主管外交与协调,更注重策略的灵活性与大局平衡。“元皓兄所言,自是老成谋国之道。然,”他话锋一转,“黑山军盘踞太行多年,熟悉地理,善于山地游击。我军虽强,然劳师远征,深入不毛,山川险阻,补给艰难。张燕若避实就虚,与我周旋,战事势必迁延日久。届时,南方曹操、吕布岂会坐视?若其趁机联合,或北上袭扰,则我主力被拖在太行山中,首尾难顾,岂非因小失大?”
荀谌顿了顿,继续道:“依谌之见,不若暂缓重兵围剿。可一面令张合都督加强封锁,扼守要隘,使其不得出山肆虐;一面遣能言善辩之士,入山招抚,许以高官厚禄,分化其内部。即便不能立时招降张燕,亦可稳住其大部,待我平定中原,携大势再回头处置,届时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两种意见,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战略选择:一是先安内,不惜代价,但可能延误南下战机;二是先攘外,以维稳为主,但承担后方不稳的风险。
3. 军情补充:中原的变局
就在双方各执一词时,军师中郎将荀攸平静地开口,他将一份最新的情报简报呈上:“主公,诸位。并州之事,需与南方局势合并观之。”
他走到巨大的舆图前,指向兖州、徐州一带。
“据探,曹操去岁许下屯田,今春粮草稍得补充,已秘密调动兵马,其意图明显,是欲在春耕后,再度对吕布发动攻势,力求一举定鼎兖州。而徐州陶谦,年老病重,恐不久于人世,其内部继承之争已现端倪。吕布若败,则曹操尽得兖、徐,其势大成;陶谦若亡,徐州无主,则必成曹、吕乃至我等争夺之焦点。”
荀攸的分析,如同在燃烧的争论上又浇了一瓢油。南方局势瞬息万变,一个巨大的战略窗口期正在打开,也可能迅速关闭。
沮授此时沉声总结道:“换言之,我军南下,已刻不容缓。然黑山之患,亦不可不除。关键在于,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解决张燕。”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袁绍。是战是和,是急是缓,需要他来做最终的决定。
袁绍站起身,缓缓踱步到舆图前。他的目光先是在太行山区域停留片刻,那连绵的山脉如同河北背上的一道疤痕。随后,他的目光南下,扫过黄河,掠过正在酝酿风暴的兖徐大地,最终定格在代表曹操势力的许都之上。
堂内鸦雀无声,只有他沉稳的脚步声。
他回想起历史上官渡之战的种种教训,其中内部不稳、粮道被扰亦是败因之一。这个时代的张燕,其威胁程度更胜历史上那个官渡之战时未敢妄动的张燕。一个稳定的、无后顾之忧的大后方,是进行一场倾国之战的前提。
同时,他也深知南方机会稍纵即逝。曹操与吕布,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正是河北介入的最佳时机。若等曹操吞并吕布,整合完毕,其实力将远超历史同期,成为更加可怕的对手。
时间,成了最关键的变量。
他停下脚步,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刀,扫过每一位臣属的脸庞。
“诸君之议,皆为国谋,袁绍感佩。”他先肯定了众人的争论,随即语气陡然转厉,“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张燕,必须灭!南征,亦不可停!”
他斩钉截铁的话语,让众人精神一振。
“黑山贼患,非疥癣之疾,实乃心腹之患!岂有猛虎搏兔于外,而容豺狼鼾卧于榻侧之理?!”他走到田丰面前,点了点头,“元皓所言‘犁庭扫穴’,正合我意!此患不除,我军南下,将士如何心安?粮道如何畅通?”
接着,他又看向荀谌和沮授:“然,公与、友若之忧,亦是为国深远。我军确不能主力尽出,陷入太行泥潭,贻误南下战机。”
他最终将目光投向舆图上的并州,声音沉浑有力,下达了最终的决断:
“故,我意已决!对黑山张燕,行 ‘剿抚并用,犁庭扫穴’ 之策!”
“剿,就要剿得彻底! 擢升张合为平寇中郎将,总揽并州军事,全权负责清剿黑山事宜!授予其临机专断之权,可调动并州所有兵马及临近郡国兵!我要他锁住太行山,断其粮草,分其党羽,直捣巢穴,务必阵斩张燕,不留后患!”
“抚,就要抚得及时! 同步进行!由友若(荀谌)选派干吏,携我手书与赏格,潜入太行,招抚张燕麾下大小头目,凡有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论功行赏!若能献上张燕首级者,封侯赐金!”
“时间,限时三月! 三个月内,我要看到太行山匪患肃清的消息!张儁乂(张合)有北破鲜卑之威,统并州虎狼之师,若连区区山匪都不能速定,何以镇守北疆?”
“南下筹备,同步进行!”袁绍最后强调,“田元皓(田丰)总揽后方,督运粮草,整备军械,一刻不得延误!颜良、文丑、赵云所部,加紧操练,待并州捷报传来,便是我等挥师南下,问鼎中原之时!”
一番话语,条理清晰,意志决绝,既采纳了剿灭的坚决,又融入了招抚的灵活,更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将内部平叛与外部战略完美衔接。
“主公英明!”沮授、田丰、荀攸、荀谌等核心谋士齐声应诺,再无异议。袁绍的决策,兼顾了理想与现实,魄力与谨慎,让他们看到了一个雄主应有的决断力。
军令即刻从大将军府发出,以最快的速度传向晋阳。与此同时,荀谌开始物色潜入太山的说客,田丰则更加忙碌地统筹着庞大的战争物资。颜良、文丑麾下的军营,操练的号角声越发嘹亮急促。
袁绍独自一人留在堂内,再次凝视地图。
北面,是即将被血与火洗礼的太行山。
南面,是曹操与吕布即将展开生死对决的战场,以及病入膏肓、暗流涌动的徐州。
他轻轻吐出一口浊气。清除黑山,是南征前最后的铺垫。这场内部清扫的力度与速度,将直接决定他能否以最完美的姿态,介入那场即将决定天下归属的中原大战。
河北的战争机器,一部分齿轮开始转向太行山,而更多的部分,则在为渡过黄河做最后的准备。风雷,已然在邺城上空激荡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