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六,野狐峪迎来了一场特殊的雪。细密的雪粒中,吴秀才带着学生们在新建的文书馆前举行开馆仪式。这个由仓库改建的馆舍虽然简陋,门楣上存亡继绝四个大字却格外庄重。
自今日起,吴秀才声音哽咽,凡我华夏典籍,皆可在此寻得归宿。
教谕颤巍巍地捧出一套《永乐大典》残卷,这是他在西安城破时冒死带出的。书页已经泛黄,边角多有破损,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如初。当他将书卷放入馆中时,几个老儒生忍不住掩面而泣。
林川站在人群中,注意到一个细节:前来观礼的士兵大多不识字,却都神情肃穆。李二狗更是挺直腰背,仿佛在参加一场神圣的仪式。
他们在守护自己都不认识的东西。杨把总低声感叹。
正因不认识,才更要守护。林川回答。
午后,文书馆迎来了第一批捐赠。一个原黑风寨的老兵送来一本《纪效新书》,书页间还夹着干涸的血迹。这是戚爷爷的兵书,老兵说,我爹留给我的,现在该让它派上用场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几个投诚的蒙古士兵也送来一些满文书籍。其中一本《满文老档》引起了吴秀才的注意,里面详细记录了清军入关后的各项政令。
这是罪证!吴秀才激动地说,要好好保存。
便在这时,孙小眼带回一个重要消息:清军正在焚烧书籍。巴彦下令,凡是涉及汉家历史的典籍,一律销毁。
他们在抹杀我们的记忆。教谕痛心疾首。
林川立即下令:派出所有能出动的人,抢救典籍!
一场特殊的夺书行动在夜幕掩护下展开。王老蔫带着锐士营潜入清军控制区,专门袭击运书的车队。李二狗则负责带领新兵,在交战区收集散落的书籍。
在一个被焚毁的村庄里,李二狗发现了个奇迹。有个老秀才至死都护着一口箱子,里面是全村人拼死保存的《二十四史》。老人的身体已经被烧焦,但怀中的书卷却完好无损。
值得吗?一个新兵看着老人的遗体,喃喃自语。
值得。李二狗想起文书馆里那些肃穆的面孔,没有这些书,我们就算赢了战争,也输了根。
当他们带着书箱返回时,遇到了清军的巡逻队。一场激战在所难免。为了保护书箱,三个新兵付出了生命。他们的血染红了书箱,也染红了每个人的眼睛。
继续走!李二狗咬牙下令,不能让他们白死!
这一夜,野狐峪的灯火彻夜未熄。文书馆里堆满了抢救回来的典籍,儒生们含着泪整理分类,士兵们默默站在门外守护。
子夜时分,林川来到文书馆。他看见教谕正对着一本《论语》发呆,书页上还留着斑驳的血迹。
这是王举人的血,教谕声音沙哑,他为了护住这本书,被清军乱刀砍死。
林川沉默良久,突然说:从明天起,全军都要识字。
这个决定引起了争议。连杨把总都认为,在战事紧张的时候教士兵识字,未免不务正业。
识字才能明理,林川坚持,明理才知道为何而战。
于是,野狐峪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白天士兵们操练武艺,晚上则聚在文书馆外,跟着儒生们认字。李二狗学得最认真,他总说:多认一个字,就多明白一分道理。
腊月二十七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文书馆时,吴秀才发现门楣上多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华夏不绝。那是李二狗连夜刻上去的。
虽然笔画生涩,却带着千钧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