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暮春的清晨,王家村南侧的农田里弥漫着泥土的清香。村民王大伯赶着老黄牛,握着犁头深耕土地,准备播种新一季的玉米。突然,犁头撞上了硬物,发出“哐当”一声闷响,震得他虎口发麻。老黄牛受惊停下脚步,甩着尾巴不安地刨着蹄子。
王大伯皱着眉弯腰查看,拨开表层的湿土,一块带着纹路的陶片露了出来。他小心翼翼地把陶片挖出来,只见上面刻着几道奇怪的符号,既不是汉字,又透着一股古旧的气息。“这玩意儿看着像老古董啊,莫不是和村后的古墓有关?”王大伯心里犯嘀咕,立刻想起了村里那个懂行的少年林守泉。
正巧此时,守泉带着“小小守护者联盟”的同学路过农田,准备去古墓周边做日常巡查。王大伯连忙挥手喊住他们:“守泉,快过来看看!我犁地挖出个带花纹的陶片,说不定是你们要找的东西!”
守泉快步跑过去,接过陶片仔细端详。陶片呈青灰色,边缘有些破损,但上面的刻符清晰可辨——正是东夷莒氏部落特有的“云纹”符号,和古墓刻符墙上的风格如出一辙。他的心跳瞬间加快,抑制不住激动地说:“王大伯,这是东夷时期的陶片!这下面很可能有遗迹!”
守泉立刻掏出手机,拨通了张教授的电话,语气急促又兴奋:“张爷爷,我们在村南农田发现了带东夷刻符的陶片,您快带考古队来看看,说不定是个重要的遗迹!”挂了电话,他和同学们一起在陶片发现地周围做好标记,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现场,生怕破坏了可能存在的地下遗存。
半小时后,考古队赶到现场。经过初步勘探,张教授用洛阳铲取出地下的土壤样本,结合陶片的年代特征,兴奋地宣布:“这是一个东夷部落的小型祭祀坑,距今大约4800年,面积虽小,但保存相对完整,对研究莒氏部落的祭祀文化意义重大!”
第二幕
考古队迅速搭建好临时保护棚,准备对祭祀坑进行抢救性发掘。张教授特意给守泉递了一副小号的考古手套和一把软毛刷:“守泉,你作为‘少年助手’加入发掘队伍,跟着队员们好好学习,注意动作一定要轻,不能损伤文物。”
守泉郑重地点点头,戴上手套,蹲在祭祀坑边缘,紧张又期待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正式发掘。他学着队员的样子,用软毛刷轻轻拂去文物表面的泥土,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呵护易碎的珍宝。“考古不是挖宝,是小心翼翼地倾听古人的声音。”祖父笔记里的话在他耳边回响,让他更加专注。
随着发掘的推进,一件件文物逐渐显露真容:一只残缺的陶鼎,腹部刻着细密的弦纹,底部还残留着炭黑的痕迹,显然是当年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一根打磨光滑的骨簪,顶端雕刻着小鸟的图案,工艺精巧;最让人惊喜的是,在陶鼎旁边,发现了一小包保存完好的薄荷艾种子,翠绿的颜色在泥土中格外显眼。
“这是首次在王家村发现含薄荷艾种子的遗迹!”张教授激动地说道,“这印证了薄荷艾在东夷莒氏部落的重要性,不仅是解毒的药材,更可能是祭祀时用来祈福的‘守护草’。”守泉捧着那包种子,心里满是自豪,他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项意义非凡的工作,正在为解读东夷文化的密码添砖加瓦。
整个发掘过程中,守泉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向队员们请教,认真记录下每一件文物的出土位置和特征。夕阳西下时,祭祀坑的发掘工作基本完成,守泉看着整理好的文物清单,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第三幕
为了让村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这个新发现的祭祀坑,考古队决定将其原地建成一个微型展厅,用钢化玻璃罩覆盖,既保护了遗迹,又方便大家参观。守泉主动申请担任微型展厅的日常讲解员,利用课余时间熟悉每一件文物的背景知识,编写通俗易懂的解说词。
展厅开放的那天,吸引了不少村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守泉穿着整洁的校服,站在展厅门口,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参观者。他指着玻璃罩下的陶鼎,认真地讲解:“这是东夷莒氏部落祭天时使用的礼器,里面当年可能盛放着谷物、肉类等祭品,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当讲到那包薄荷艾种子时,他的眼神里满是骄傲:“大家可别小看这包种子,它证明了我们王家村的薄荷艾从古至今都是‘守护草’,当年东夷人用它祭祀祈福,现在我们用它守护神泉,这是跨越千年的传承。”
一位来自城里的游客听得入了迷,忍不住问道:“小朋友,这些文物太有意思了,东夷部落还有其他特别的祭祀习俗吗?”守泉立刻打开话匣子,把自己从祖父笔记和专家那里学到的知识娓娓道来,从“祭泉礼”到“毒祭仪式”,条理清晰,生动有趣。
看着游客们专注的神情和不时发出的赞叹,守泉更加坚定了传承东夷文化的决心。他在心里默默许愿:要把这个微型展厅打造成传播家乡文化的小窗口,让更多人了解东夷莒氏的智慧,了解王家村的故事,让守护文化遗产的信念深入人心。展厅里的文物静静陈列着,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而守泉的讲解声,正让这些沉默的历史变得鲜活而有温度。
(第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