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44年深秋,当第一场雪轻覆萨迦寺的金顶时,一支特殊的队伍整装待发。六十三岁的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身着绛红色袈裟,手持金刚杵,目光深邃地望向东北方向。在他身旁,年仅十岁的八思巴安静地整理着经书箱箧,将叔父最珍爱的《道果法注释》用黄绫仔细包裹。寺中千余名僧人齐聚大经堂诵经祈福,浑厚的诵经声与法号声交织,惊起群群寒鸦在雪山间盘旋。
驼队沿着年楚河谷蜿蜒前行,八思巴骑乘的白牦牛格外温驯,颈项铜铃发出清脆声响。行至第三日,队伍抵达吉热普岩洞——相传是莲花生大师曾闭关修行的圣地。少年突然轻扯叔父衣袖:此处空行母仍在舞蹈。萨迦班智达会意颔首,允他在洞中闭关三日。
岩洞深处,八思巴在天然形成的金刚杵图案中央结跏趺坐。首日,守洞僧人见少年周身泛起琉璃光;次日,岩壁渗出甘露,空气中弥漫着旃檀香气;至第三日黎明,洞中竟传出千百人同时诵经的梵音。当晨曦初露,八思巴步出岩洞时,手中已无经卷,却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般若八千颂》全本。更令人称奇的是,当他诵至色即是空章节时,岩洞上方的积雪竟化作朵朵雪莲,在寒风中粲然绽放。
驼队继续东行,越过海拔五千余米的冈底斯山口时,遭遇暴风雪袭击。八思巴将血玉置于雪地,诵念《白伞盖陀罗尼》,但见风雪中现出伞盖形光晕,为队伍开辟出三丈见方的无雪区域。蒙古使臣脱怜帖木儿目睹此景,连夜遣快马驰报凉州:萨迦神童,能御天象,非凡俗可比。
次年开春,队伍抵达黄河九曲第一湾。时值凌汛,河面浮冰撞击如雷,渡口老艄公连连摆手:河神发怒,三日内已翻两船。八思巴行至岸边,取糌粑撒入浊浪,以童音高诵《度亡经》。忽然间,河心涌起漩涡,先前溺亡者的遗物逐浪而出。少年将金刚铃轻摇三下,河面竟浮现数十朵青莲,每朵莲花托着一枚晶莹水珠,其中隐约可见往生者的面容。两岸百姓纷纷跪拜,称见文殊化身。
阇端王在凉州收到急报后,特命在御道旁修建迎佛塔。当驼队出现在祁连山麓时,蒙古王爷亲率百官出城三十里相迎。见十龄幼童端坐白象轿舆,面容皎如明月,阇端王不禁叹道:昔闻佛陀七步生莲,今见神童渡河现青莲,岂非天意?
在凉州南营寺举行的盛大法会上,八思巴再现神异。当印度僧人质疑《中观论》某段释义时,他取过金汁,闭目在七层锦缎上挥毫。待展开时,缎面上竟显现出立体坛城图案,其中每一个梵文字母都在阳光下流转生辉。更妙的是,当清风吹过,锦缎发出钟磬清音,完整奏出《文殊赞》的旋律。阇端王见状,当即解下腰间的虎头金刀赠予幼童:此刀可斩世间一切障难。
是年仲夏,八思巴在凉州城西主持世界和平大法会。当他在檀香木法座上宣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时,天空降下花雨,有人见七彩鸾鸟绕飞法幢。法会进行到第七日,少年在数万信众注视下,以沙粒建造起三米高的须弥山模型,四大部洲、八小洲皆按佛经记载精确呈现。直至元末,凉州百姓仍传颂着童子造须弥的圣迹。
在凉州驻锡的两年间,八思巴不仅协助叔父完成《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这部奠定西藏归附中原基础的重要文献,更创作了《皈依颂》《三律仪论》等着作。某个雪夜,他与阇端王论及慈悲与智慧时,殿中铜炉炭火忽然结出莲花状冰晶,王爷自此笃信佛法,下令在河西走廊修建十二座佛寺。
淳佑十一年春,当八思巴随叔父踏上归程时,这位十三岁的少年已成长为能操蒙、汉、梵、回鹘四种语言的佛学大师。驼队再次经过黄河渡口,但见昔日超度处已建起一座白塔,塔铃在春风中清脆作响,仿佛在为这个即将改变雪域命运的佛子奏响新的序章。八思巴驻马回望凉州城,轻抚怀中血玉,祁连山的雪光映在他清澈的眸子里,倒映出未来纵横九万里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