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年(1622)正月的邵武县城,春雨淅沥。袁崇焕将知县印信郑重交予继任者,在全县百姓的夹道相送中,跨上一匹青骢马,向北而去。有老农跪献米酒,泣道:袁公去,吾等如失父母!袁崇焕下马扶起,眼中含泪:诸父老厚爱,焕铭感五内。然今日辽东危殆,若边关不守,则天下皆危。某虽不才,愿效死国难!
行至杭州时,得闻广宁失守的噩耗。驿馆中人人色变,皆言:辽事不可为矣!袁崇焕却对烛独坐,在舆图上细细标注,直至天明。友人劝道:元素既已离任,何不暂避风头?他正色答:此正男儿报国之时,岂可作壁上观?
三月抵达山海关时,但见关门紧闭,戒备森严。守关参将祖大寿见这个南方文官竟要出关,连连摆手:关外烽火连天,建虏游骑出没。先生文人,何必冒险?
袁崇焕指着关墙上天下第一关的匾额,慨然道:将军可知,此关之险,不在城墙,在关外纵深。若尽弃关外,则山海关成孤城,终难久守。
他取出兵部文书,祖大寿方知眼前这个书生竟是新任职方司主事,只得开关放行。临行前,袁崇焕只要了一匹快马、三日干粮,却特意讨要了十个火药信炮:若遇敌情,当以此报信。
出关后,但见沿途村落尽成焦土,饿殍遍野。至前屯卫旧址,他下马细察,见城墙虽毁,地基犹存。几个残存的老军户告诉他:去年王化贞在此募兵,号称四十万,实则不足三万。建虏一来,全军溃散。
袁崇焕在笔记中写道:辽事之坏,不在兵少,在兵不练;不在城破,在守不固。
继续东行至宁远卫。这里地势果然险要:北依首山,南临渤海,中间一道窄如咽喉的通道。他登上首山远眺,但见觉华岛如明珠嵌于海中,不禁拍案叫绝:此真天造地设之要塞!若在此筑坚城,配红衣大炮,水陆相济,可成关外屏障。
正当他伏案绘制地形图时,忽闻马蹄声急。一队后金巡逻骑兵从山后转出,约有二十余骑。袁崇焕急收图纸,策马便走。追兵紧追不舍,箭矢嗖嗖从耳畔飞过。
危急关头,他想起老军户所说附近有采药人山洞,急中生智,弃马钻入一处藤蔓遮蔽的山洞。追兵在洞外盘旋良久,终因天色渐暗而退去。洞中寒彻骨髓,他却借着缝隙微光,继续完善图纸,在宁远位置标注:此处当筑坚城,配红衣大炮,驻精兵两万,可与觉华岛水师互为犄角。
三月初返京时,他已是衣衫褴褛,面有菜色,唯独那双眼睛愈发明亮。此时朝中正为辽事争论不休。以兵部尚书王在晋为首的主守派主张尽弃关外,专守山海关;而以大学士孙承宗为首的主战派则力主收复失地。
四月望日,平台召对。王在晋慷慨陈词:自辽沈沦陷,广宁失守,关外已无险可守。当集中兵力,固守山海关。
轮到袁崇焕时,他展开精心绘制的《关外形势图》,声音清越:辽东如弈棋,宁远乃天元之位。弃之,则全盘皆输;守之,尚可徐图恢复。
有官员讥讽:一个南方知县,懂得什么军事?纸上谈兵尔!,袁崇焕不卑不亢:下官虽不才,曾三出山海关,遍历前屯、宁远。敢问诸公,可知宁远城南距海几何?北距首山几里?觉华岛水师可泊战船多少?
一连三问,满堂寂静。他继续道:宁远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中有狭道,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势。若筑坚城,配以红衣大炮,驻精兵两万,则进可图恢复,退可保关防。
孙承宗闻言动容,追问:若委你守宁远,需多少兵马钱粮?,袁崇焕早有成算:需精兵两万,帑金三十万。一年筑城,二年练兵,三年可成关外雄镇!
若守不住当如何?有人质问。
袁崇焕慨然答道:崇焕愿立军令状!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这番对答深深打动了孙承宗。次日,孙承宗特意邀袁崇焕至府中密谈。书房内,这位老成持重的兵部尚书推心置腹:元素可知,今日朝中,主守者非止王在晋一人?便是皇上,也恐再遭败绩啊。
袁崇焕郑重一揖:下官深知此中艰难。然学生遍观关外形势,确信宁远可守。若因畏惧人言而坐失良机,他日建虏叩关,悔之晚矣!
孙承宗长叹:老夫年迈,辽事终需年轻人担当。你既有此志,老夫当全力助你。
八月,在孙承宗力荐下,袁崇焕升任山监军道佥事,获帑金二十万,督帅关外。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有言官上书:袁崇焕狂妄自大,恐为第二个杨镐!
临行前,袁崇焕特意拜访罢官在家的熊廷弼。这位曾经经略辽东的老将住在西城陋巷,见袁崇焕来访,苦笑道:元素何必来此?老夫如今是待罪之身。
袁崇焕执弟子礼:晚辈特来请教辽事方略。
熊廷弼沉吟良久,蘸着茶水在石桌上画图:辽东之事,难不在战,在朝局多变。王化贞坏事,罪在老夫?非也,罪在朝中掣肘!他突然抬头,目光如电:元素切记:建虏易御,谗言难防。你在外既要御敌,更要学会自保。
老将军良言,晚辈铭记。袁崇焕肃然道,然崇焕此去,但求问心无愧。个人安危,早已置之度外。
熊廷弼长叹一声,从屋内取出一柄宝剑:此剑随我多年,今赠于你。望你善用之,莫负此剑,莫负辽东百姓!
离京那日,秋风萧瑟。袁崇焕单骑出德胜门,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皇城,随即扬鞭策马,再不回头。他知道,此去关山万里,吉凶未卜,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只能义无反顾。
途中,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身已许国,何计死与生。
但求丹心在,不负圣明君。
字迹苍劲,墨透纸背。这个三十八岁的书生,就这样背负着一个王朝最后的希望,向着血与火的辽东前线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