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桃源印记”联盟在商业、社会、政策交织的复杂格局中稳健前行了数年。它已从一个籍籍无名的乡村合作社,成长为一个区域特色鲜明、三产深度融合、兼具经济价值与社会影响力的综合性品牌。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联盟面临的已不仅是具体项目的攻坚,更是如何实现可持续传承、确保基业长青的宏大命题。薪火相传,关乎人,更关乎精神与制度。
康养网络项目在经过两年多的试点、调整和优化后,形成了可复制的“政府主导、联盟赋能、村级落地、多元筹资”的成熟模式,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联盟的角色也从最初的直接服务提供者,逐渐转变为标准制定者、培训输出者和资源链接者。周支书和福伯培养的一批本地骨干,已经能够独立负责多个乡镇的协调和督导工作。看到更多的乡村老人受益,联盟成员们感到由衷的欣慰,这是他们回馈乡土最深沉的体现。
商业板块在“静水流深”的战略下,结出了丰硕成果。张维领导的产品研发中心,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的几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本精华产品,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水生打造的新媒体矩阵,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桃源印记”的品牌形象更加年轻、时尚且富有文化内涵。巧婶负责的体验经济不断迭代升级,“主题研学”、“企业团建”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联盟的商业根基愈发深厚,为各项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然而,最大的挑战和成就,来自于“人”的传承。福伯年事已高,主动提出退居二线,担任联盟的名誉顾问和“文化大使”,将更多精力放在培养年轻人和讲述品牌故事上。张维、水生、巧婶等中生代骨干,早已独当一面,成为联盟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更令人欣喜的是,在“青苗计划”的持续滋养下,一批年轻的面孔逐渐崭露头角。
赵大姐的女儿小芳,已成为民宿管理的能手,并开始负责新员工的培训;当初回来实习的大学生小刘,毕业后正式加入,利用其数字营销专长,让线上运营更加精准高效;甚至望仙村当年受过援助的年轻茶农,也来到联盟交流学习,准备回去带领乡亲们进一步发展。一种自觉的、跨区域的“新农人”群体正在形成。
林晚敏锐地意识到,实现“薪火相传”的关键,在于建立不依赖于个人的制度和文化。在她的推动下,联盟进行了一系列关乎长远的制度建设:
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联盟注册成为社会企业,建立了更加规范的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团队,权责清晰,决策透明。
2. 制定《联盟章程》与《品牌宪章》:将联盟的核心价值观、品质标准、合作原则以宪章形式固化下来,作为一切行动的准则。
3. 设立“创新发展基金”与“人才培养基金”:从年度利润中固定提取比例,用于支持技术研发和人才梯队建设。
4. 建立“导师制”与“轮岗制”:鼓励经验传承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完成这些制度奠基后,林晚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又敬佩的决定。在联盟年度大会上,她宣布将不再担任理事长一职,提议由更加擅长战略规划和外部合作的张维接任,水生、巧婶等进入核心决策层。她自己则愿意担任首席顾问,专注于战略前瞻和政策研究。
“联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业,是大家的,是这片土地的。”林晚动情地说,“我相信,一个健康的组织,应该依靠制度和文化来传承,而不是某个人。我现在放手,是为了让联盟未来能飞得更高、更稳。”
这番话语和胸襟,赢得了全体成员经久不息的掌声。权力的平稳交接,标志着“桃源印记”联盟真正走向了成熟。
夜幕降临,新老两代联盟核心成员齐聚在药田边。福伯指着星空下茁壮成长的药材,对张维、水生等年轻人说:“这地,这牌子,就交给你们了。别忘了,咱们的根在哪儿。”
张维郑重地点点头:“福伯,您放心。规矩立下了,精神传下来了,我们一定守好业,再创业,让这‘桃源印记’的薪火,越烧越旺。”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桃源印记”的故事,即将由新一代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而它所探索的这条融合发展与社区共富的道路,也如星火般,照亮着更多乡村振兴的梦想与实践。