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星传媒实现这一目标之前,这一位置属于港岛的星岛集团。
星岛新闻集团由缅店胡闻虎家族创办,现任董事长是胡闻虎的女儿胡闲女士。
在《天天日报》和《漫威日报》拓展至港岛以外地区之前,星岛集团一直是东南亚地区中文媒体的领头羊。
而如今,韦建邦带领的华·夏星传媒,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对星岛的超越,坐上了全球中文报纸第一的宝座。
秦迪作为最初的策划者,功劳无可替代。
而韦建邦作为一线执行者,同样功勋卓着。
“建邦!我再说一次,好好干!只要你别掉链子,未来华·夏星传媒的最高位置,就是你的!”
秦迪再次抛出承诺。
韦建邦听后,内心激动,脸上挂着笑容。
“一定不会辜负老板的信任!”
他已经在盘算,如何把《秦迪》杂志做好。这份杂志以老板的名字命名,意义非凡。
只要这份杂志成功,他距离那个最终位置,也就不远了。
他开始构思各种推广《秦迪》杂志的策略,脑海里已经有了几十种方案。
正当他沉浸其中时。
秦迪办公室的门被敲响。
紧接着传来梁安德的声音。
“老板,藿一东先生、郭锝胜先生,还有南洋的几位客人来访。”
梁安德站在门外通报。
秦迪眼神微动。
来了。
他对韦建邦说:“你先去忙吧,放手去做。”
“明白的老板,那我先出去了。”韦建邦应声。
他打开门离开,顺手将门带上。
出门后,他向梁安德点头示意,态度友好。
这是老板身边最重要的助手,也是最信任的人,他自然要维持良好关系。
梁安德也不是个喜欢摆架子的人,他也笑着点头回应。
韦建邦重视他,是因为他是秦迪身边的第一人;梁安德对韦建邦同样重视,是因为他是秦迪在传媒领域的头号负责人。
谁都不敢轻慢对方。
时间在彼此的默契中悄然流逝。
秦迪的团队里,渐渐出现了几个小圈子。
这种现象并不奇怪。
有句话讲得好:一个圈子里如果没有不同声音,反而会出问题。
秦迪对这些小圈子并不排斥。
反倒觉得,如果手下们在内部太过团结,自己反而要警惕是否被边缘了。
只要对外一致,做事认真,内部存在适度的竞争,是健康的,也是必须的。
所以,这些小圈子的形成,多少也有秦迪默许甚至有意推动的因素。
当然,如果哪一天这些圈子影响到了他本人的权威。
那他就不会再袖手旁观。
在这之前,只要是能促进效率、提升战斗力的因素,他都不会干预。
不多时,在梁安德的引领下,
以藿一东为首的一群人走进了办公室。
秦迪立刻起身,笑容满面地说:“欢迎各位。”
距离粉领港岛皇家高尔夫球场的那次会面,已经过去三天。
今天,正是秦迪当时设定的最后答复日。
“秦生,早啊。”
“我们没来得太早吧?”
一行人共八位,以藿一东为首,和秦迪一一握手。
“怎么会?大家能来,我很高兴。”秦迪回应得真诚。
办公室的桌前已经坐不下这么多人。
秦迪干脆请大家坐到休息区的沙发上。
随后亲自泡起了茶。
茶叶是上个月去北边参加庆典时,临别前一位大人物送的——武夷山母树大红袍。
这茶,在未来能卖出一克一万块的天价。
母树一共三棵,六株,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根据后来联合国认证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这母树是作为古木被列为世界级遗产的。
它们所产的茶叶,未必是口感最好的,但一定是价格最高的。
秦迪那次内陆之行,只收到了三两,也就是150克。
留到2000年之后,这些茶叶能值一百多万。
茶泡好了,他亲手为在场的八位华商一一奉上。
他环视众人,他们分别是:藿一东、郭锝胜、郭贺年、谢国珉、施至诚、黄演芳、黄会祥与黄会忠兄弟。
两位来自港岛,其余六位来自南洋。
总共九人,但高尔夫球会上他邀请的人数远不止这些。
三分之二的人都没来。
就在秦迪心里略作思索之时——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梁安德在外头说:“boss,包玉港到了。”
哦,原来是九个人。
“快请他进来!”
秦迪提高嗓门喊了一声,随即起身,亲自走到门口迎接。
门一开。
来者正是威风凛凛的世界船王包玉港先生。
“包生,早啊。”
“早,秦生。”
两人简单打了声招呼。
包玉港接着向在场已到的八位商人点头致意,随后入座。
连同秦迪在内,这个办公室里坐着十位来自港岛与东南亚的顶尖富豪。
三十年后,除了秦迪这位“穿越者”,其余九人,个个都是各自行业里一句话能掀起风浪的大人物。
如今,他们被秦迪提前召集到一起,将擦出怎样的火花,无人可知。
随着众人陆续入座,原本宽敞的办公室终于热闹起来。
“秦生,还有人要来吗?”
聊了一会儿,见再无客人上门,藿一东随口问道。
秦迪低头看了眼时间。
已经十点了。
“时间过了,看来是不会来了。咱们这十位,也够用了。”
他边说边笑了笑。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
迟到到现在,基本可以确定不会出席了。
“那……我就开始了?”秦迪望着在座的商业巨头,轻声问道。
“我们愿意来,就是信得过秦生。”藿一东说,“你说吧,我们听。”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赞同。
其实包玉港原本是想开口的。
论资历、地位、财富、影响力,他都是这群人里最资深的一位。
年过六旬的他,在华人商界几乎无人可及。
他是全球七大船王之一,曾多次受到多国高层接见。
如今却要听一个年纪轻轻、资历尚浅的后辈主持会议,心里难免有些不快。
但他最终没开口。
因为他想起了昨天拜访汇丰大班沈粥时,对方所说的一段话。
“包生,你能告诉我秦迪要组建商会的事,我很高兴。”
“作为朋友,我建议你——参与进去。”
“为什么?”
“因为这位秦先生虽然年轻,但商业布局之深,远超你我想象。”
“你一直好奇,我为何愿意把和记黄埔的股份卖给他?”
当时包玉港确实摇头不解。
这件事在港岛早已传得沸沸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